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2-06-27 16:11:25)
标签:
教学计划数学活动教育 |
分类: 教案试卷 |
教 学 计 划 表
五 年级 班 数学 学科 教师 2010~2011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2010 年 9 月 3 日
学生情况分析 |
本年级共有学生400多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
教 |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周期现象。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离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逐步形成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简单变换等活动,经历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相应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通过开展实际调查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统计观念。 2.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积计算的问题、简单统计的问题、小数四则运算的问题以及简单周期现象的问题。
(2)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4)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正确的合作态度。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教 |
1.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心设计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堂课都深深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乐学好问的学习氛围。并改掉以往教学满堂灌的方法,通过创设情景环境,让学生逐步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每一堂课都要实行课堂改革,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2.转变教学观念,顺应改革潮流。教学中,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贯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发展的眼光爱戴后进生。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不要以为平静的不懂得激情;渺小的不懂得伟大……理解、信任能融化心灵的冰川。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东西,何况是每一个有思想有血肉的人。所以我会努力挖掘每一位后进生的潜力,让他们不掉队。 4.环境设置。小班教学环境设置要有特色,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室的环境设计要以适应培养形式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教室变的不再是教室,而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游戏场所、生活场所,优化教室空间,学生的课桌根据实际需要摆放,自由选择同桌和前后位,在空间上不受约束,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
教 学 进 度 表
总周次:210
周次 |
日期 |
单元名称 |
教学目的要求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教具准备 |
执行情况 |
1 |
9.1—9.3 |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
1. 2. 3. 4. 5. 能在数轴(不需要理解数轴的含义)上填数。 |
正数、负数的意义 |
理解并识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教具、 情境图、 课件 |
|
2——3 |
9.6—9.17 |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计算 |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
教具、 情境图、 课件 |
|
4——5 |
9.20—9.30 |
第三单元 认识小数 |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 |
教具、 情境图、 课件 |
|
7--8 |
10.8—10.15 |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
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
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
教具、 情境图、 课件 |
|
9 |
10.11—10.15 |
第五单元 找规律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
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 |
教具、 情境图、 课件 |
|
10 |
10.18—10.22 |
第六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
1、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后,能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2、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3、能在运用列举法时体会不符合要求的安排应去掉。 4、进一步发展运用意识、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 2、边列举,边计算和考虑是否符合要求。 |
对一些较复杂的现象做适宜的分类 |
教具、 情境图、 课件 |
|
11--12 |
10.25—11.5 |
第七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
要清晰把握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思路。要切实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要仔细分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典型情况。恰当控制计算的难度要求。适当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
探究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探究并学会由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
学会由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
教具、 情境图、 课件 |
|
13 |
11.8—11.12 |
第八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单位。通过组织看图估计活动,增强对面积大小的实际判断能力适时回顾并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
认识1平方千米;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
认识1平方千米;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
课件、 |
|
14--16 |
11.15—12.3 |
第九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
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通过计算和比较,认识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运用。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的计算和比较,体会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自主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点小数点时积的位数不够,要在积前用0补足后再点小数点,并能进行这样的计算。 |
学会求积的近似值 小数乘法的简便方法的灵活应用 |
|
|
17--18 |
12.6—12.17 |
第十单元 统计 |
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要具体指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要具体指导确定直条高度的方法。结合本地、本班实际,组织实际调查活动。适当组织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图的价值。 |
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认识并填写复式统计表 |
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
教学挂图、 |
|
19--20 |
12.22—12.31 |
整理与复习 |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2)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3)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 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引导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
|
|
21--22 |
1.4—1.14 |
期末复习与考试 |
同上 |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育。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在教育中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抓好补差,努力提高及格率,同时抓好优等生的提高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