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蕾波推顺按摩


标签:
脑瘫不随意运动徐动型脑瘫健康 |
分类: 小儿脑瘫 |
-
手足徐动:主要表现为紧张时或欲主动运动时张嘴,手足、四肢、躯干和颈部难以控制的扭转。此型在不随意运动型中最多见,约占所有脑瘫的10-15%,主要病变部位在大脑深部的基底核锥体外系统,常上肢、头颈异常重于下肢,常伴有构音障碍,而智力多无明显异常。常见病因为胆红素脑病、重症缺氧性脑损伤、早产、低体重等。
-
肌张力不全:孩子常常没有维持正确姿势的能力、肌张力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安静时常常处于瘫软状态,紧张时某些组肌肉张力就会立即迅速升高,出现不同的异常姿势,此点不同于肌张力低下型;每次紧张时增高肌张力的肌群可以不一样,此特点区别于痉挛型。
-
舞蹈样动作:姿势运动异常主要表现为舞蹈形式或扭动形式的不自主动作。
-
震颤:多由锥体外系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多见于上肢与手部,;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常随意动作时出现震颤。
-
伴有不自主运动的混合型:过去一般认为,躯体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包括中央前回发出管理随意运动的锥体系,大脑多处灰质发出经转接到达下运动神经元主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群间运动的锥体外系。近年研究表明两者在形态、功能、临床表现等方面均难以截然分开,复杂的环路系统又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脑瘫临床类型也不是绝对的,临床以何为主即为那种类型,重症常常是混合型。因此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孩子是那个类型,应了解的是孩子主要异常是那些?这些异常的主要干预方法是什么,任何类型的早期,现在都有较好的方法针对。
1 头控不良干预
- 胸锁乳突肌:自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向下两个头分别至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和锁骨前表面的内1/3。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
- 斜方肌:上部自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至锁骨外1/3;中部自第6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至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下部自4到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至肩胛嵴的内侧端。
主要治疗方法是对这些肌群进行推顺按摩及仰卧或坐位时,扶持头正位点压上述肌肉起止点,保持3-5分钟,如扶坐点压双风池穴。- 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及枕小神经分支,点压风池穴可有效刺激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腱器官和枕小神经。
- 腱器官(高尔基腱器官、腱梭、神经腱梭)在肌肉起止点肌肉与肌腱移行部,是接受牵拉、点压信息的敏感点。
2 颈背肌张力过高的干预及躯干不随意运动的控制
- 华佗夹脊穴有34个穴位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是横突间韧带和肌肉起止点的腱器官部位,涉及的肌肉有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下锯肌、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等核心肌群,每穴都有相应锥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分布。
3 肢体不随意运动的干预
-
肱二头肌:长头自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自肩胛骨喙突至桡骨粗隆并由肱二头肌腱膜连至前臂筋膜,主要功能是屈肘和后旋前臂。
-
肱三头肌:长头自肩胛骨外侧缘盂状窝下方的盂下结节、外侧头自肱骨大结节下方后外侧表面、内侧头自肱骨后表面至尺骨鹰嘴。 -
旋前圆肌:自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至桡骨外侧面中部。主要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前臂旋内、辅助屈肘关节。
-
屈指肌、伸指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