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沉淀.薄发
(2023-05-26 14:47:19)
标签:
教育 |
积累.沉淀.薄发
5月21日至24日,三天的语文教师培训,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教学理论的探究:《初中语文阅读的“道”与“术”》、《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策略》、《三线多维——结构化视野下的区域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有课例的展示:《昆虫记》导读课、《智取生辰纲》阅读推进课、《诗仙太白——走近李白》展示课、《狼》同课异构课。专家的讲授让人豁然开朗,名师的授课让人耳目一新。走出去,去倾听,去探索,去感受,去体会,受益匪浅,感想颇深。
一、关于文本阅读
要上好课,首先要阅读教材,读懂课文。懂课文的写作背景,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懂课文的写作手法,懂课文的主题思想。懂的前提就是要阅读文本。教师不懂课文,要上好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但光懂不行,别人一看都懂,学生一看就懂,老师就不用多教多讲。老师的懂,是深入的懂,要懂别人未懂的,这就要深读文本。
如何深读?多侧面阅读、多角度阅读就是一个好方法。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庐山在苏轼眼中呈现不同的风景。阅读课文亦然。从作者的角度、从主人公的角度、从旁观者的角度、从叙事的角度来解读,文章呈现的也是不同的风景。
课要上的精彩,一定要深读文本,读出别人没有读出的东西。周新桂老师讲解的优秀课例《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屠夫勇敢吗?绝大多数的参考书都认为屠夫勇敢,但她读出了屠夫的恐惧。文中有多处可以看出屠夫的恐惧:“缀行甚远”,表明狼吃完了骨头就一直紧跟着屠夫,要是勇敢,他怎么不直接就把狼杀了?“屠大窘”,直接写出了屠夫窘迫的处境;“恐前后受其敌”,更表明他的“恐”。所以,屠夫的勇敢是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爆发出来的。再如她又追问学生:“仅仅是屠夫杀掉了狼吗?”对这个问题的深究得出,不仅是屠夫杀了狼,也是狼杀死了自己。细想想,还真有道理。狼吃完了屠夫担中的骨头,不肯善罢甘休。如果狼能够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哪会有“两毙”的结局呢?正是狼的贪婪害死了自己。一般的老师想不到这点就无法出彩。出彩需要深读深究文本。读出文本“别样的滋味”。
二、 关于阅读教学
关于阅读教学,常庆华老师的讲座中详细讲解了几种偏颇的教学现象,如不分“教读”与“自读”、不按“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来推进。她讲的这些偏颇在现实中广泛存在,我就有这样的缺陷。我对自读课文的处置,几乎等同于教读课文。细想一下,确实不妥。产生的原因在于没有读懂课标,没有理解编者安排的用心。其弊端显而易见:学生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语文素养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个例子。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虽然都是例子。但对例子的处置,应该有所不同。如常庆华老师所说,精读课要精读,老师借助精读课文讲清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自读课呢,老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利用精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来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老师提供“支架”,提供“梯子”,让学生“够”得着。“精读”“自读”一锅煮,学生得不到切实而有效的训练,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三、 关于整本书的阅读
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必须完成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等12部名著的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初中三年,每册课本都有专门的名著导读课。那么,名著怎么读,如何指导学生读,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李庆陆老师在《中考阅读教学策略》中提出的提前一年的办法,即六年级读七年级的,七年级读八年级的,八年级读九年级的,这方法值得借鉴。它解决了阅读时间紧迫的问题。姚丽园老师在《春暖花开如期至,阅读教学正当时》讲座中提到的规划阅读进度表,也很有借鉴意义。吕涵老师在《阅读点亮梦想》的讲座提出的阅读计划、阅读具体安排,启发老师们如何去操作,如何去指导学生阅读,很有指导价值。
关于整本书的阅读,不少老师都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读不下去,没有兴趣读怎么办?吕涵老师也讲了这样的一个体验,她就有点读不下去《红星照耀中国》,更何况十几岁的中学生。我也有这样的遭遇,怎么办?我想那就只能“硬读”——硬着头皮读。开始不喜欢,“硬读”下去,有可能慢慢就喜欢了。就像看外国电影,刚开始看没啥意思,譬如《阿甘正传》、譬如《返老还童》,譬如《肖申克的救赎》,看着看着就看出味道了,读书有时也一样,不妨一试。
三天的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紧张而忙碌,辛苦而愉快,让我的教学理念将会有更新,教学方法将会有改进,相信我的教学能力也将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