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捭阖篇》的原文“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2013-11-03 16:47:13)
标签:
《鬼谷子》《捭阖篇》 |
分类: 读《鬼谷子》有感 |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审定:短语,可译为:详细确定。有无:短语,其中:有,指事物的存在;无,指事物的不存在。实虚:犹虚实,可译为:真实和虚假。嗜欲:短语,可译为:嗜好和欲望。见:动词,“现”的古字,可译为:发现。志意:复音名词,可译为:意愿,引申为:想法。
本句原文是第二小节中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讲用于“审定有无”和用于“以见其志”的两种重要的方法。而古本的注释者,是当着一句原文来注释的。
本句原文的古本注释是:“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其大意为:“说的是:君主任用贤能的道理,必须详细确定他们的才学和本领有无的真相,他们的本性和行为虚实的事实,然后随从他们的嗜好和欲望来任用,以便发现他们的内心想法真伪的结果”。
古本的注释者,不但是按照“君主用人之道”的语义背景来注释原文的,而且在解读对本句原文的内容时,还出现了几处偏差。由于古本的这句注释内容对后人的影响极大,所以必须指出其偏差处,以供研究和商榷:
第一处偏差是,古本的注释者将原文“审定有无以其实虚”中的“以”,当着是表“和”的连词来解读。为什么说,原文中的“以”是介词,而不是连词呢?其理由有二:
其一,将“以”解读为连词“和”的意思,那么原文“审定”的对象就是“有无”和“实虚”。由于在全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诠释如何来审定的道理,所以“审定”就成为了务虚行为。这样一来,与作者在文章中详细地讲解每一个道理、每一种方法和每一步行为的一贯作风就不相符合了。
其二,虽然,原文中的“有无”是就事物的存在和不存在而言;原文中的“实虚”是就事物的真实性和虚假性而言,但是,真实的,往往就是存在的;而虚假的,则往往就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原文中的“有无”和“实虚”的意思相似;而惜墨如金的作者,是不可能用相似的意思来重复表述“审定”的对象。
而当“以”是表工具的介词时,不但原文“审定”的对象只是“有无”,而且原文“审定”的行为是依据“实虚”来展开的,并且“审定”也就成为了务实的行为。由此而得到的结论是:原文中的“以”不是表示“和”的连词,而是表示工具的介词。
第二处偏差是,古本的注释者认为,原文“审定有无以其实虚”和“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间是一种表承接的关系。其实不然,它们间是一种表并列的关系。这是因为,既然要顺着对方的嗜欲去说,那么无论对方所说的什么都要顺从,而无须事先用“审定”来详细确定或“有无”或“实虚”。
第三处偏差是,古本的注释者,将原文“随其嗜欲以见其志”,解读为“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其注释的语义逻辑关系明显不正确。因为,圣君和明主既不会依据臣下的嗜好和欲望来任用他们,更不会为了检验臣下的嗜好和欲望的真伪来试用他们。通常,圣君和明主都是按臣下的才学和本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小来任用他们的。
回归鬼谷子的游说学,同样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读本句原文:
从本句原文的句法构成来看,由于原文“审定有无以其实虚”和“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分别表示不同的方法,所以本句原文是一句表并列的联合复句,其中:前后分句都是叙事句,也就是说,前后分句的内容所陈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前后分句也都是无主句。
从本句原文的语法构成来看,前分句的主语由从未在文章中出现过的“游说者”充当;而谓语则由述补短语“审定有无以其实虚”充当,其中:介宾短语“以其实虚”充当述语“审定有无”的状语,为了突出介宾短语的内容,所以后置为补语。因此,原文“审定有无以其实虚”可以理解为:以其实虚审定有无。后分句的主语也由“游说者”充当;而谓语则由连谓语短语“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充当,由于连词“以”的前项行为和后项行为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前项行为是后项行为的工具或手段。因此,原文“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可理解为:用顺其嗜欲的方法来见其志意。
从本句原文的词法构成来看,前分句中的“以”是介词,表工具,可译为:依据。正是介词“以”在前分句中的作用,才能客观地陈述“审定有无”是通过“以其实虚”来实现的;后分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也正是“以”在后分句中的作用,才能客观地陈述“见其志意”是通过“顺其嗜欲”来完成的。而前后分句中出现的三个“其”都是他称代词,所指代的也都是从未在文章中出现过的“游说对象”。
从本句原文的语义构成来看,前分句是说:依据游说对象的真实和虚伪,是用来确定他所说的事情中,哪些是真实存在而哪些又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后分句则是说:顺着游说对象的“嗜欲”游说,是用来了解游说对象内心的真实想法的方法。
除上述内容外,在本句原文中,还包含有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在原文“审定有无以其实虚”中,作者只传授了采用依据“其实虚”的方法来“审定有无”的道理,而没有传授依据什么方法来了解“其实虚”的道理。这并非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作者将如何了解“其实虚”的道理和方法,安排在《揣篇》有关“权量”的内容中,也就是说,游说者是通过“权量”来了解和掌握“其实虚”的。
二是,在原文“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中,作者同样只传授了应用“顺其嗜欲”的方法来“见其志意”的道理,而没有传授用什么方法来实现“顺其嗜欲”。同样,这也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因为他也是将其相关的道理和方法,安排在《揣篇》有关“揣情”的内容中。也就是说,游说者是通过“揣情”来实现“顺其嗜欲”,并了解和掌握“其志意”的。
由此可见,“审定有无以其实虚”和“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分别是《揣篇》的“权量”和“揣情”等内容的伏笔,而《揣篇》的内容则是本句原文内容的拓展。
综上所述,本句原文的直译大意是:(游说者)依据游说对象的真实和虚伪来详细确定有无,(游说者)用顺从他的嗜好和欲望的方法来发现游说对象的内心想法。
在《战国策》的故事中,就有许多应用“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的道理而成功游说故事,其中《东周策》中的“东周欲为稻”就是一则精典案例。
战国周赧王时期,韩国和魏国为了自身利益,利用西周国威公的太子公子朝和少子公子根的矛盾,支持公子根又在周朝王畿的东面的鞏建立了东周国。这两个小国家,从周朝王畿分裂出来以后,矛盾四起不断而且还很深沉。
有一年,下游的东周国想种水稻,而上游西周国却乘机截断境内的河流不放水,当东周君正为这件事而焦虑不安时,苏秦对东周君说:“请派我去西周,说服他们放水。”东周君非常高兴,于是派苏秦前往西周。
苏秦到了西周后,立即拜见西周君说:“当前,您不放水东周,不但没有危害东周,反而让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因为东周的百姓都已经改种麦子了。如果您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放水东周,这样就可以毁坏他们已经种下的麦子。这此,东周肯定又会改种水稻。等他们种上水稻后,如果您再停止放水。那么就可以让东周的百姓全依赖西周,并听从您的命令了。”西周君听后,觉得苏秦的进言很有道理,而且按照他所说的方法去做,肯定能打击东周。于是西周君答应放水东周,而苏秦也从东西周两国都得到了赏金。
从这个精典案例中可以看出:西周君不放水东周的目的,就是想要损害东周国的粮食生产,从而削弱东周国的国力。故事从一开始,苏秦不但是顺着西周君的这个欲望来游说的,而且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这个嗜欲来为西周君出谋划策。假想一下,如果苏秦在这次游说中的某个关键环节上,不顺着西周君的欲望游说,那么他能取得成功游说吗?所以,遵循“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的道理,是苏秦取得游说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