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吴门画派之宗师沈周

标签:
地位吕纪等六十岁玉楼菊花 |
分类: 【好文转摘】 |
贞吉、恒吉兄弟工诗善画,绘画师从杜琼,杜琼山水师法王绂,上追王蒙,远宗董巨。故贞吉、恒吉画风亦源于王蒙、董巨。沈周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祖、父辈的亲授,自幼酷爱诗文书画。他师从学问渊博的陈宽学习诗文,绘画得到杜琼、刘珏的指导。同时他广交文友和鉴藏家,在友人家里观赏到许多宋元名画,对传统深加研习。同时,沈周重视体察自然山川,他曾在一部自画册中题道:“今之画家无不效法宋元,而竟不得其奥解。余尝梦寐深求,间为入室弟子,余未越其藩篱也。此册自谓切要,循乎规矩格法,本乎天然,一水一石皆经耳目所睹,记传其神采。”继承传统和师法自然两者并重,使沈周的绘画突破前人藩篱,开拓出新的面貌。
沈周画艺精博,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尤以山水画成就最著。沈周的山水画题材广泛,从主题内容来归分,大体可分为访胜纪游、文会雅集、书斋别墅、寻访送别、游冶山川等类型,此外还有师古的仿古山水。
沈周一生游履并不广,主要活动在江苏、浙江一带。他经常游览吴中和江浙等地名胜,创作了诸多访胜纪游的佳作。如《两江名胜图册》、《苏台纪胜图册》、《吴门十二景册》、《西山纪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天平山图轴》、《灵隐山图卷》、《张公洞图卷》、《千人石夜游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等,写出江南山明水秀、草木葱茏的绮丽风光,同时传导他的主观情绪。如他六十一岁(1487年)所作《西山纪游图卷》,描绘苏州洞庭西山丘壑起伏、山路迂曲、泉流淙淙、湖水空阔、村舍掩映的秀美景色,颇具现实感,并抒写畅神适意的情趣。如他自题中所说:“余生育吴会六十年矣,足迹自局……时时棹酒船放,游西山寻诗采药,留恋弥日,少厌平生好游未足之心。归而追寻其迹,辄放笔想像一林一溪、一峦一坞,留几格间自玩。”又如五十九岁(1485年)所作的《湖山佳趣图卷》(浙江省博物馆藏),绘写丘壑起伏、溪流湍急、树木郁茂、江水广漠、雁群掠空、山麓间掩映村舍板桥凉亭的景色,是他从浙江西湖游归后纪游之作,将浙中湖山的秀美景象与自己畅神怡适的情感融合成一体,为游览山水之佳作。
沈周一生沉潜于诗文书画,乐于和文朋画友相聚唱酬。在他的作品里,出现大量描绘文人雅集和庭园、书斋的题材。表现文人雅集的典型作品,如《魏园雅集图轴》(1469年)(辽宁省博物馆藏),绘写他和刘珏、陈述、祝颢、周鼎、沈侗轩等人,在魏昌家魏园会饮、赋诗、作画时怡然自乐的情景。《雪夜宴集图卷》绘写杨循吉、赵立夫、陈景东等友人雪夜过访沈周,于客堂宴集的情景。
文徵明曾阐述沈周的绘画风格递变说:“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矩度点染,不若向时精工矣。”
沈周四十岁以后拓为大幅,不仅是指尺幅的扩大,同时包含着笔墨从较工整细密向雄浑简劲的演变,这一转变期大致延续了二十年。在此期间,他继续学习董巨和元四家,同时于宋青绿山水,马远、夏圭流派的刚健粗简画法,兼收并蓄,丰富自己的表现技能。《九段锦图册》(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是沈周用心学习宋元大家的师古之作,其中《采菱图》一段上有其师杜琼题识,谓“继南(沈周之弟)出其兄所画采菱图求诗”,署年成化七年(1471年),时年杜琼七十六岁,沈周四十五岁。此九段锦原为九幅,现存六幅,为仿宋惠崇、赵令穰、赵伯驹、元赵孟頫、赵雍、明王绂等家,佚去仿李成、王蒙、吴镇三幅。内中既有青绿山水,又有小景山水、青山江树、枯木竹石等画题,技法力学各家,颇得神韵。此外,他四十七岁画有《仿董巨山水轴》、四十八岁画有《临吴仲圭峦容山色图轴》、五十八岁画有兼取黄公望、倪瓒的《溪山秋色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此外,他研习倪云林也颇为用心,先后画过多幅仿倪作品,然而往往用笔过于劲强,以致他的老师陈宽有“落笔太过”之评。特展中选入他四十七岁(故宫博物院藏)和五十三岁(上海博物馆藏)时画的《仿倪山水轴》,布景采用倪氏的一水两岸图式,笔法简疏劲峭,墨色干淡,然较倪显得凝重劲健。他自己曾说道:“倪迂标致令人想,步托邯郸转谬途。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须入有无。”倪云林那种若淡若疏、似嫩实苍的画法,是与他所要表达的幽寂虚空意境相匹配的,而沈周所追求的意境以浑厚苍郁为主,因此很难与云林契合不二,这种“步托邯郸转谬途”的画法,不应该视作他的缺点,恰是他个性特色的发挥。李日华对此有很中肯的评价:“沈石田仿云林小笔,虽树石历落,终带苍劲,而各行其天,绝无规模之意。所以较之孟端(王绂),终胜一筹。”
沈周广泛吸取前人的笔墨技法要素,加以融汇。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所云:“至启南而造妙,凡宋元名手,一一能变化出入,而独于董北苑、僧巨然、李营丘,尤得心印。”沈周中年时期,经过陶铸宋元各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概括来说尺幅由小变大,景致由繁复转简疏,笔墨由早期较谨细柔婉转向粗重劲健,中锋侧笔并用,长勾短皴兼施,同时他将仿古与自然写生汇为一体,构景多曲折萦回之势,并点缀行人、舟楫、草亭、茅屋等景物,注入人事的生活气息。呈现出气势清旷苍郁、笔墨苍润雄浑的风格特色。
沈周五十八岁时自号“白石翁”,直至八十二岁去世,为他艺术晚年期。他晚年倾心于黄公望和吴镇,把黄公望的松秀,吴镇的粗豪,王蒙的缜密,马远、夏圭的刚健,米氏云山的浑凝等技法,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形成疏简、苍劲、浑厚、沉郁的风格。此期的作品如六十岁所画《西山纪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将董巨的浑厚、黄公望的虚和、吴镇的苍劲、倪瓒的幽淡、王蒙的缜密,交融在一起,笔墨丰富而气势宏阔,是一件集大成的佳作。又如《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作于六十六岁,景致简略,近处坡岸众人揖别,中部浩渺江面载一舟辞行,远方群山逶迤,境界开阔澄虚,笔墨洗练粗健,画风简洁苍润,雄劲浑厚,为他晚年典型风格。此外《虎丘恋别图轴》(1490年,无锡博物院藏)、《千人石夜游图卷》(1493年,辽宁省博物馆藏)、《京口送别图卷》(1497,年上海博物馆藏)、《灞桥风雪图轴》(天津博物馆藏)等,都是属于晚年画风的代表作。
沈周晚年,进一步发展了水墨写意技法,运用笔的勾染点簇和墨的浓淡枯润来绘写物态,信笔挥洒,恣意自如,而深得花卉、蔬果、禽鸟、鳞介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神采。如《玉楼牡丹图轴》(1507年,南京博物院藏)是他八十一岁时作,以水墨没骨法画牡丹,花瓣在水墨中略渗胭脂江,随意泼染,笔致洒脱,水墨写意技法已达到挥洒自如的境地。《菊花文禽图轴》(1509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是他八十三岁最晚年之作,以水墨写意之笔勾干点叶,双勾竹枝和菊瓣,尤精妙的是用随意洒脱的点染法,勾划张翅昂首的雄鸡和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笔简而神全。从花鸟画史的进程考察,明代中期,元代的水墨花卉禽鸟画技法,为明人所继承的同时也发生了演进,出现了孙龙、郭诩、林良、吕纪等一批画家,创造了以写意和没骨设色的方法来表现花鸟的新技法。沈周与他们时代相近,他和郭诩还是好朋友,这些新技法的出现,很可能对沈周产生熏染和启示,使他在花鸟画领域进行了革新性的尝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故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道:“石田氏乃能以浅色浅墨作之,而神采更自翩翩,所谓妙而真也。”沈周勾花点叶的花卉画法颇具创意,水墨点染树叶和花蕊,线条勾勒花瓣,运笔随意自如,笔墨本身的韵味更加被强调了,这对以后陈淳、周之冕的花鸟画深有启发。
沈周并擅长书法,他初学沈度台阁体,中年后专攻黄庭坚,笔力劲挺,体势奇倔,同时又融入钟繇、王羲之和米芾的结架和笔法,趋于平稳和清俊。特展中沈周的书法作品不多,《行书五律诗轴》(苏州博物馆藏)是他晚年的书作,已是黄庭坚的体势,结字紧结,笔力劲健,同时又融入王羲之婉和、清峻笔意。《行书落花诗扇页》(上海博物馆藏)约是他七十五岁时所作,结体瘦长,中宫紧聚,笔力清劲,转笔方峻,时露圭角,气格雄健,已达到人书俱老的化境。此外,他各时期绘画作品中的题跋,也反映出他书法衍变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