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分钟阅读蕾波康复精髓(14)——蕾波康复的“动”——“直立行走(PT)”

标签:
转载 |
一分钟阅读蕾波康复精髓(14)——蕾波康复的“动”——“直立行走(PT)”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主要运动特征,是小儿脑瘫康复的主要目标之一。
始终盯紧“直立行走”的目标是蕾波康复的核心。无论是在哪个月龄,哪个阶段,哪个方案和方法,一定是围绕最终让患儿“直立”“行走”起来为目标。
蕾波法强调迈步意识的培养。新生儿出生后既有踏步反射,属于原始反射。随着大脑的成熟过程和全身肌肉持重状态的适应和建立,原始反射会逐渐消失和减弱,正常迈步意识形成,主动行走运动出现。临床上可以见到缺乏迈步意识训练和没有系统训练的脑瘫儿童,有的到二、三岁仍不能迈步行走的病例。所以,在小月龄时的迈步意识培养是在训练中不能忽略的项目,每次训练用一、二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
蕾波法重视肌肉力量训练。正常运动姿势下的肌肉力量训练是脑瘫康复训练的重点,是“直立行走”的根本保证。除按正常运动发育规律练习蹲起、坐起、独站、独走外,要加强下肢力弱肌群训练(抬大腿、侧抬大腿、后蹬大腿、下蹬脚掌、搭桥及燕飞)和体轴核心肌群训练(弯腰抬起、绑站弯腰取物、轴扭转牵拉、长坐弯腰牵拉等)。在增强拮抗肌力量训练的同时,不能忽略痉挛肌的力量训练。蕾波坐起椅和绑站架对下肢力量及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效果显著,应该大力推广。
蕾波法不提倡跪位训练。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很多脑瘫患儿是1-2岁不能站立、行走才被诊断和开始康复训练。传统的训练方法中出现了跪立、跪走及膝手四点支撑的训练项目,跪位训练的目的是往立位过渡的骨盆稳定及核心肌群力量练习。但是,要十分清楚跪立、跪走、膝手四点支撑等姿势运动不是人类生存必须的生物动作。人最具显著生物进化的特征是足立位行走,上肢解放。跪位和膝手四点运动姿势是退化行为,其的弊病包括,在大脑中强化了错误的姿势运动信息;加重小腿后三头肌和大腿后腘绳肌的痉挛;踝关节不持重,膝关节非正常持重,造成膝关节损伤,踝足内、外翻等许多肌肉关节问题。所以,1岁以内按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不需要跪位训练。2岁以上仍不能站、走的,除在体位移动过程中需要短暂的跪位训练外,主要强化足立位持重训练,包括蹲起、坐起、下肢肌力和弯腰抬起、绑站弯腰取物、轴扭转牵拉、长坐弯腰牵拉等,这些训练同样甚至更强化对骨盆稳定及核心肌群力量训练。笔者经历了两例康复损伤赔偿情况,其一就是膝手四点支撑持重过度,造成双上肢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