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怀念乔际平先生的物理教育思想

(2016-02-14 17:07:39)
标签:

乔际平

首都师范大学

物理教学

物理教育

学科教育

分类: 学术随笔

胡扬洋按:本文初撰写于2016年2月14日。再次编辑一下,供参考。四年过去,感到乔际平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依然丰厚,依然使人不断得到滋养。而我以下的总结概括仍然是非常不全面的,希望不断有人一起加入,共同汲取、弘扬、诠释、发展乔际平先生给予的这份宝贵财富。


http://s5/mw690/001VAxWhzy7CgchzUsQ54&690


这次是想继续前几天没有完成的话题,即关于乔际平先生的教育思想。具体而言,主要是想谈谈我个人对乔先生研究工作与人生历程的学习心得与感悟,力图解释“为什么要怀念乔际平先生的物理教育思想”。


 


坦白地说,乔际平先生的相关论著在我目力所及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我与乔先生从未谋面,只能通过他的文字与他“神交”。综合起来,我认为乔际平先生鲜明地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勤奋学习且开放包容

 


在乔先生的时代,物理教学论这门学科尚在初创时代,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对此,乔先生的勤奋正如魏凤文教授文章中所记叙的那样。其实更为直观地可以从乔先生大批开创性的著作中反映出来。《物理教育学》、《物理学习心理学》、《中学物理学习法》、《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研究》……都成为了开创性以及里程碑意义上的著作。




然而这样的成绩,其取得并不是那样轻松。据我的导师邢红军教授透露:在撰写相关著作时,乔际平先生长期带领团队成员携方便面吃住在实验室。真如魏凤文教授所写的那样,乔先生真是想准了就干的人,并且还要干的畅快淋漓。


 


乔先生“勤奋”的内容是学习、研究。例如,“物理学习(教育)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开拓,无疑需要涉及大量心理学的知识,并与物理教育良好结合。更不用说其它领域了。因此,乔先生毕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自学了大量的东西。对于一个事务繁忙的高校教授来说,这并不容易,而对于一个物理教学研究者来说,就更为不易了。


 


以我个人的学习经历而言,感到的确有不虚之处。乔先生能够这样勤奋的学习,背后是他开放包容的胸怀。或许也正是这种开放包容,才成就了乔先生的一切事业。




二、战略式地思考


 


如果说第一条避免了“思而不学”,那么这一条则避免的是“学而不思”。所谓“战略式地思考”,首先意味着乔先生是有思考的。乔先生的文集被命名为“乔际平教育思想文集”,是名副其实的。在对待“题海战术”这一问题上,乔先生不是表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头痛割头”“脚痛割脚”,而是提出“重视物理概念与定律的教学”,其中蕴含着多少教育智慧。物理教学论应有的“味道”也由此飘然而出。


 


再如对物理“偏难怪”题的矫治,乔先生提出了设立“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引导物理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一赛事一直影响至今。


 


再如对物理教育学科群建设的规划;


 


再如对“学科教育学”的发展规划;


 


再如对“学校改进”相关课题的规划与研究……


 


可以说,每当我打开乔先生的文集,都可以看到一种战略式的思考方式,并时时能反思到自己的思维有时钻入了牛角尖、或不够开放、不够敏锐……


 


读着乔先生的论著,有时候不禁感叹:物理教学及其研究应该是一项智慧的事业,不应该是随声附和、鼠目寸光的。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重拾战略式的思考,并教会学生战略式的思考,则是幸甚。


 


三、理论联系实际


 


乔先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是“真联系”。如魏凤文先生所言,乔先生做过中学物理教师、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然后调回首师大当高校物理教育研究者,后来做过物理教师培训、物理教材编写、物理竞赛试题命制、学科教育学学科建设、学校改进等诸多扎实的实践工作。应该说,这样丰富的实践经历是难得且少有的。更为可贵的是,乔先生并非拘泥于实践,而是敢于超越实践,发展理论的、学术的兴趣。这也是他开放包容、勤奋学习的反映。


 


理论联系实际还意味着乔先生不是“死学”、“吊书袋”、“钻牛角尖”,而是能够驾驭理论、发展理论。




四、正直且实事求是


 


这在魏凤文教授的文章中也得以体现:他“不会趋炎附势、随风倒”。事实上,很容易理解,只有实事求是、正直坦荡,才能做出这样的成果。


 


五、做人做事做学问连成一片


 


我不止从一个人口中获知乔先生人格的高尚,因此可以说,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了起来。也可以说做到了人文学科上讲的“知行合一”。也只有和知行合一的教师相处,才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因此可以说,乔先生不仅是一位“经师”,更为一位“人师”。从这个方面来看,乔先生配谈“教育”这个词。


 


六、向乔际平先生学习


 


乔际平先生为我们留下的遗产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今天的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乔先生哪里学点什么呢?为什么今天需要向他学习呢?


 


可能是因为我们要避免一些固步自封、盲目自大、随声附和、趋炎附势、不讲原则、知行不合一。


 


乔际平先生的格局、胸怀、精神、眼光、魄力都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虽然乔先生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为我们的学科留下了不少遗产,然而超越与发展才是报答学界前辈的最好方式。


 


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又到了发展的关口,所以我们呼吁多一些智慧、洞见与魄力,为我们的物理教育事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吾侪正好一齐努力!

*****************


2016年2月15日补记:


昨日在本博客和微信公众号贴出本文后,李新乡教授评论如下:

http://s8/mw690/001VAxWhgy6ZonL0daT67&690

在我与乔先生交往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人格的高尚。遇到大事他首先想到的是朋友、学生,唯独没有想到的是是他自己。遇到大事时为了看到自己学生的真实情况,他放弃卧铺,坐硬座或站着也要赶回学校看看自己学生的情况。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有些事情,现在还不好说,但是,我是了解具体情况的。前面的评价不是空谈,是有很多具体事例支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