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园园·图|步恩撒
像每次旅程结束后一样,选个好天,泡一壶茶,自问自答,对一路上的感官体验做个总结陈词吧。通常,会用诸如好美、开心啊、舒服啊这类的词,直白地完成这门功课。但是这次,在ANA飞机腾空离开日本的那一刹那,脑子里蹦出来的却是:再来一次。
回到那个寻常的下午。大家如常等待下班、吃饭、睡觉、再醒来。我们呢,飞过蔚蓝海面,登陆大洋彼岸的岛国,与从香港出发的美食家欧阳应霁夫妇接上了头。同我们一起漂洋过海的,还有陈酿数十年的老台门黄酒。
这一次行程,为的是尝一尝最日本的食物,会一会最日本的清酒,寻一寻它们之间最和谐的配搭。哪怕是最平常的食客,总也有这样蠢蠢欲动的时候吧。我们更好奇的是,延续中国手工传承的黄酒,与日本清酒碰杯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此行的路线是:和歌山-京都-奈良-神户-大阪。天明,天暗,沿着太平洋深邃的腹线,出发。
美食
抵达关西和歌山县的白滨温泉宾馆,暮色四合。站在八楼的落地玻璃窗前,无需远眺,只需俯瞰脚下,便已是一片汪洋碧波,就近在咫尺,无遮无挡。半个多钟头后,日本关西广域机构的小西先生和由良知子小姐已经换上和式便装,引我们吃晚餐去。
乡间小路,宁静无人,天渐渐下起小雨,木屐声伴随风吹海浪的节拍“咯吱咯吱”,对初来乍到的我来说,这几分钟的风味远胜过一道大餐。
这里盛产梅子和海鲜。在临海的九绘亭料理餐厅,我们于是豪不犹豫地,喝最原味的冰镇梅子酒,吃最地道的海鲜料理,斟满干杯。谈到吃食,席间一位说,在日本,而今依然有不少人会在正式开饭前,恭敬地对食物鞠躬,说一声:谢谢你,给我吃!听起来有点像某种宗教仪式,但却是心怀感恩的小细节,小动作。这让作为听众的我们多少有点意外,虽然吃都还是照吃不误,但我们却鲜少会去想,入口的顿顿美食,究竟从何而来?
风物
虽说京都料理是旅程的重头戏,但你知道,这个古都的千年味道,岂是几顿饭菜的滋味可以表达清楚的?于是次日,趁着早起的空隙,穿过鸭川河,潜入巷间。再过一个月,樱花就开了,听说鸭川河沿岸四公里,会延绵一路花海。在这座由木与纸围砌而成的城市里,至今延续着几千年前的古朴和枯淡调调。恋旧得近乎固执。
在小巷弄里,那些四五百年的老店仍如活化石般活跃在日常生活中。两百多年前的村上重本店的千枚渍,五百多年前的大德寺的纳豆,一保堂的典雅玉露茶,本田的西京白味曾,松也的传统酱油,龟屋良永的御池煎……每一种食物都是一张名片,传递的是京都人遵循古法照旧慢活的底气。这千滋百味,与其说是精工细致的食疗之法,不如说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来得更为妥当。
随行的翻译——由良知子小姐,就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说到她的父亲,年过六旬,依然守着家里的点心作坊,用最传统的手艺,坚持手工做法,每天为客人定量提供日式糕点。几十年下来,日子流水般静静淌过,从未改变。
日本人对传承的坚守,从京都老者身上可见一斑。与这些用心制造的手工之物配搭的,可以是城中上千座寺庙里的淡雅禅风,也可以居酒屋里溢出来的清酒香。
酒香
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喝到哪里。
慕名拜访京都和神户的酒作坊,讨一口最原味的清酒喝喝。虽然,昔日的家庭作坊风骨犹存,但为取量,更多的酒坊已放弃了最传统的手工造酒法,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生产工艺。来得不巧,入冬后才会酿酒。只能看一看古法酿酒图,还原酿法的大概和酒工的快意。有趣的是,酿酒间重复放着酒工们造酒时唱的酒歌,那种很原始的民间曲调,荡漾在四周,难免有时空交错的恍惚。
听说我们带来了纯手工冬酿的绍兴黄酒——老台门,日本的酿酒师和品酒师们不由得眼前一亮。
正如一位酿酒师说的那样:越上乘的酒,才越舍得手造。依靠老牌酿酒师的经验和技法,而不靠机器设定好的标准指令,来控制酒的生命力。由于日本清酒源自中国黄酒造法,所以至今,他们依旧会时不时前去黄酒之乡——绍兴,参访取经。而像这一次,在自家屋里,尽兴品尝二三十年陈的绍兴手工陈酿,恐怕一生也只一次罢。
黑潮鱼市场
金枪鱼解体表演
奈良一座古老的寺庙
寺中的和尚正在给我们讲述日本茶道的故事
奈良地区的茶道
未完,还有神户,京都,大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