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波推点运动疗法2016

标签:
推点运动疗法蕾波法推点拨拉动 |
分类: 小儿脑瘫 |
针对某组肌肉痉挛所致异常的“蕾波推点运动疗法”包括“推、点、拨、拉、动”五个方面的内容。
1“推”是指辅用温热耦合剂的推顺按摩。
为了便于掌握操作要点和保障家庭应用的效果,现将其概括为“三方四顺十八推”。
“三方”是指推顺按摩主要应达到的三个方面的效果:
① 改善微循环。
通过推出陈血、促进淋巴回流、引来新血,改善肌肉、肌筋膜等软组织微循环。
对痉挛肌可通过打破肌肉痉挛和微循环障碍之间的恶性循环减轻痉挛,对拮抗肌可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肌力,缓解对应痉挛肌的痉挛。为达此目的,对痉挛肌和拮抗肌均是力度达肌肉下部,由远心端(远离心脏的一端)肌肉起止点,向心性(向着心脏的方向)地向近心端肌肉起止点不间断地缓慢推压前进。对较重脑瘫还要扩大到所在肌筋膜链及照顾到淋巴回流走向、超过相关淋巴结。
② 推压解痉。
通过直接推压牵拉痉挛肌解痉不仅比被动活动关节牵拉肌肉解痉效果更好,而且更安全、患者还没有痛苦。
推压方向,向心、离心均可,或来回推压,采用哪种方法以操作方便为准。如旋前圆肌、斜方肌仍适向心推,胫骨后肌适离心推,胸大肌适来回推。力度应透过整个肌肉层达骨面,不间断由肌肉一侧起止点到另侧起止点。对拮抗肌的推压牵拉也可增加肌力。
③ 刺激穴位解痉增力。
推压方向,向心、离心均可。在痉挛肌推压时,于两端肌腱向肌肉移行部位停留数秒或更久并加大力度下压,通过刺激腱器官及其附近的穴位解痉。在拮抗肌推压时,于两端肌腱向肌肉移行部位和肌肉中部停留数秒并加大力度下压,通过刺激腱器官及其附近的穴位和神经-肌肉接点及其附近的穴位增加肌力。下压力度一般达肌肉中、下部,停留时间可根据即刻解痉效果和拮抗肌兴奋出现的主动动作调整,如反映小腿后侧肌痉挛的踝阵挛和小腿前侧肌兴奋的足背屈勾脚。
“四顺”是指推是顺着肌纤维走向、静脉回流方向、淋巴回流走向、所在肌筋膜链范围,一般四个顺大方向基本一致、具体稍有不同。静脉回流靠压力的落差,某些部位血液淤滞时,单靠压差还不行,应按静脉回流方向加推顺,才能推出淤血。淋巴回流靠周围肌肉收缩、运动,卧床、运动少或间质有较多液体或非组织有形物质时要推顺才能促其回流。
每次推顺按摩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按上述三个应达到的效果,先对拮抗肌每项推压重复三遍,再对痉挛肌每项推压重复三遍,即前9、后9共18推完成一组干预。一般对肢体肌肉痉挛多应完成18推,有些部位不适合用深压的方法牵拉肌纤维如颈部,①+②12推即完成一组干预。
一般1-2个部位用时约20分钟左右。对脑瘫孩子推顺按摩干预每日宜进行4-6组。
2“点”是指点穴。
点穴主要作用有三:
①
解痉挛
点压痉挛肌肌腱向肌肉移行部位的腱器官附近的穴位,可使痉挛缓解。
基于脑瘫常见的反射异常,虽然损伤或发育缺陷在脑、中间环节可能较复杂,但终末效应均是某组肌群的牵张反射亢进或/和与该肌群神经支配相关的皮肤反射区对触觉、叩击震动等刺激异常敏感,激发相关肌肉收缩、痉挛所致,点压相关肌群的腱器官附近的穴位均可使异常反射消失或明显减轻。如脑瘫尖足伴有踝阵挛时,点压悬钟穴透三阴交穴可使踝阵挛几分钟消退;巴氏征强阳性时点压解溪穴1-2分钟可使之消退。徐动型脑瘫背部侧弯反射阳性时点压华佗夹脊穴,临床应用中我们把颈段和骶段夹脊处也列入夹脊穴范围,也可让侧弯反射几分钟消退等。虽然消退仅持续1-3小时,但每日多次进行,一段时间后与脑瘫肌张力、姿势、运动其他三个方面异常同步逐渐被纠正。
②
增肌力
增强肌力主要点压肌肉中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的穴位。如点下巨虚穴增加胫前肌肌力。
③
促运动
点压某动作主导肌肉神经-肌肉接点附近的穴位,可激发该动作。如点压肩高处岗上肌中点的肩井穴激发臂控式翻身、促进俯爬前臂向前等。点压臀外上四分之一中点的环跳穴,翻身训练时激发腿控式翻身;俯爬训练时促进屈膝、屈髋、足蹬地的动作;扶持迈步训练时促进大腿前后肌群交替收缩等。
3“拨”是用拨的手法拨开粘连、减轻挛缩。
首先由专业人员用“一指刀拨顺法”松解粘连、减轻挛缩,具体方法请参考美籍华裔医师王啸平博士的“一指刀拨顺法”,效果不著时由专科医师进行微创针刀等治疗。
4“拉”是牵拉痉挛肌群。
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
①对较重痉挛“推、点”后痉挛已有一定缓解,再增加活动关节或通过骨牵拉痉挛肌,可增加解痉疗效。“推、点”后牵拉常常不用太费力即可到位,减少了牵拉过度致伤及促成关节松弛的发生。对较轻的痉挛“推、点”后一般痉挛都能明显缓解,不用再增加牵拉。
②对不宜直接推压牵拉的痉挛肌,应用活动关节牵拉痉挛肌的方法加强解痉,如胸锁乳突肌痉挛用转头体操、髂腰肌痉挛用俯卧球上或垫上的压臀提腿牵拉等。
③针对较重痉挛的牵拉体操。如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或上肢、颈部痉挛较著孩子的交叉模式,对下肢痉挛较著脑瘫的压腿操,阻抑背部、核心肌群痉挛的骑滚肩-骨盆牵拉操等。
交叉模式是孩子俯卧在模式床上进行的交叉被动运动,由4人操持,一人扶头,另二人各操持一侧上肢及扶持臀部或大腿,第4人操持双下肢,有节律的转动头颈,类似自由泳样活动上肢、压摩掌指,下肢为踏步体操动作,屈膝时足背屈、上肢手心向上于臀部,伸膝时反之。每日2-4次,每次100—200节,每50节用1分钟左右。
压腿操操持时患儿分腿长坐,施者坐其后或跪其后,两助手分别压膝、扶持足背屈。施者按节拍弯腰,助手扶持足背屈、分腿逐渐加大。每次5-6节,每节8-16拍,每节结束时弯腰保持10秒,然后休息5秒进行下一节。每日1-2次。
骑滚肩-骨盆牵拉操是患儿及施者均骑在软滚上,施者坐其后扶持一侧骨盆不动,扶持另侧肩向前中牵拉,牵拉不动时保持10-30秒,交替同法牵拉对侧,完成一节。每次8-10节。每日2-3次。
① 与日常生活结合的牵拉。如内收肌痉挛时骑跨抱等。
5“动”是引导或激发正确的主动运动。
“动”是“推、点、拨、拉”的目的,是指在“推、点、拨、拉”纠正异常的基础上,用引导式教育、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原则和方法引导正确的主动运动,或用蕾波点穴等的方法激发正确的主动运动。
运动包括引导、激发主动收缩拮抗肌增加其肌力同时也牵拉痉挛肌的运动和按正常发育规律应有的大运动、上肢精细运动和口腔运动等。
首先应知道正常婴儿的运动发育规律:正常新生儿安静觉醒时,就有视觉追踪及听觉定向反应,除正常的视、听外,很好地完成也包括有正常的运动基础;大运动是2(个月)抬(头)、4翻(身)、6坐、8爬、10站、周走;手功能是新生儿就有抓握反射、3个月应经常张开手、可主动抓-放,4—5个月手能凑到一起玩或抱住水瓶,6—7个月能主动伸臂够物、抓住,9—10个月能拇指与食指对捏取物;口腔运动是出生即应有吸吮、吞咽动作,5-6个月应能咀嚼,1岁应有意识发音,如叫妈妈等。
家长都要熟知这个规律,孩子只要没有异常表现,运动发育晚1-2个月还属正常,只要对孩子多关照、多引导就行。
如果有脑瘫倾向或脑瘫孩子这三个方面的运动有异常,首先要对异常进行肌动学评定,按照评定结果和“纠-训-纠”的原则,用“推、点、拨、拉”等方法纠正异常,然后用语言、玩具、示教等方法引导主动运动,不成功时加用点穴、推压、协助等方法激发主动运动。
引导、激发正常运动是在按发育规律,快到或刚到该有这个动作的月龄,效果最好。还应注意操持应在孩子两餐间,精神、情绪较好时,在适宜的环境中实施,孩子情绪不好时不要勉强。要用引导式教育的原则、和游戏融合进行,要重视和孩子的情感、语言交流。
下面介绍点穴、推压、协助等方法激发主动运动的方法:
① 大运动的翻、坐、爬、站、走:
□4-5个月还不会翻身,扶呈侧卧后如头后仰,点压双风池穴,促其头前屈翻成俯卧;如头不后仰,点压上侧肩井穴,激发臂控式翻身,或点压上侧环跳穴,激发腿控式翻身。翻成俯卧后如不是肘支撑控头位,再点压肩井穴、叩击肩及上臂,促其自动调节成肘支撑位,训练初期促其自动调节效果不显时,可先扶持呈肘支撑位。向左、右翻交替。完成较好时,再改用语言、玩具引导及激发更复杂的翻转。
□6-7个月后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或不稳要倒时,轻点压双侧腰眼穴,促其挺起胸或调整平衡坐稳,一般数次就会坐稳。
□8-9个月还引不出俯爬的,加穴位刺激促进俯爬:肘支撑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该手同时点压该侧肩井穴,引发上肢用力;同时或稍后屈对侧下肢,扶足拇趾蹬地同时点压该侧涌泉穴,激发足趾蹬地前进。左右交替,刺激俯爬。也是点穴激发一段时间后改用语言、玩具引导。
□10-11个月还站立不稳的,扶持双臀部站立,拇指点压于环跳穴,轻轻放手,如不稳欲倒时,用点压双环跳穴的方法,促其自身调整站稳,多次进行即可增强平衡功能及保持独站的肌群协调。
□1岁或1岁后,扶立迈步意识不好或无迈步意识的,加穴位刺激促进迈步:立位,双手扶持骨盆,拇指压于大腿前侧上部的脾关穴,余指压于臀部的环跳穴,左右重心转换双下肢交替持重,前后施压刺激抬起不持重侧下肢,可激发出该腿向前迈步,多日后主动的迈步意识就可形成。主动迈步后继续以上述方法扶髋,不加穴位刺激,并逐渐过度到轻扶、不扶,在保护下让孩子独走。
② 上肢运动的握、放、抱、够、捏:
□如果孩子出生后手没有抓握反射、不抓物,要每天多次捏拿手心的劳宫穴并多次叩击及辅用耦合剂推压前臂屈指肌群;如果3个月手还经常握拳或握物不放,每天多次叩击及辅用耦合剂推压前臂伸指肌群并点压手三里穴。每天多次引导、扶持抓-放小物训练。
□孩子4—5个月时家长应经常用双手扶持孩子双手在胸前抱住水瓶、玩具,训练逐渐撒手时孩子仍能抱住。
□6—7个月训练孩子主动伸臂够物、抓住,9—10个月开始训练拇指与食指对捏取物,均是与游戏、进食等结合。
□脑瘫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特别是旋后功能障碍,临床多发,早期易被忽视,发现较晚常有肌肉、肌腱挛缩、粘连,留有上肢功能障碍。
及早干预方法除辅用耦合剂推压、旋后牵拉外,手掌贴小画,引导孩子每天
多次翻过手掌看画等也很重要。
③口腔运动的咽、吸、嚼、吹、舔:
□孩子出生即应有吸吮、吞咽动作,对吸吮、吞咽功能不好的应辅用耦合剂推压吸吮、吞咽相关肌群,点压相关穴位。
面颊及颈前部点穴推顺时,宜在温暖的环境、仰卧颈后垫枕、头后仰充分显露前颈部进行,耦合剂应加温略高于皮温。
前颈部推压应自下颌骨经舌骨上肌群、舌骨、舌骨下肌群达胸骨柄上窝,对咬肌推压应自下关穴至颊车穴并点压下关、颊车穴。
□5-6个月可用磨牙饼干等训练咀嚼,咀嚼不好的先对相关肌群“推、点”,然后进行训练,家长还应示教咀嚼动作、辅助下颌运动咀嚼等。
□面对面的发音、语言训练应自幼婴即开始,有相关肌肉功能障碍的干预后训练,有智力落后的同时点压头部穴位。用吸管喝水、吹喇叭、伸出舌头舔食海苔等均是训练口腔运动的重要方法,可在能够完成的月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