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早期诊断方法不断改进20年

标签:
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 |
1996年北京蕾波医学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成立,第一个课题就是“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更好干预方法探讨”
当时有关脑瘫早期诊断较好的研究资料是:Amiel-Tison推出、鲍秀兰教授引进并修改的“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德国Vojta博士推出的“七项姿势反应”、高峰等在1998年《中华儿科杂志》报告的“新生儿自发性全身运动对脑损害和脑性瘫痪预测的评估”等。
在实践这些方法中我们体会各有优点,为了临床应用方便,我们取各家精华结合我们的经验,2002年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推出“1岁内36项神经运动检查在脑瘫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我们对210例2—12个月脑瘫患儿36项神经运动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这些脑瘫儿中可查出反映反射、肌张力、姿势、运动异常的项目最少的4项,最多的29项。其中2—6个月组,4个方面的异常项目按出现多少分别排列为:反射异常:膝反射、手持握反射、巴氏征、非对称性颈肢反射、踝阵挛、坐位平衡反应、踏步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躯干侧弯反射、拥抱反射;姿势运动异常:仰卧翻成侧卧头后仰≥15°、立位悬垂、平卧颈后空隙≥1cm、俯卧悬垂、侧位悬垂、拉起、紧张性头偏斜、自发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足背屈角、上肢围颈、手握拳、扶立足跟抬起≥30°、拇指交叉达掌心、腘窝角、内收角、跟耳角;其他异常:头围≤x-2s、斜视、主动运动减少/异常、听觉异常、视觉异常、眼颤、癫痫。
在应用中我们认识到“1岁内36项神经运动检查”确有助于脑瘫早期诊断,但项目偏多、用时偏长、有些不是与脑瘫诊断直接相关的内容也在其内。
为了改进36项或寻找更好的方法,10+年前北京友谊医院儿科、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北京和谐医院康复科、首儿健高门诊组成协作组。我们通过多次研讨,分析能找到的国内外相关新方法的优缺点,交流应用36项的体会,最后的共识是:
(1)36项仍然是较实用、有效的早期诊断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符合脑瘫定义包含了脑瘫四个方面异常的检查方法,比国外也包括四个方面异常的检查方法更易实施,其他国内外方法多未全面包括四个方面,应在36项基础上修改、简化。
(2)除了要重视幼婴儿自发异常姿势运动的观察,必须用体位变化激发的方法迅速捕捉到更多异常姿势运动,体位变化中扶持迈步最为重要。
(3)单靠自发姿势运动异常只能认出脑瘫重症,轻-中度脑瘫要靠四个方面异常的检查。
(4)基于我们在高危儿自出生开始的动态观察中认识到,四个异常中最早出现的是肌张力异常,要加强肌张力的检查方法,特别是上肢当时的方法还不完善,共同探讨新的项目。
(5)孩子好情绪的保持时间有限的,检查在10分钟内完成才能得到真实的结果,视、听及发育商等检查虽然非常重要,但不是脑瘫诊断所必须,分开检查各个结果都更理想。
通过反复实践,于2012年我们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推出了“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15项”,这15项包括自发姿势运动1项,姿势运动反应6项,肌张力检查的足背屈角、内收角、腘窝角、肩外展角、肘伸展角5项,反射检查踝阵挛、侧弯反射、膝腱反射3项。
文中报告的通过我们多年观察,与脑瘫相关的自发姿势运动异常有拇指内收或拇指内收达掌心、紧张性头偏斜、头后仰、自发非对称颈肢反射阳性、自发巴氏征阳性、不随意运动、过度松软、一侧或一个肢体活动明显减少或异常、1-2个月的婴儿双下肢僵直、3个月及以后手仍持续握拳等。
由于脑瘫旋前圆肌痉挛发生率较高,一般检查早期不易发现,我们又增加了脑瘫旋前圆肌检测的前臂旋后90度回弹角,15+1成16项。
为了更缩短时间,保障检查在孩子情绪好的时间内完成。对熟悉检查的医生可用10+1项,即观察自发姿势运动1项,激发姿势运动异常3项:扶持迈步、翻成侧卧、拉坐,肢体肌张力检查6项加上根据需要进行的反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