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蕾波康复法脑瘫点穴 |
分类: 小儿脑瘫 |
针对脑瘫等疾病的“蕾波推点运动疗法”包括“推、点、拨、拉、动”5个方面内容。
首先应知道正常婴儿的运动发育规律:正常新生儿安静觉醒时,就有视觉追踪及听觉定向反应,除正常的视、听外,很好地完成也包括有正常的运动基础;大运动是2(个月)抬(头)、4翻(身)、6坐、8爬、10站、周走;手功能是新生儿就有抓握反射、3个月应经常张开手、可主动抓-放,4—5个月手能凑到一起玩或抱住水瓶,6—7个月能主动伸臂够物、抓住,9—10个月能拇指与食指对捏取物;口腔运动是出生即应有吸吮、吞咽动作,5-6个月应能咀嚼,1岁应有意识发音,如叫妈妈等。
如果有脑瘫倾向或脑瘫孩子这三个方面的运动有异常,首先要对异常进行肌动学评定,按照评定结果和“纠-训-纠”的原则,用“推、点、拨、拉”等方法纠正异常,然后用语言、玩具、示教等方法引导主动运动,不成功时加用点穴、推压、协助等方法激发主动运动。
引导、激发正常运动是在按发育规律,快到或刚到该有这个动作的月龄,效果最好。还应注意操持应在孩子两餐间,精神、情绪较好时,在适宜的环境中实施,孩子情绪不好时不要勉强。要用引导式教育的原则、和游戏融合进行,要重视和孩子的情感、语言交流。
下面介绍点穴、推压、协助等方法激发主动运动的方法:
1大运动的翻、坐、爬、站、走:
①4-5个月还不会翻身,扶呈侧卧后如头后仰,点压双风池穴,促其头前屈翻成俯卧;如头不后仰,点压上侧肩井穴,激发臂控式翻身,或点压上侧环跳穴,激发腿控式翻身。翻成俯卧后如不是肘支撑控头位,再点压肩井穴、叩击肩及上臂,促其自动调节成肘支撑位,训练初期促其自动调节效果不显时,可先扶持呈肘支撑位。向左、右翻交替。完成较好时,再改用语言、玩具引导及激发、引导更复杂的翻转。
②6-7个月后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或不稳要倒时,轻点压双侧腰眼穴,促其挺起胸或调整平衡坐稳,一般数次就会坐稳。
③8-9个月还引不出俯爬的,加穴位刺激促进俯爬:肘支撑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该手同时点压该侧肩井穴,引发上肢用力;同时或稍后屈对侧下肢,扶足拇趾蹬地同时点压该侧涌泉穴,激发足趾蹬地前进。左右交替,刺激俯爬。也是点穴激发一段时间后改用语言、玩具引导。
④10-11个月还站立不稳的,扶持双臀部站立,拇指点压于环跳穴,轻轻放手,如不稳欲倒时,用点压双环跳穴的方法,促其自身调整站稳,多次进行即可增强平衡功能及保持独站的肌群协调。
⑤1岁或1岁后,扶立迈步意识不好或无迈步意识的,加穴位刺激促进迈步:立位,双手扶持骨盆,拇指压于大腿前侧上部的脾关穴,余指压于臀部的环跳穴,左右重心转换双下肢交替持重,前后施压刺激抬起不持重侧下肢,可激发出该腿向前迈步,多日后主动的迈步意识就可形成。主动迈步后继续以上述方法扶髋,不加穴位刺激,并逐渐过度到轻扶、不扶,在保护下让孩子独走。
2上肢运动的握、放、抱、够、捏:
如果孩子出生后手没有抓握反射、不抓物,要每天多次捏拿手心的劳宫穴(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并多次叩击及辅用耦合剂推压前臂屈指肌群;如果3个月手还经常握拳或握物不放,每天多次叩击及辅用耦合剂推压前臂伸指肌群并点压手三里穴(前臂背面桡侧,肘横纹中部下2寸。)。每天多次引导、扶持抓-放小物训练。
孩子4—5个月时家长应经常用双手扶持孩子双手在胸前抱住水瓶、玩具,训练逐渐撒手时孩子仍能抱住。
6—7个月训练孩子主动伸臂够物、抓住,9—10个月开始训练拇指与食指对捏取物,均是与游戏、进食等结合。
脑瘫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特别是旋后功能障碍,临床多发,早期易被忽视,发现较晚常有肌肉、肌腱挛缩、粘连,留有上肢功能障碍。及早干预方法除辅用耦合剂推压、旋后牵拉外,手掌贴小画,引导孩子每天多次翻过手掌看画等也很重要。
3 口腔运动的咽、吸、嚼、吹、舔:
孩子出生即应有吸吮、吞咽动作,对吸吮、吞咽功能不好的应辅用耦合剂推压吸吮、吞咽相关肌群,点压相关穴位。
面颊及颈前部点穴推顺时,宜在温暖的环境、仰卧颈后垫枕、头后仰充分显露前颈部进行,耦合剂应加温略高于皮温。
前颈部推压应自下颌骨经舌骨上肌群、舌骨、舌骨下肌群达胸骨柄上窝,对咬肌推压应自下关穴至颊车穴并点压下关、颊车穴。
5-6个月可用磨牙饼干等训练咀嚼,咀嚼不好的先对相关肌群“推、点”,然后进行训练,家长还应示教咀嚼动作、辅助下颌运动咀嚼等。
面对面的发音、语言训练应自幼婴即开始,有相关肌肉功能障碍的干预后训练,有智力落后的同时点压头部穴位。用吸管喝水、吹喇叭、伸出舌头舔食海苔等均是训练口腔运动的重要方法,可在能够完成的月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