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和阴陵泉穴是临床证实非常有效,矫治由于肌痉挛或对应拮抗肌相对力弱所致尖足、足内翻、足外翻的三要穴。
尖足是指由于小腿后侧肌肉痉挛,足向足底方向发紧,扶站时足跟抬起较高,扶走时足跟不着地,同时伴有足背屈角异常。
小腿后侧浅层肌肉是腓肠肌,自大腿的股骨下端到跟骨,中层比目鱼肌由小腿的胫、腓骨上端向下与腓肠肌共同组成跟腱到跟骨,二者共同组成小腿三头肌,收缩时踝足指向足底方向。

胫骨前肌在小腿前侧,自胫骨上部到足骨,收缩时使足背屈,牵拉小腿后侧三头肌。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点压足三里穴是通过刺激胫骨前肌收缩,增加其肌力,同时牵拉小腿后侧三头肌,减轻其痉挛、防止挛缩、粘连。

婴儿脑瘫刚发现尖足时,点压足三里穴等干预效果非常好。具体方法是,孩子觉醒时,每小时点压足三里穴1-2次,点压要着力于肌肉的中下部,能激发出足背屈的动作,每次点压2-3秒即可。
我们在临床观察到,6-7个月以前的尖足,点压足三里穴多可引出足背屈动作,但较正常孩子弱;1-2岁后未经有效干预的尖足,常引不出或较难引出足背屈动作,而同龄正常儿可引出;偏瘫孩子健侧可引出。显示随着小腿后侧肌痉挛的持续,小腿前侧肌瘫痪逐渐加重。
小腿前侧肌瘫痪除表现点压足三里反应减弱,还有就是听懂话后不会主动足背屈钩脚或很弱及触摸小腿前侧肌肉萎缩塌陷。此时跟腱等小腿后侧软组织也常有挛缩、粘连等。针对小腿前侧肌瘫痪仅点压足三里穴已不够,还要每天多次对小腿前侧肌用耦合剂推压按摩、低频电刺激、针刺、引导主动钩脚等;针对跟腱等小腿后侧软组织挛缩、粘连,用微创小针刀方法解除后,石膏矫正固定1个月,同时进行功能训练。
肌性足内翻,常由于胫骨后肌等痉挛,或腓骨长、短肌相对力弱所致。胫骨后肌在小腿后侧最深层,收缩可引起足底向内翻。腓骨长、短肌自小腿外侧的腓骨外上端到足骨,收缩可引起足底向外翻。


肌性足内翻时点压阳陵泉穴,主要是通过刺激腓骨长、短肌收缩,纠正肌性足内翻。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上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具体方法是,孩子觉醒时,每小时点压1-2次阳陵泉穴或出现足内翻时即点压。一般都能观察到足内翻即刻被矫正。

肌性足外翻,常由于腓骨长、短肌相对力量较强或痉挛所致。我们曾见婴儿尖足时点压足三里偏外,既刺激了胫骨前肌,也增强了腓骨长、短肌,尖足被纠正同时,又出现了肌性足外翻,点压阴陵泉穴足外翻即刻被矫正。
阴陵泉穴在胫骨内后,和阳陵泉穴对应。点压阴陵泉穴,主要是刺激胫骨后肌等收缩,纠正肌性足外翻。具体方法也是孩子觉醒时,每小时点压1-2次或出现足外翻时即点压。

肌性足内、外翻和其他因素所致的足内、外翻干预方法不同,应注意鉴别。
肌性足内、外翻主要见于婴儿脑瘫,紧张、哭闹时常自发出现,早期扶持站立、扶走时可不显,随后扶立、扶走时亦可激发显现。
由于踝关节松弛的足内、外翻常在扶持站立、行走时显现,不及时矫正站、走可使其加重。按发育规律及时在矫正异常前题下,立位持重训练和正确应用踝足矫形器是有效防止方法。
有软组织粘连、挛缩的足内、外翻,多是对异常未及时矫正的结果,也需用微创小针刀方法治疗,同时进行矫正和功能训练。
已有骨骼异常的足内、外翻可是异常未及时矫正的严重后果,也可是先天发育异常,常需手术矫正后再行功能训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