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和其他类型脑瘫一样临床也具备姿势、运动、肌张力、反射四个方面的异常。该型在肌张力异常方面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肌张力明显低下。因全身肌张力低下、主动运动少,孩子常控头不好、四肢松软,呈仰卧四肢外展外旋的蛙状异常姿势,孩子常不能按照发育规律进行正常的运动。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常有高危因素,神经运动检查腱反射存在甚至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智力落后等。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是一种过渡类型,以后常转化为其他类型脑瘫。我们通过10余年动态观察,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最多转化成不自主运动型中的肌张力不全,亦可转化为徐动型、混合型、痉挛型等。
统计肌张力低下型脑瘫、肌张力不全型脑瘫为基因、染色体异常或临床分析基因异常可能最大的比例较高。
基因(Gene)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和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染色体(chromosome)存在于细胞核内,人类2.5万个基因分布在23对染色体上。
近年研究显示,基因异常是脑瘫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谓可能是脑瘫的主要原因,2012年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认为脑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基因异常,Dr.
Moreno De
Luca教授分析新生儿缺氧等原因造成的脑瘫仅占脑瘫人数的10%,近40年来虽然产科孕期检查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难产的剖宫产率也增加了5倍,但是脑瘫发生率一直非常稳定,提示围产期因素不是脑瘫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基因可能是脑瘫的主要原因,目前的证据有:已发现6个单基因变异与脑瘫相关;多基因变异导致脑瘫类似病症增加,如脑畸形、小脑症、脑积水等;单卵双胞胎比双卵双胞胎的脑瘫发生率高2.5倍等。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应注意与关照不够而肌力差、关节松的运动发育落后,先天性韧带松弛症,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营养不良及诸多代谢、遗传等疾病鉴别。因脑瘫是个综合征,肌张力低下型脑瘫亦可为基因、染色体异常引起,如异常基因位于第14号常染色体短臂的临床即可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近年对各种类型脑瘫的治疗均有了较大进展,因此对于其他疾病具备脑瘫综合征表现的,除其他疾病的有效治疗外,亦应增加脑瘫的干预方法。
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蕾波推顺按摩的具体方法是:
1
辅用耦合剂推压全身重要肌群:
自肌肉起止点由远端向近端推压,力度着力于肌肉中部,每次10-20分钟,每日多次。重要肌群有臀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脊柱两侧的核心肌群及肩周肌肉等。还要根据孩子情况调整重点。
肌张力低、主动活动少,势必肌肉萎缩并形成恶性循环。临床观察到辅用耦合剂推压萎缩肌群,可通过推出陈血、引来新血改善肌肉微循环和通过刺激兴奋肌肉、神经有效阻抑肌肉萎缩、增加肌力。
2
点压肌肉上神经-肌肉接点及其附近的敏感穴位:
神经-肌肉接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肌肉运动点,肌肉刺激点)
是运动神经进入肌肉,分成若干细小分支前的部位,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通过接点传给肌纤维,产生肌肉收缩等效应,也是肌肉接受点压等刺激的敏感点。

神经-肌肉接点常常隐含在肌肉肌腹,虽然应用外壁绝缘中间可通电流特定电针刺激,观察最小电流引起最大肌肉收缩的部位可较准确找到这个点,时常指压肌腹也能大致观察到,肌腹上的有些穴位就是神经-肌肉接点。
通常我们先点压肌腹上的穴位,如果可引起肌肉明显收缩,该点往往就是神经-肌肉接点,如反应不明显,在其周围寻找对点压刺激的敏感点。敏感点的寻找可在辅用耦合剂的推压过程中,观察肌肉收缩反应找到,亦可延肌肉走向点压寻找。找到敏感点后对其进行数次点压刺激,每日多次。
已知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多层次空间,神经、微循环以及相关的介质、细胞等是穴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证明,约半数穴位下方有神经通过,其余一半与神经干相差亦不超过0.5厘米;肌肉的神经-肌肉接点处常有穴位;穴位还与腱器官(腱梭、神经腱梭、高尔基腱器官,位于肌肉与肌腱的移行部,即接近肌肉起止点的部位)、触觉小体(又称Meissner小体,分布在皮肤真皮乳头内,以手指、足趾的掌侧的皮肤居多,感受触觉。)、环层小体( lamellar
corpuscle ,又称帕奇尼小体,分布于皮下组织、韧带和关节囊等处。)等的感受器有关。

触觉小体

环层小体

我们临床观察到,点压痉挛肌的腱器官或其附近的穴位,可有效减轻痉挛;点压拮抗肌或非痉挛肌上的神经-肌肉接点或其附近的穴位,可有效兴奋肌肉、促其收缩、增加肌力。
在上述干预基础上,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充足的营养、对孩子的全面关照等,和其他类型脑瘫干预一样,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