认识“桐城”是从初中课本上《登泰山记》开始的,作者“姚鼐”让我认识了“桐城派”,更没想到此生我会与桐城结缘。
经常听别人说最能体现“桐城派”渊源的就是“孔城老街”,不仅仅因为“桐城派”源于此,更是因为这里才能真正体现桐城的历史感。
然而,当我踏进“孔城老街”时,面对一切,心里头只有两个字“残、旧”......根本无法与江南水乡、丽江古镇相媲美。

街道路面采用麻石板铺设,虽然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却依然铮亮......

路面中间的麻石板采用横向铺设,利于行人、走马,由于经年踩踏,石板面已经显得残缺、坑坑洼洼......

路面两侧的麻石板采用纵向铺设,利于行车,那道道深深的车辙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是南来北往的商贾集散地......

街道两边的房子一间紧挨着一间,靠街墙体基本都是由竖立的木板构成,二层是阁楼,或许这就是商铺的雏形........


灰墙、青瓦、飞簷......典型的徽派建筑。




经过常年的日晒雨淋,墙体已经与屋顶的瓦片浑然一体......

这里一切都显得老,显得旧,在阴雨天里,静悄悄的,甚至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唯独那火红的对联与灯笼给老街带来一点生气......

或许是留恋老街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小孩回到这老街这里,重拾那孩童时的记忆......

来到“桐乡书院”旧址,只有“朝阳楼”孤零零的屹立在残墙断瓦之间,“漱芳精舍”、“讲堂”、“内堂”、“后堂”、“课堂”等已难觅踪影。很难想象,这个曾经是“桐城派”精英们苦心潜读的地方。

站在孔城的旧码头上,这里曾经是孔城最美的“荻浦归帆”所在,如今再也难现当时那种南来北往商贾船只归港,岸上妻、子相携,笑迎归来亲人的热闹场面了......

看着这一堆堆残墙败瓦,老屋将人带回了那个年代,破旧老屋及地面的积雪仿佛在对我们述说着什么,我不清楚“孔城老街”留给我们的明天将会是......

====﹥﹥﹥摄于:2010年2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