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波推顺按摩在脑瘫康复中的五作用

标签:
脑瘫 |
分类: 蕾波推顺按摩点穴临床应用 |
蕾波推顺按摩是辅用蕾波啫喱/医用耦合剂,力度达到肌肉、神经等较深组织,延静脉淋巴回流方向、肌肉走向、肌筋膜链走向,中途不间断的推压。在脑瘫康复中的主要作用有:
1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器官功能恢复
蕾波推顺按摩可通过推出陈血引来新血及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肌肉、神经等微循环,从而改善肌肉、神经等功能、阻抑肌肉萎缩、粘连、挛缩。
颅脑微循环障碍是脑瘫的重要病理环节,淋巴回流不畅是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内容,蕾波推顺按摩是促进淋巴回流的有效方法,临床已观察到头颈部推顺按摩可有效改善脑及头部器官功能;在肢体可有效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如临床可观察到推顺按摩可使损伤后出血、肿胀比其他方法消退的更快。
我们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均观察到,微循环淤滞到一定程度,单靠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已不能奏效,如给小动脉扩张药后,见到大量血从动-静脉短路回流,淤滞局部改善并不明显,而用物理的推压方法常能使毛细血管网、小静脉淤滞解除及促进血管周围、组织中多余的液体及有形的非组织物体由淋巴带走。
脊肌萎缩症是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基于点穴主要通过神经起作用,因此对此类疾病点穴效果不大,但蕾波推顺按摩可通过改善微循环改善脊肌萎缩症的肌无力、肌萎缩,是此类疾病及外周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的重要治疗疗法。
2 通过直接推压牵拉肌纤维缓解肌肉痉挛
针对肌肉痉挛既往手法干预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活动关节或骨牵拉痉挛肌解痉。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通过推压肌纤维直接解痉,缓解肌肉痉挛及促进正常功能建立或恢复,效果均优于传统用活动关节牵拉肌肉等方法,而且更安全、患者没有痛苦。
3通过推压腱器官或其附近的穴位缓解肌肉痉挛
腱器官又称腱梭,位于肌肉-肌腱移行部的肌腱侧,是感受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腱器官通过Ib类纤维激活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同一肌肉的α 运动神经元。
腱器官对被动牵拉不如肌梭敏感,腱器官主要感受肌肉的张力变化,对点压、推压敏感。我们临床观察到腱器官对电针刺激不敏感。
我们在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点压肌张力增高或痉挛肌的腱器官,可有效减轻或消除该肌肉的肌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
腱器官部位多有祖国医学的穴位,我们从实践中还找到了一些更接近腱器官的新穴。
如脑瘫上肢旋前圆肌痉挛时,点压旋前圆肌腱器官“抗前臂旋前穴”3分钟,旋前圆肌痉挛即可缓解,前臂旋后90度回弹角由异常的130度恢复到正常的90度。
基于脑瘫等疾病的反射异常虽然损伤在脑,中间环节较为复杂,但终末效应都是激发了某组肌肉收缩、痉挛。反射异常时点压反射异常的痉挛肌腱器官可有效阻抑反射异常。如巴氏征阳性时点压伸趾肌腱器官“抗足趾背屈穴(解溪穴)”2-3分钟巴氏征阳性消失;踝阵挛阳性时,点压小腿三头肌的腱器官“抗足跖屈痉挛穴”2-4分钟踝阵挛阳性消失;背部侧弯反射阳性时,点推脊柱两侧4-5分钟可阻抑侧弯反射。
近年澳洲神经医学专家Andy Hsu 教授推出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Advanced Neuromuscular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RM)亦与通过Ib 神经系统阻抑痉挛有关。
近年还有基础研究证实,点压痉挛肌的腱器官是阻抑痉挛的有效途径。如湖南中医药大学初晓的硕士研究课题就是“基于腱器官反牵张反射效应研究按法对于脑卒中后肌痉挛大鼠血浆G1y、GABA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是按肌腱治疗大鼠脑卒中后肌痉挛,能有效改善大鼠脑卒中后痉挛肢体的肌张力,达到缓解痉挛的效果,且优于按肌腹。 实验结果还提示提高血浆中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是点压腱器官缓解肌痉挛的环节之一。
4通过推压肌肉的神经-肌肉接点或其附近的穴位增强肌力
神经-肌肉接点是运动神经进入肌肉,分成若干细小分支前的部位,多在肌腹中部,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通过接点传给肌纤维,产生肌肉收缩等效应,也是肌肉接受推压、点压等刺激的敏感点。推顺按摩推压痉挛肌对应拮抗肌的神经-肌肉接点,不仅可增强其肌力,还可协助解痉;推压力弱、萎缩肌肉的神经-肌肉接点可增加肌力、改善其功能。
神经-肌肉接点部位亦多有穴位,我们还通过肌肉的神经解剖部位找到了接受推压、点压刺激更敏感的新穴。
5 通过增加血循环中的白细胞增加抵抗力
人体外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保证机体健康。
成熟粒细胞约半数游离运行于血循环之中,构成循环池粒细胞,另一半则附着于血管内壁称之边缘池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分析此种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按摩等促进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是重要机理。同理推顺按摩亦可促进外周白细胞增加,如此时正值感染,推顺等就可增加抗病能力。因此脑瘫孩子发烧有病时推顺按摩不仅不要停,反而要加强。
白细胞的平均寿命很短,约7-14天。进入血液的粒细胞约平均停留10小时之后,即逸出血管壁而进入组织内或者体腔中,以行使其防御功能。逸出的细胞一般不再返回血管,在组织中发挥功能作用的时间为1-2天。因此感染时要及时调动边缘池的粒细胞参加战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要养兵多日未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