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抗血小板药微循环障碍ardsdic |
血小板活化是指血小板聚集成团、粘附于血管壁及释放多种促凝血因子、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
促成血小板活化的因素有微循环障碍时的血液淤滞,内、外源性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升高等。
由于血小板膜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微循环的小静脉和淋巴管平滑肌也主要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儿茶酚胺升高时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的效应,不仅有微循环小静脉和淋巴管平滑肌痉挛、微循环流出受阻,还有血小板活化的聚集、粘附及释放,因此极易形成凝血和微血栓。血小板活化后释放的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又进一步加重血管平滑肌痉挛,形成恶性循环。
因为感染时血小板活化是微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脏器微循环障碍和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因此针对此环节的治疗极为重要。为了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抗血小板药,我们进行了以下两个课题研究:
一 10种抗休克时常用药对血小板聚集粘附的影响(任世光等,中国急救医学, 1991年5期)
选10种抗休克时常用的静脉药,分较高、中等、较低三个浓度分别测定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及粘附的影响,结果是:
1 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相对强度为:
l
l
l
2
l
l
l
二 抗血小板药敏试验及十种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比较(任世光等,友谊医刊1991年2期)
临床观察到,不同疾病、不同机体、不同时期,患者对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敏感程度不一,我们开展了抗血小板药敏试验,供临床用药参考。
首先建立了临床常用的十种抗血小板药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粘附抑制作用的正常值。
此十药除选上一研究抗血小板作用较好的酚妥拉明、山莨菪碱、维生素C、藻酸双酯钠、肝素钠外,增加了川芎嗪、潘生丁、硝普钠、维脑路通、复方丹参。
结果再次证实酚妥拉明、山莨菪碱、维生素C是抗血小板的较好药物,同时观察到川芎嗪、潘生丁、硝普钠抗血小板作用也较好。
下表:A为较高浓度,B中等浓度,C为较低浓度;表中有数字的均为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抑制作用;无数字空格为无显著抑制作用。
药敏试验是选患者临床现用的抗血小板药和几个抗血小板药比较。此文报告了110患者对抗血小板药敏感程度和正常人比较,见下表:
12例脑血栓患者观察到川芎嗪、尼莫地平抗血小板效果明显好于复方丹参和维脑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