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尤无曲:从丁古角走出的艺术大师

(2014-02-02 12:57:40)
标签:

基石

艺术大师

毛笔

生意

时期

分类: 【好文转摘】

2014-02-01 點擊藍字加關注→ 南通书画网

 

       □ 施菊

       尤无曲﹙1910.8.16-2006.5.13﹚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老人。他出生南通教育世家,5岁习画,192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黄宾虹等。1939年,复拜陈半丁门下,1941年在京举办个展,一时驰誉京华。上世纪50年代,归居故里,师法自然,潜心探索。 1979年起,三上黄山,衰年变法,创“笔墨水融”说,将中国画用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空前高度。作品被故宫博物苑、国家博物馆收藏。

       21日上午,南通市区名都广场三楼尤无曲艺术馆。墙上挂着尤无曲的书画作品,室内陈列着尤无曲的生前遗物。大露台上尤无曲当年扦插的盆景枝蔓盘绕,生机盎然。室内几株茶花热烈地绽放着。冬日的阳光斜射进来,让人在闹市中仍感受到一丝宁静和清朗,一如艺术馆的名字“光朗堂”。

       尤无曲的嫡孙尤灿泡上了一壶茶,于是,在花香、墨香和茶香的流动与弥漫中,在尤灿娓娓的讲述中,我们开始倾听一段百年老宅和世纪老人的传奇故事。

       五岁开蒙画孔雀

       艺术馆中有一张老式藤躺椅摆放在通往露台的过道边,上面搁着一块牌子,写有“一九一0年七月十二尤无曲的母亲在这张藤椅上生下了他”。这张椅子早先一直放在位于丁古角的尤家老宅里。如今,这座老宅已于1996年被拆除,让位于现在的八仙城商业区了。

 

http://www.ntshys.com/upload/2014_02/14020107581856.jpg

 

       尤家老宅是个占地三四亩的三进式大院落,明清建筑风格,黛瓦白墙,卵石铺路,石阶依户,正门迎文武巷,侧面通玄妙观巷,后门接仓巷。其中一座木质的二层小楼,尤无曲在此生活了60多年。

       四五岁起,小无曲就拿着父亲教书用的粉笔在父亲新购的宅园里到处画:在地上画,在墙上画,在窗子上画,在木头柱子上画,虽屡遭呵斥而不改。 5岁那年的一天,尤无曲跟着大人到南通博物苑游览,第一次见到南方来的孔雀,回家后凭记忆用毛笔画了一幅孔雀图。这幅画成为保留至今的尤无曲最早的画。

 

http://www.ntshys.com/upload/2014_02/14020107593430.jpg
 
尤无曲和母亲在老宅的院子里

 

       尤无曲九岁那年,入张謇创办的通师附小接受现代文明教育,并师从舅父顾桓託习画。课余时间,尤无曲常去观摩族中所藏的名人书画,有画家张小斋、李苦李以及当时颇负盛名的陈师曾的画。陈师曾1910年起在南通师范执教3年。来通不久,就与吴昌硕弟子、南通翰墨林书局经理李苦李因书画的交流成为好友,同时也与书局兼职编辑尤金镛走得很近。

       陈的作品在尤氏家族中前前后后积累有数十幅之多,山水、花卉、人物俱全。这些画作,让少年尤无曲看得如痴如醉,对画家神奇的笔墨艺术充满了敬佩。正是陈师曾的艺术熏陶,让尤无曲学画伊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尤无曲后来多次遗憾说:“如果不是陈师曾英年早逝,我一定会拜他为师。 

       白石为其订润格

       尤灿告诉我们,记录尤无曲92年艺术生涯全貌的专集《艺术巨匠·尤无曲》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该系列已发表的20位人物专集中有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等,尤无曲位列其中,无疑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褒奖。

       其实,早在绘画大师毕集的上世纪30年代,尤无曲就已驰名京华。

       1929年,20岁的尤无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此后,尤无曲离开家乡追随黄宾虹、郑午昌等海派诸家研习绘画,后又北上转投陈半丁门下学艺。其间,陈半丁助他开个人画展,齐白石不仅选购其画,还亲自为他制订润格。然而,正当尤无曲艺名远播之时,不惑之年的他为尽孝道毅然返回了南通故里。从此他远离了当时的画坛,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沉寂就是半个世纪。

       尤灿称,他本意并非要做隐士,只不过是清静淡泊的性格使然,这也与尤家“抱残守缺霉书裹,养晦遵时老布衣”的家训一脉相承。尤父金镛作室铭道:“不合时宜,不谙世故。辟斗室以蜷身,美其名曰古素。 ”尤无曲的画室曾袭用“古素室”之名,后来取古文经义易名为“后素斋”。后素斋位于小木楼的二楼,仅一张画案,几把椅子。一楼是他的卧室。前来讨教笔墨的后生晚辈每每看到先生画室如此简陋,都很诧然。尤无曲总是笑道:“画家的丘壑是藏在心中的,与房子的大小没有关系。”

       的确,心有丘壑,任何艰难困苦在他眼中都是浮云。其时,尤无曲在南通医学院谋了一份差事,画人体解剖图,一画就是26年。他绘解剖图坚持用羊毫毛笔,总共画了近三千幅五尺整张宣纸大小的解剖图,图上的注解都用毛笔书写,连注解的直线也用毛笔勾出。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无形中增强了他国画的功力。

       他没有条件外出,所以在自家庭院里扦插盆景,侍弄花草。在他手中,树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亦可以缩龙成寸于盆;在他笔下,万里江山容于咫尺,松竹梅菊化作诗文。他在狭小的市井中,在方寸之间寻求着中国画天地自然之灵气。

       新居十年铸辉煌

       25日上午,我们如约来到尤无曲最后10年居住的寓所,那是位于银花苑一幢楼房的底楼。虽然没有深宅大院的气派,但也雅韵悠扬。东南屋是尤无曲当年的画室,临窗一张大画案,案头置一盆有着百年历史的小盆景黄杨。墙上挂着尤无曲九十寿诞自书的条幅“山高道远,水细流长。”西侧是尤无曲曾经的卧室,仍保留着他睡过的雕花架子床。屋前的小院内,高低不平地摆放着许多盆景,院间散落着几块大麻石,田林之气与旧墙陋室浑然成一幅水墨画。

 

http://www.ntshys.com/upload/2014_02/14020107589360.jpg

 

       1996年,尤家百年老宅在南通旧城改造的步伐中即将夷为平地,经过痛苦思索的尤无曲决定搬家,他对家人说:“时代的潮流是没有人抗拒得了的。 ”搬迁的时候,晚辈们将老宅的门楼、滴水、瓦当,门前的16块大麻石,以及尤父亲手打磨的毛玻璃都迁入了新居。画室摆放,庭院葱茏,一如从前。

       说来也巧,就在老宅面临拆毁之前,耄耋之年的尤无曲也遭遇了人生的一次大劫。一段时间,他尿血不止需切除一个肾,但难下决心。一日他突作奇梦,梦中被困老宅走不出去,忽遇一胖面长者连说“光朗”二字,醒来天色大亮,一片明亮的阳光照进屋内,才下决心住院开刀,病痊愈。

       于是,尤无曲将新居的画室更名为光朗堂。住进光朗堂,他心情愉悦,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笔墨,他写下了一首《新居喜雨》,诗道:“奇缘天定巧相逢,朽屋新居自不同。万木葱葱生意足,老人养乐在其中。 ”而这10年,恰恰是尤无曲艺术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沉潜磨砺50年的他将中国画用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成为新世纪画坛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被誉为“南宗山水画的最后守护人”(范曾语)。

       2007年,在尤无曲逝世一周年之际,他的家人在濠河之滨的名都广场建立了以复制当年光朗堂为核心内容的小型艺术馆。“爷爷的一生跟南通百年的发展息息相连。他生于南通,长于南通,成名于南通,近代南通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给了他丰富的艺术滋养,新世纪南通的腾飞是爷爷登上艺术高峰的基石。”尤灿如是说。

 

http://www.ntshys.com/upload/2014_02/14020108008350.jpg
 
 
http://www.ntshys.com/upload/2014_02/14020108007566.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