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dsonia
sdsoni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64
  • 关注人气:1,1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培养,爱与管教携手-------读《勇于管教》有感

(2015-11-29 11:56:19)
标签:

家庭教育

阅读感悟

圣经

家教原则

分类: 阅读生活

孩子培养,爱与管教携手-------读《勇于管教》有感

 孩子培养,爱与管教携手-------读《勇于管教》有感

作为一个母亲,我一致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养孩子则需要理性。如果每个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培养好,那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但是,没有人是天生称职的父母,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不争的事实是很多父母要么因忙于工作或者赚钱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或者学校,要么在管孩子方面比较随心随性。问题儿童的出现与增加成了严重的社会现象。

如何培养孩子,相信詹姆士.杜布森博士的《勇于管教》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示,尤其是在溺爱孩子比较普遍的今天。

杜博士认为孩子只有在真爱和合理的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爱与管教的联手使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成为可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一、教子常识(commen sense about children

杜博士认为在管教孩子中可以合理使用体罚,但攻击性的、严酷的管教方式会伤害孩子的一生,必须予以抛弃。但,想让孩子拥有感恩、善良、令人愉快的特征,靠的是教育而不是期望。培养孩子应该拥有5个基本原则。

第一,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儿童教育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父母与孩子其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一个1536个月大的孩子不希望受到任何限制和禁止,也不愿意隐藏自己的观点,宁愿尿在裤子里也不愿使用坐便器,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深有体会。父母纯粹的爱和坚定的管教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的方法。杜博士认为如果在早期对抗中父母失败的话,那在以后的冲突中,父母很难再取胜。青春期的表现是孩子以前所有教养和行为的浓缩,或者说是综合。

洞察孩子的心思,看他所看,想他所想。接受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然后逐渐把他们塑造成为成熟、有责任感和敬畏上帝的成年人。

其次,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当父母受到孩子挑战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最亲密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孩子自讨苦吃,完全明白自己是罪有应得的时候。稍许的难受会起到软化孩子叛逆精神的作用。管教后父母的抚慰非常重要。父母不接受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本人。管教而不是惩罚。管教针对个人行为,而惩罚是针对个人。

第三,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愤怒解决不了问题,行动才能解决问题。避免喋喋不休,空洞的威胁是毫无用处的,以有效的行动获得期望的行为。父母平静而坚定的态度,不可突破的底线是必要的。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杜博士建议可以对其进行适当体罚,比如捏孩子脖子后面的斜方肌,痛但没有危险。

第四,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都没有多少价值。给予过多等于剥夺了他的某些乐趣。强烈的要求得到满足时,快乐将油然而生。没有需求就得到的东西,就不会有快乐。如果不给孩子对某种东西产生强烈需求的机会,他将永远享受不到得到的快乐。

第五,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缺少爱与抚摸的婴儿会死于一种疾病。13世纪,弗雷德里克二世曾经在50名婴儿身上进行实验,想看看孩子在无声的世界里长大会说什么语言。这个实验中途流产,因为被实验的50个孩子全部夭折了。没有爱和过度爱都会毁了孩子。合理的冒险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爱与管教联手,寻找中间平衡地带。

为孩子设置界限,明确界限意味着安全。只要在界线内,就能享受到快乐、自由和接纳。合理责打故意违抗命令的孩子,是在向他传递信息:要注意危险。杜博士建议不要用手打孩子,因为手是用来表达爱的,如果需要惩罚孩子,可以用树枝或者板子。但是,孩子在一十二岁以后,再打就不合适了。

另外,杜博士建议父母不要因管孩子而在孩子面前争论。

二、强化定律

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他们以后就会多做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尽量回避这种行为,这就是有名的“强化定律”。

父母和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强化定律,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奖励可以是物质,但未必一定是物质,可以通过语言、表情等奖励,但要赞美孩子的努力,不要曲意奉承。

不恰当的运用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强化的是自己所不期望的孩子行为而弱化所期望的孩子行为。比如,目前青少年考试作弊是非常严重和普遍的现象,部分原因是家长和教师奖励分数而导致的结果。孩子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了达到了某种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获得了奖励,那么,他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2013GRE考试中有这样一则作文题目:If a goal is worthy, then any means taken to attain it are justifiable. (只要目的值得,不择手段达到目的是合理的。)不少中国孩子对此持有肯定的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写到这儿,不由想起了某地高考结束家长围殴监考老师的事情。可见,家长平时强化的是分数而不是道德行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最终将会消失。社会道德沦丧、诚信丧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学习障碍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孩子们的擅长是不同的,教育应该尊重差异。

通常,我们不会强求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参加各种体育比赛,但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孩子,我们没有给予同样的理解,相反,家长和老师将孩子们的失败归咎于懒散,捣乱或者叛逆。不少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杜博士说不知道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个人可以照样活下去,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尊严,他就会失去生活的希望。而目前的现实是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杜博士认为根据孩子的天赋和生理状况,来评判孩子的价值,是愚蠢的文化扭曲。一个孩子在一个环境里不能取得成功,家长和老师要为他创造另外一个环境才对。

平时目睹过一些十分用功的孩子,但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其中一些是有学习障碍的。不过,我们对学习障碍的原因缺乏研究,对这部分孩子缺乏理解和包容,几乎没有给提供适合他们的机会。

教育的成功在于让每个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四、家教原则

10年前相比,青少年的状况要糟糕得多,美国如此,中国也如此。年轻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忙于自我残害、抢劫、强、谋杀、泛滥的性行为、吸毒、艾滋病,他们的世界充满敌意,而应对实际困难的能力困乏无比,鉴于此,读博士说我们正在养育一代迷失的孩子。

杜博士一直推崇犹太人的家教原则,坚持《圣经》中的家教原则是久经考验而亘古不变的。

圣经说“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杜博士认为可以允许孩子表达意见,但不允许他们用不礼貌的方式说话。让孩子们学会正确表达诉求与不满是十分重要的沟通技巧。即便在家里,也要说“谢谢”、“对不起”和“请”。

父母必须赢得孩子的尊重,否则孩子永远不会尊重你。家长要坚持底线,不向孩子妥协。如果将放任当做养育孩子的方法,不仅仅是父母的失败,而且是一场灾难。杜博士认为没有比以家庭为单位的力量更能带来社会稳定了。爱与管教联手,可以使孩子尊重父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使孩子认识接近上帝,使教师在学校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鼓励孩子成为有责任感、有贡献的公民立足于社会。

我们可以不信教,但宗教中的人文情怀和教育原则的确是可以吸收和借鉴的瑰宝。

 

 

《勇于管教》     詹姆士.杜布森 (美)   裴彤王跃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