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PMP考试七大激励理论之5-PMP专业辅导
(2010-07-03 18:50:41)
标签:
pmipmppmp冲刺pmp交流pmp考试pmp认证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认证杂谈 |
分类: PMP考试必备背景知识 |
【本文参考了相关教科书,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sina.com.cn/pmpstar】
1、观点来源: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
2、公式: M = ∑ V × E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 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3、内容:
(1)效价(V)
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如果个人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结果,则为零值;如果不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该理论指出,效价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优势需要及个性特征的影响。可以根据行为的选择方向进行推测,假如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X结果和Y结果的任一个,在相等的条件下:如果选择X,即表示X比Y具有正效价;如果选择Y,则表示Y比X具有正效价。也可以根据观察到的需求完成行为来推测。例如有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另外的人可能认为全无价值。如1000元奖金对生活困难者可能很有价值,而对百万富翁来说意义不大。一个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得到升迁机会的人,在他心中,“升迁”的效价就很高;如果他对升迁漠不关心,毫无要求,那么升迁对他来说效价就等于零;如果这个人对升迁不仅毫无要求,而且害怕升迁,那么,升迁对他来说,效价就是负值。再例如,吃喝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表明需求完成的情况,如果吃得多、吃得快,说明食品具有正效价。
(2)期望值
期望值,是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主观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对于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才最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着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不会使人努力去做。由此可见,领导者给员工制订工作定额时,要让员工经过努力就能完成,再努力就能超额,这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定额太高使员工失去完成的信心,他就不努力去做;太低,唾手可得,员工也不会努力去做。因为期望概率太高、太容易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成就感,失去目标的内在价值。所以领导者制订工作、生产定额,以及使员工获得奖励的可能性都有个适度问题,只有适度才能保持员工恰当的期望值。 弗鲁姆认为,期望的东西不等于现实,期望与现实之间一般有三种可能性,即:期望小于现实,期望大于现实,期望等于现实。这三种情况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1>期望小于现实
<2>期望大于现实
<3>期望等于现实
效价与期望值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目标的效价与期望常呈现负相关。难度大、成功率低的目标既有重大社会意义,又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具有高效价;而成功率很高的目标则会由于缺乏挑战性,做起来索然无味,而导致总效价降低。因此,设计与选择适当的外在目标,使其既给人以成功的希望,又使人感到值得为此而奋斗,就成了激励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PMP考试必须掌握的七大激励理论----本博客内链接: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df7cc0100k2zq.html
2、X理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df7cc0100k2zy.html
3、Y理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df7cc0100k301.html
4、双因素理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df7cc0100k306.html
5、期望理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df7cc0100k30d.html
6、成就动机理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df7cc0100k30f.html
7、Z理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df7cc0100k30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