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国学大讲堂“干货”笔记之
《认识传统国画》
江野
原名赵坤泉,宋太宗赵匡义三十七代世孙,号逸凡、匡正,法号正明,善儒释道三教人物兼作山水花卉,师从亚明、王明明,皈依圆霖法师,坚守传统绘画,受吴文化蒙养,曾在日本佐原、中国台湾、德国汉堡举办画展。
“ 江野老师 部分代表作 ”


“江野老师:
1.
在纸上用毛笔随便画画,那充其量只能叫水墨画,讲究科学结构知识的是西方画,而能称为“中国画”的,必须有着师傅带徒弟的“意会”,必须有文脉,有千年的历史传承。传统就如大树,每个人都在这颗大树上有自己的位置,片片叶子都不同,但都为这颗大树做出了生命的贡献。
2. 关于兴趣。我是农村孩子,对我来说,从小摸到毛笔、闻到墨汁、看到宣纸就会有一种从心底里泛起的兴奋感,几天不碰这些,就会觉得很难受,这就是与身俱来的基因作用。所以,兴趣就是当你拿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会兴奋起来的东西。
3. 中国的一只毛笔几十道工序,没有师傅,3年都做不成。一支毛笔,八面来风,点提撇捺,心灵的呼应都会从笔触中流淌出来:你有什么样的修养,你临过什么样的字,画过什么样的画,你是什么性格,什么样的修为……一眼都能感受得到,在一笔中都能看得出来。

4. 心无杂念,寥寥几笔也会与众不同。学画,就是用笔把自己的“纯粹”纯粹地表达出来。
恢复传统文化,首先从拿起毛笔开始。

5. 很多学画的人都不知道,墨分五色,毛笔上蘸一点点墨,墨就会向上走满,去临摹齐白石的虾,12345笔,每一笔的颜色都有变化,这样你对中国水墨画就有了至少50%的了解,其他的东西要靠你的修养和信念。
6. 我买了活虾看了,虾确实有6根须,前两后两左右各一,是为了探测四面八方的动静。一只虾,只需几分钟,但这里面必须有一些信念。

7. 书法一定要“中锋走”,不偏不倚,收发有度,咬得住纸,你的线条质量就高,才有分量。一撇一捺的整个过程稍微有点不“中锋”,你的气就跑走了。
8. 中国画都是意会,“1234,123,12345”既简明扼要,又有音乐般的节奏与规律。像这阳澄湖的螃蟹,“123-1234-1234”就在黑白之间,把螃蟹的全部进行了高度提炼。所以,学好儒释道文化是中国画的基础,寥寥几笔,便是精华。一张白纸上,一支毛笔,留下的,是属于你与传统之间的文化信号。
9. 黑和白,是万物永恒的主题,是大道。在一张纸上,不论从哪里开始,都要去平衡黑与白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轻与重的对比,去尽力完成它的完整性、平衡性,不让一张纸“死掉”,这就是中国的哲学。
10. 没有文脉的中国画如无根之木,不会长久。我今天画的虾蟹都是有来历的,主要以齐白石老先生的方向走的,追踪上去,那就是八大山人,再往上推,就是宋代的……传统就是你的根,你的根越深,你的生命力越强。
11. 当我在这张纸上画上水草之后,这张纸,也就变成了水,这也是中式绘画的奥妙。西方油画则需要画上蓝色以表示画的是水。
12. 我有一个感觉,我是一个从阳澄湖走出去的画家,我还会回到阳澄湖,《天堂水鲜》就是我对家乡的寄托。乡情就是一位画家的根,齐白石是一位大家,他小学都没有毕业,他的立足点之一就是他的乡情。
13. 我画的钟馗文化是一个神灵,神灵是老百姓生活中对正气、对能量的一种寄托,也是我多年来对以道家为主的文化的解读与理解。
14. 画风不等于画派,画派是历经几代人的积淀而成。就吴门画派对我而言,它是一个高度,我受到了它的熏陶,但我不能代表吴门画派。
15. 中西绘画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但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它也一定是融合的,是好的东西的结合。
16. 我们愿意分享我们的心得,但心里也有一些担忧,现在有一些少年画展,我每一幅都去看了,小朋友们都很有才气,但我也看到里面没有一张画是用毛笔画的,没有一张画是有墨汁的,没有一张画是宣纸……笔墨纸砚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华瑰宝,但为什么你们不用呢?更可笑的是,中国小朋友的画没有一幅是用中文标识的。摧毁一个国家首先摧毁它的文化,而我们美术方面的文化岌岌可危。
17. 最后,我的观点属于我自己,我的父亲也无法改变,我期望我能够站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角度上去呼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与心力。
“ 和合·国学 语录 ”江野先生正本清源,弘扬传统文化,传授中国国画之精神要义,在和合讲堂边作画边讲解,尽数教授自己的毕生心得。因其乡情而画了鱼、虾、蟹,结果把已经好几天吃素不见肉的营员都馋坏了,在下午的营队“分享会”上,“鱼虾蟹”一度成为热门词,被营员们津津乐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