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齐物秋水
齐物秋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6
  • 关注人气:3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众语喧哗说张彻

(2013-05-14 19:18:00)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

 http://img3.douban.com/lpic/s24591904.jpg

 

    导演张彻自上世纪四〇年代末离开大陆,在香港从事电影工作三十多年,于八〇年代初回大陆拍片,第一次给人打电话,报姓名:“张彻。”接线生问:“彻字怎么写?”张彻愣了一会,才想出回答:“彻底的彻。”因为不知其名的情况,几十年没遇到过了。而转眼间,张彻已逝去十年,我们的时代与电影变异的速度及程度,似乎连我们自己也有些陌生了,此时若提起张彻,是不是也会有许多人要问:“彻字怎么写?”

 

    而张彻留于电影史与电影艺术的重墨痕迹是不会轻易抹灭的,无数电影人、研究者、影迷始终记得这位“暴力美学”的开创者,《武侠大宗师:张彻》这部纪念集即为一个好的“留影”。主编者魏君子是港片影迷都熟知的骨灰级“港片控”,为纪念张彻逝世十周年,联手香港导演徐克、李仁港,成果即2012年上海张彻影展,以及本书。做一册纪念集不易,因为要不重复前人,要出新,否则无太多意义,而《武侠大宗师:张彻》的做法极有意思,一望而知是内行与其事。不仅收录张彻自己写的谈电影的文章,戏说“张家班”的史之概述,更有重头的“十三太保说张彻”,十三太保自然是戏言(暗合张彻的同名影片),指的是大导演的门生弟子、忘年故交、后辈同行,尽为口述实录,可以想见采访者花的路程、时间和气力,既是很好的电影史料,更可使我们看到张彻作为导演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正所谓众语喧哗,形神毕肖。


    在听别人评说张彻之前,先听张彻对自己的说法,亦可看到其自知之明:“我这个人,一生常‘但开风气’,总是犯老子‘不为天下先’的戒条,什么都走早了一步,常须待我的后来者在条件成熟时完成……我的古装武侠片有时也颇见神采,但个中精品却出于胡金铨。我以《报仇》开始了民初装拳脚片,但其中高峰却来自李小龙。我用傅声在动作片里加入了喜剧成分,但‘谐趣打斗’片的完成,则尚待成龙、洪金宝。”话语中有自负,更有清醒的自知,说明影评人出身的张彻对自己的严苛。不过我们若规行矩步,按照这个话语逻辑推演,那张彻电影的价值岂不是更多的在于史料,未免有电影“化石”之嫌。但为何其作品仍能吸引数量众多的新一代观众(自然是通过录像或网络等渠道),且后辈导演如吴宇森、徐克、杜琪峰、陈可辛、李仁港等或重拍张彻作品,或融入其影像元素,至今不衰。这要归于张彻电影涵蕴的炽烈情怀,技巧一面或因粗糙而过时,但创作者施加作品的情感及独特的美学观念却历久弥新,这是其影片并未成为“化石”的根本所在。

 

    吴宇森是张彻之电影精神的全面继承者,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回忆,自己当初想演戏,张彻阻止了其试镜,并说,“吴宇森还是在幕后比较好一点,他将来会是一个导演。”没有张彻的提携,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吴宇森了。吴宇森评价张彻与胡金铨的创作特征,一是大开大合,一是工整写意,而他自己,显然承继了恩师的衣钵。徐克因拍过《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及《笑傲江湖》,外界多认为他受胡金铨影响较深,不过徐克笑言:“其实张彻对我影响更大。”细想之,徐克作品中情感的浓墨重彩,显然与张彻的性情更加相契,自不必说他拍的《刀》,其创意就来自张彻的《独臂刀》,那种血性阳刚的气脉,可说是一种对张彻的致敬。而昔日温文尔雅的文艺片导演陈可辛,北上内地执导以来,制作的《投名状》、《十月围城》、《武侠》,均为动作片,且尽数来源于张彻电影,《投名状》翻拍《刺马》,后两者的创意分别出自《上海滩十三太保》、《新独臂刀》。陈可辛自言对张彻“其实是有点粉丝心态的”,这是来自幼时的观影记忆,长大后终于可付诸实现,而陈可辛将自己的气质与心境加诸《投名状》等作品中,其中与张彻相连和相异的元素,我们若根究,倒是大有意味的。

 

    晚辈同行说张彻是一种样式,而门生弟子对恩师的评说又呈现另一种样貌。张彻一生有六代弟子,贯穿了其整个电影生涯,而无一例外,张彻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对于张彻,他们感情复杂,多半有话要说,或恩情,或怨言。王羽作为首徒,中途离开张彻,有了芥蒂,但师恩仍在,张彻在台湾有困难时,王羽出手相助,“张彻只会拍戏,不会理财、不会发行,后来钱全被弄光了”。姜大卫、狄龙联手开创了张彻电影的“双生时代”。姜大卫有这样令人动容的话,“我这一生,除了生命是父母给的,其他的都是他给的。我能够有今天,也是他给的”。狄龙亦作如是观,但晚年的张彻和他发生误会令他至今不能释怀。但不管如何,几代弟子在纪念张彻从影四十周年拍摄的《义胆群英》中合作,一笑泯恩仇,是对张彻师恩的回馈。而最令人叹息的是第六代弟子,他们伴随着张彻晚年在大陆的电影拍摄,多数人已不愿回忆往事,但偶尔透露出的片言只语可管中窥豹,如“我们这么多人,就是他的大玩具”,风烛残年、创作力衰退的导演获得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英雄迟暮的景象让人不忍言说了。

 

    每个人的人生向度都是多棱面的,有得意亦有失意,即使是叱咤数十年的大导演。张彻早年从政,随即转入电影行业,此后一生也未离开,这个离开是实实在在地没有离开,即使有人说他未保住晚节,但张彻之为张彻,“死不悔改”是其本色,就算遭人诟病亦在所不惜。而如今,一切的风云都已过去了,恩怨已淡,唯有盖着鲜明印记的血气淋漓的影像作品,呈现在影迷的目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