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脑瘫诊治最佳期是出生六个月内

标签:
脑瘫早期诊治的重要蕾波法 |
脑瘫早期认出、早期应用更好的方法干预,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如果给什么是早期划个大概的界线,就是孩子出生六个月左右。重症脑瘫早几个月更好,轻症脑瘫晚2-3个月也属早期范围。脑瘫诊治最佳期是出生六个月前,是由以下研究得出:
1
我们应用蕾波法诊治脑瘫22年,大量临床统计显示,出生6个月前认出、并坚持用蕾波法治疗的脑瘫,80%可康复到基本正常;1岁后开始治疗的脑瘫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全国协作组研究证实,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如对高危儿中的早产儿从出生就开始干预,1岁时脑瘫发生率仅为0.91%(5/551),而对照组是3.19%(16/502)(P<0.01);脑瘫程度干预组5例中轻度3例、重度2例,对照组16例中中度7例、重度9例。
赵青等报告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随访至2岁,干预组60例发生脑瘫2例,对照组60例发生脑瘫11例;相比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P<0.05)、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0.01)高于对照,脑瘫发生率低于对照(P<0.01)。
黄真等报告对高危儿及脑瘫儿从月龄3.8±2.5开始干预、治疗,随访2年,22例脑瘫68%治愈,68例可疑脑瘫中除3例失访外、65例全部正常。
周丛乐等报告123例围产期脑损伤小儿康复治疗,从4个月内开始的占81.3%、5-6个月13%、≥6个月5.6%,有完整资料总结的77例中63例(81%)完全正常,至1.5岁仍未正常14例。
2
研究证实,脑损伤综合征、脑瘫时由于损伤的脑不能正确指挥外周,才出现了外周的反射、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异常;从外周向脑输送正确的信息,就会促进脑的功能重组和代偿,也就是未损伤脑细胞通过神经环路的再生重组及加强突触间的联系等来代偿受损脑细胞的功能;如果从外周向脑输送信息不正确,就会在脑形成错误的模式,使外周的异常难于纠正。有学者研究证实,脑中错误模式存在6个月以上就很难去除。
目前许多脑与外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均提示,正确的外周干预不仅是改变外周异常的方法,也是纠正脑异常的重要途径,因此越早越好。
李少武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前后手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的磁共振脑功能影像(fMRI)进行分析,观察到左侧偏瘫患者康复前,手指主动运动时皮层兴奋区位于对侧脑中央沟前部及中央前回旁,并可见额部皮质补充功能区也有兴奋;患侧明显缩小或伴移位。手指被动运动时的皮层兴奋区患侧增大,健侧不如主动运动时,显示被动运动可影响脑、被动运动不如主动运动。该患者康复后双侧fMRI影像均恢复到健侧主动运动时的皮层兴奋区位置及形态。从形态学使我们看到了通过外周可以改变中枢。
对照研究脑损伤后应用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强化地使用患肢,不仅观察到肢体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应用神经成像和经颅电磁刺激研究显示,皮层功能依赖区出现重组,患肢的皮层运动支配区扩大。这一结果不仅显示强化和主动运动的重要,也证实通过外周可以改变中枢。
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和fMRI技术证实临床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可引起视丘下部,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此结果证明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功能变化、证明外周刺激可影响中枢。
失语症通过fMRI不仅可更明确语言功能的脑定位并观察到不同语言加工任务的脑激活变化。实验研究观察到正常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内均有NR2B的丰富表达,是突触结构与活化的一个指标,与学习记忆有关, 梗死后明显下降,给予行为训练后逐渐增高,较制动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照研究显示,运动训练组梗死灶周围皮层p38(突触素)表达明显高于非训练组(P<0.05),提示运动训练可促进脑缺血损伤突触生成。还有报告丰富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功能恢复及神经元树突生长, 训练组树突分支点数明显高于对照(P<0.01)。
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与脑的可塑性有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均是可塑性相关分子,实验证实丰富环境、探索学习及社会交往均能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探索学习及社会交往还能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
3脑瘫外周神经肌肉的病理研究提示必须早期干预
孙薇医生对6例4~11
岁双下肢受累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腓肠肌及其所属末梢周围神经的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是肌肉内微血管病变广泛存在、肌肉病变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