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希望在创新--------读《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有感

(2016-11-15 02:44:03)
标签:

阅读生活

教育创新

感悟

分类: 阅读生活

教育的希望在创新--------读《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有感

去北京参加Wise-Life峰会,得到了由作者查理斯.里德比特亲手签名的这本《可复制的教育创新》。

在我们哀叹教育如死水一滩裹足不前的时候,已经有人静悄悄革命探索出新的有效的教育模式并将其大规模推广复制使用了。《可复制的教育创新》一书就收录了16位这样的教育先锋的事例。他们的事迹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怀有相同的信念:教育可以带来失望与挫败,但教育能使人们摆脱原有社会阶层、创造社会公平、重塑生活的希望。教育需要创新,但创并非是完全颠覆。要想提高教育的实效,需要理清几个问题:

谁要学

 每天有数亿的家庭送他们的孩子上学,寄希望教育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结果僵化、冰冷、机械的教育带给人们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孩子上学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学习。根据统计,有相当多的孩子学业失败而辍学或者留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贫穷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达的英国、法国和美国,不能顺利完成基础学段学业的人数也相当可观。在英国,每年有3万学生在结束学业时不能获得证书。

学生厌学情况在中国也是十分普遍的。李丙亭先生说他曾经走访过上百所学校,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达到86%,这个比率恐怕是全球最高的。某学校高中毕业生撕书的场面令人“叹而观之”,大学生混日子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助读期间,我们曾对一所小学学生母亲的学历做过统计。在400多名母亲中,绝大部分都是小学毕业生。有的甚至不识字,能够春丽初中毕业的寥寥无几,更谈不上高中毕业了。

学得好成为一种比“有学上”,“上得起学”更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真的更应该聚焦于学习及其成果,而不是学校。好教师远比好校舍更加重要。”

教育改革首先应该考虑谁在学习、如何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怎样学

怎样学才有效?

也许印度的墙洞计划更给大家一些启示。

1999年,密特拉博士在黄砖砌成的隔离墙上开了一个洞,放上一台连接了互联网的高速电脑。他想看看这会对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很快,这台“奇怪”的机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高兴地争相去按电脑上的箭头,有的孩子还不停地问各种问题。一天下来,密特拉博士吃惊地发现不少孩子已能熟练地打开文件、搜索网页,几乎是无师自通。密特拉博士说,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其实非常聪明,都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后来,他把电脑放到一个偏远的农村,那里的孩子从来没有摸过电脑,但24小时后就开始录歌了。密特拉认为技术不能取代好的老师,但再不能招到好老师的地方,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不依赖学校、教室和教材的可规模化实施的学习方式。

如今印度的墙洞计划已经惠及100万余名孩子。

非洲数学科学院研究院设计了真正培养人的教学方式。他们努力教的更少,而通过鼓励让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在教育创新者看来,有效学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互相间学习:学生不仅仅向教师学习,而且还互相学习。

生成性学习: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对知识的不断理解、调整、发展、运用的过程。期间包括对旧知识的整合与摒弃。

驱动性学习:激发学习的动力。没有自动力驱动,没有情感投入,学习不可能实现。

个性化学习:学习方式与节奏应适合个体,而不是依赖教师管理的进度与目标。

互动化学习:学习是一个互动的对话过程。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会认识他人的观点与见解并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结合起来。

理解性学习:学习不是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则,教学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

反馈性学习:评价不是测试与给个分数而已,而是通过创造性的对话对学习者进行持续的指导。

挑战性学习:学习是一种既有回报又令人愉快的体验。低目标的学习是无趣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多样化学习: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各种情境,如社区、文化机构、工作场所都可以被利用。

总之,多给孩子一些关注,激活他们内心的学习热望,他们就能步入轨道而在后期收获红利。相反,规模庞大、无视个体、缺乏人性关怀、制度驱动的教育教学会造成众多孩子的学习乃至人生的失败。

学什么

前段时间与久没有联系的两位学生聊天,他们都说当年自己的的学习不好,毕业后不好意思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联系。我想这种心理在很多同学中普遍存在。其实,学习并不止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也不仅仅来源于考试成绩的高低。学习是多元的,评价也是多元的。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为将来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21世纪所需要的技能是: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与创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一种世界语言的阅读、写作与理解、电脑的基本技能、对数学和科学的理解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会等共通技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最大的危险正是学生们被迫学习那些远离生活的僵化死板的课程。

老师需要明白的是学习是在被吸引而不是被强迫的情况下发生的。如何教和教什么需一同考虑,学习必须联系生活并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书中所列举的教育创新的故事不尽相同,有的令人耳目一新,有的似曾相识。大贾尼西创立的“我们爱阅读”的项目与我们天涯海角进行的助读活动有很大的相似点,不过我们的助读活动刚刚起步,而“我们爱阅读”已经发展为非常成熟的模式。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如规模、网络、机构、社区学习等。正如书中所述,阅读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和结果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变革。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阅读而在于悟理、做事与成人。再次用多次为家长和孩子们说的话提醒自己:读进去,悟出来;读他人,做自己。

感谢原创书店的胡斌老师!正式因为他的介绍慧眼才有机会走进Wise-Life峰会并获得作者亲笔签名的图书。

 

 

 

 

  《可复制的教育创新》   查理斯.里德比特(英)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