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纠正异常与功能训练的同步“纠-训-纠”原则

标签:
脑瘫蕾波法脑瘫独站独走纠正脑瘫异常脑瘫功能训练 |
分类: 小儿脑瘫 |
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到,纠正脑瘫姿势、运动、肌张力、反射异常的干预,与按照发育规律进行的功能训练必须同步进行,效果才最好。
以大运动为例,正常婴儿的发育规律是3翻、6坐、7滚、8爬、10站、周走,如果孩子没有其他异常,晚1-2个月也是正常的。这个发育规律是人类千万年进化形成,好像计算机程序一样,按照时间的推移,对每个项目促进的最佳期就是在这个时间范围左右,错过最佳期补课是很困难的。实践证明,按照发育规律促进独站的最佳期是10-16个月、促进独走的最佳期是12-18个月;1-2岁是脑瘫站、走训练的关键期,对较重脑瘫也应在这个时期促其能独走几步,能达到这个目标,以后的治疗就容易的多。
“同步”是指在每天的安排中,均有纠正异常的措施和促进正常功能的方法。每个项目的具体安排是,先纠正异常,接着进行功能训练,训练后再进行一次异常的纠正。因为纠正异常的干预后接着进行功能训练,运动所激发的异常减轻,功能训练后再进行一次异常干预,可使功能训练激发异常的影响减到最小。除孩子睡眠、进食、短时的爱抚休息外,“纠-训-纠”反复进行。为让大家记住要点,称之为脑瘫强化训练的同步“纠-训-纠”原则。
让较重的脑瘫孩子也能姿势尽量好的独走,是蕾波法对出生6个月前,开始并坚持用该法较重脑瘫孩子的奋斗目标,也是家长,和所有同道的心愿。为达到这一目标,传统方法是对到了应站、该走年龄的脑瘫孩子,扶站、扶走时姿势异常的先不让站、走,理由是足立位会加重异常。先在卧位进行按摩、牵拉、跪立位训练等后,再进行足立位训练。由于我们观察到此等方法对不少异常纠正的并不理想,即便异常纠正较好可以练站、走了,但按发育规律已错过了促进站、走的最佳期,很难促成独站、独走。
通过实践我们提出了,与纠正异常同步、按发育规律进行站、走训练的方法。由于此点在业内争议较多,我们也非常慎重,10余年来我们仔细分析来诊的每一个较重脑瘫孩子,是否我们的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好。分析的结果是,出生6个月前开始干预,2岁半-3岁仍不能独站、独走的,一种情况是按传统方法干预,一种情况是虽用了蕾波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坚持。坚持按蕾波方法及量的均能独站、独走,部分独走姿势异常或肌力不够仍继续纠正和训练。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说明,纠正异常与功能训练的同步“纠-训-纠”方法,确实能使绝大多数的较重脑瘫儿不至成为重症残疾。因此,负责地再次向脑瘫孩子家长和同道推荐脑瘫强化训练的同步“纠-训-纠”原则和方法:
①“推”是以能达到肌肉层的力度,沿肌肉走向捋压或辅用耦合剂或在盆浴水中来回推压肌群。
肌肉血管和肌纤维走向是平行的,沿动脉供血方向的推压可增加肌肉供血、沿静脉回血方向的推压可有效解除血液瘀滞、带走组织中的代谢产物。对痉挛肌的推压可通过改善微循环及对肌纤维的牵拉等减轻痉挛,对拮抗肌的推压可通过改善微循环等增加其肌力。
②“点”是点压痉挛肌功能对应的拮抗肌上的敏感穴位或叩击拮抗肌。
临床观察到,某组肌肉痉挛后,与其功能对应的拮抗肌很快出现瘫痪、萎缩。及时点压拮抗肌上的敏感穴位可有效阻抑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痉挛的控制,也可促进正常功能的建立。
③“拨”是无创的以手指代刀剥离粘连等。此法由专业医师进行。
④“拉”是牵拉痉挛肌群。
通过将痉挛肌牵拉到适宜长度并保持一段时间,减轻肌肉的牵张反射、缓解痉挛。要注意不是牵拉的幅度越大越好,牵拉过度或过猛可致软组织出血、撕裂等,有损伤就会有粘连、挛缩,就会加重功能障碍。牵拉过度还可使维持关节稳定性的韧带松弛,造成关节不稳。对较轻的痉挛“推、点”后如关节活动度已接近正常,即可省去对痉挛肌的牵拉;对较重痉挛“推、点”后牵拉不用太费力即可到位。
⑤“动”是用引导式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引导正确的主动运动。
引导主动收缩拮抗肌增加其肌力同时也牵拉痉挛肌的运动和按正常发育规律应有的翻、坐、爬、站、走,手的精细运动及口腔等其他主动运动。
二训;促进独站、独走和肌力训练:
△穴位刺激促独站:扶髋,双拇指压于环跳穴(臀部外上),孩子站稳后轻撒手离开2-3厘米,如孩子要倒,用双拇指点压环跳穴,促进孩子自身调节骨盆及下肢肌肉,调整站稳。反复进行约5分钟。
△点穴促进迈步:立位,双手扶持骨盆,拇指压于髀关穴(大腿前侧上部中点,屈大腿时凹陷处),其余四指压于环跳穴,左右重心转换, 交替前后施压刺激非持重侧,促进迈步。如孩子可以迈步,扶髋行走即可。约5分钟。
△扶持矫正慢蹲、慢起20个,约5分钟。
△立位促通板矫正固定后髋关节屈伸的腰背肌训练20个。约5-10分钟。
三再纠:重复“推、点、拉、动”。
四间歇:爱抚、短暂休息、进食。10-15分钟。
五重复:按上法重复“纠-训-纠”。每日孩子觉醒时宜“推、点、拉、动”达到8次左右,独站、独走和肌力训练达到4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