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药保护细胞中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
我国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更好疗效,中医中药功不可没。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有效的机理,不少中药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特别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是其重要内容。
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是新冠病毒(SARS-CoV-2)主要的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引起组织、器官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改变的基础。
血管内皮细胞是覆盖于全身血管内膜表面的一层高度分化的单层扁平或多角形细胞的细胞群,介于血管壁组织间和血液之间,具有选择性通透、抑制血栓形成、调节血管紧张度、促进毛细血管生成以及产生血细胞黏附因子等功能。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舒血管因子,如前列环素;缩血管因子,如内皮素、血栓素A2;生长调节因子及细胞因子等。
我们知道,新冠病毒主要通过结合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蛋白质进入细胞,进行破坏和复制病毒。而ACE2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尤其在肺和脑实质毛细血管中高度表达。这也是新冠病毒除侵犯肺、脑还常累及多组织、器官的原因。
大量研究显示,不少中药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如张志彬等报告,缺氧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含量明显下降,加入不同浓度川芎嗪可使内皮素和NO含量明显升高,尤以NO明显;林蓉等也观察到川芎嗪对缺氧、H2O2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陈冰等观察以黄芪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用药为代表的益气活血法对缺氧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是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黄芪组、川芎嗪组及联合用药组。采用MTT检测法、Annexin V-FITC/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法和ELISA检测法,观察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和功能(分泌NO和ET)的影响。结果是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和川芎嗪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缺氧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其生存率,降低其凋亡率,促进NO的分泌,抑制ET的分泌。两药联用比单用效果好。显示益气活血法可通过促进增殖、抗凋亡及改善细胞分泌功能,有效减轻缺氧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有学者报告,活血化瘀单味药丹参、当归、川芎、葛根、水蛭等及复方如血府逐瘀汤、麝香保心丸等对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保护作用。
徐东波等以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模型 ,使细胞在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 -LDL)接触前后分别与丹参孵育48h ,然后检测培养液及细胞匀浆中MDA(丙二醛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GSH -Px(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 )的变化及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是内皮细胞与丹参孵育后 ,再受到氧化损伤时,其SOD、GSH -Px的值均高于直接接触O -LDL的细胞,而MDA的值却明显降低,细胞增殖率也显著降低。
还有学者证实,红参可促进内皮细胞生理活性;当归、银杏叶提取物、丹参、紫草、黄芪多糖、槲皮素等对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杨杰等报告,大部分中药均含有多糖成分,且含量较高。研究证实中药多糖具有以下作用:
l
l
l
l
l
l
l
l
来自我国青海民间草药的山莨菪碱(654,654-2)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也很多,如孙杰等通过观察山莨菪碱对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VEC)中谷胱甘肽(GSH)含量、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VEC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是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后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于3h达低谷;NF—κB的活性显著增高(P0.01),峰值在刺激后6h;ICAM-1表达显著增强(P0.01),并于12h达峰值。TNF-α刺激并654-2干预后,相应时相点的GSH含量显著降低,但较单纯TNF-α刺激组显著增高(P0.05),而NF—κB的活性、ICAM-1表达强度较单纯TNF-α刺激显著降低(P0.05)。显示山莨菪碱通过抑制TNF-α对HUVEC刺激所导致GSH水平的降低,减少了NF—κB活化核易位所启动ICAM-1基因高效表达。
饶花平等报告,山莨菪碱可减轻内毒素所致小牛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