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齐物秋水
齐物秋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6
  • 关注人气:3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志刊载本与单行本的前世今生

(2013-05-16 20:28:53)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

 

 

    长篇小说因其篇幅的长度,构成对文学杂志容量的一种挑战。因之,在当代文学的“十七年”阶段,虽然文学杂志于“计划”之下纷纷创办、遍地开花,但容量的有限,使其对长篇作品多半难负其重,只有少数的几个知名刊物如《人民文学》(1949年创刊)、《收获》(1957年创刊)等,可接纳长篇小说,且前者多采连载方式,后者方可一期容下。这也意味着,“十七年”的重要长篇,多数为直接出单行本,不与文学杂志发生关系,如《保卫延安》、《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三家巷》、《李自成》等,莫不如此。

 

    而自新时期以来,大型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及资深杂志的复刊,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生产的流程,极重要的变化即为长篇小说多在杂志上先行刊载,随后再出单行本。这种变化未尝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及作家的创作,于读者,可从杂志上先睹为快,有意见不妨爽快表达;于作家,推出作品的程序增加一道,既可增加收入,也可听取意见,为修改留出回圜余地。亦因此,在杂志刊载本与单行本之间,尽管不乏一致者,但出现不同程度微妙变动的亦不在少数。对此进行一讨论,不管于文本的溯源研究,抑或作家的创作心理乃至出版生态,都会揭示出某些有意味的现象来。

 

    杂志刊载本与单行本的差异,余华的《活着》可为一典型。这部至今仍享有盛誉的作品,1992年刊登于《收获》杂志时并非长篇,仅为一约六、七万字的中篇,后来在友人及出版社的建议下,余华增写至逾十一万字,方出单行本,成长篇小说。这一修改是触及筋骨的,单行本的《活着》血肉更为丰满,从观感而言,元气的沛然是显而易见的。而另一案例是陈忠实的《白鹿原》,1992年底的《当代》发表后,次年出单行本,本无甚区别,不过若干年后在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建议下,作者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再出修订本,已与原貌有不可小觑的差异,不仅在于性描写的多有删减,还在某些历史观念的更改与去除。《白鹿原》的这种变化源于外力,而金宇澄2012年发表的《繁花》,今年出单行本时有了几万字的修改及增添,就是作者精益求精的结果了。多方评论与作家创作的良好互动,使这部海派小说的惊喜之作在增订之后,臻于完善,有了更具可读性的单行本。

 

    变动最剧者,大约当数张承志的《金牧场》。1987年在杂志发表后,单行本的出版可谓波折起伏,其间多次修改,最后还出现了一个名为《金草地》的版本,不仅书名换了,连小说的结构亦全然变更,几乎成为另外一部作品,“放弃三十万字造作的辽阔牧场,为自己保留一小片心灵的草地。”对初版本与最终版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可以梳理出张承志的创作心态与思想历程的嬗变,不能不说是大有深意的。

 

    《金牧场》变为《金草地》,是自名至实的修改,而更多的作品,只是对“名”做了手术而已。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收获》初刊时,名《呼喊与细雨》,出单行本时改为现名;原名为短语结构,如今是一短句,动态感增加了些。而苏童写武则天的长篇在《大家》杂志刊登时,名为《紫檀木球》,源于书中女皇时时把玩的掌中之物,单行本出世,改名为《武则天》,看来是要更直接些,令读者一目了然。青年作家颜歌2012年发表《段逸兴的一家》,次年出单行本,更名《我们家》,揣测有出版方的商业考虑,毕竟前者有可能屏蔽相当一部分读者的目光,还是后者与人亲和一些。

 

    在刊载作品全貌或节选上,文学刊物的选择也是有多重维度的。阿来的《尘埃落定》,在出单行本前,于《当代》杂志先刊出几万字,这可视为一种投石问路,也或许是其时的阿来作为诗人小有名气,而在小说领域却是新手,杂志还是有犹豫的。刘震云的《故乡面与花朵》,卷帙浩繁,逾200万字,显然没有任何刊物能够容纳得下,因此《花城》杂志选载了其中若干章节,单行本的出版才能解决全貌问题。余华的《兄弟》的推出有些奇特,分上下部,上部只出单行本,未在杂志刊载,下部出单行本前先在《收获》上发表了一部分,这种没头没尾的选载方式,很多年都没见过,大约只有余华能够享受得到。究其原因,可能有出版社的约束在,杂志又不想放弃,只能选择这种不见头也不见尾的方式。类似于此的,还有刘震云2012年的《我不是潘金莲》,《花城》杂志发表时,与单行本比照,独独缺失最后一个短短的章节,虽然仅五千字,却是作品结构的关键环节,令读者煞是气闷。

 

    如此挂一漏万的稍加梳理,只是问题意识的略略敲击而已,毕竟对这一文学生产与出版的关系尚少有人提,其潜在的文本意味隐而不彰。文学刊物如文学作品的“产房”,保留了最多的原生态可供研究的材料,研究文学,初版本的书籍固然重要,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更是不可或缺,杂志与图书之间的渊源关系或许颇值得探究。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的产出大量增加(长篇小说是重头戏),文学刊物既容纳不下,且其亦不再是许多作品亮相的首选阵地,但从历史的眼光及现实的角度,这仍是切入观察文学生态的一个好的视域。以此而言,我们探讨文学作品的前世(杂志刊载本)与今生(单行本),未尝没有意义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