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蛙鸣阵阵”尝试抚平历史实践的创痕
(2012-10-13 10:38:21)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评 |
以“内敛”来形容莫言的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但相比他的《檀香刑》、《四十一炮》等小说的汪洋恣肆,《蛙》显见的收敛了许多。在以往,历史虽是莫言创作的动力所在,但导引其到达彼岸的却是想象与虚构。《蛙》虽未让他完全改弦更张,但这个讲述乡村医生姑姑的故事显然建立在现实的土壤上,莫言揉和乡土情结与国族论述,以“蛙鸣阵阵”尝试抚平历史实践的创痕。
《蛙》讲述了姑姑百味杂陈的一生。身为烈士后代的姑姑十六岁即从卫生院毕业,在乡村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由她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自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昔日犹如送子菩萨的姑姑在乡亲们心目中成为魔鬼般的人物,而姑姑对事业忠心至诚,强悍地推进工作,在完成国家任务时,也意外地发生了一些悲剧。步入晚年后,姑姑陷入了对往事的反思和忏悔中……
“蛙”为题名,故事讲述者小名“蝌蚪”,均有隐喻在。蛙的生殖力健旺,“蛙”与“娃”同音,女娲又为人类始祖,由远古而现代,一条生生不息的脉络在在显现。姑姑为一生命力旺盛的人,且身为妇产科医生,她对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自然充满了喜悦,但面对着国家的政策方针,烈士的后代无条件地服从与执行,更何况这是特殊历史境遇下的正确之举,三十多年后今天的我们已看得很清楚。但正如雨果在《九三年》中所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历史的实践虽关乎国族的荣衰,但历史进程毕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构成的,两难处境不期而遇,而计划生育国策更是关涉千家万户,悲喜剧的上演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王德威教授曾说:“莫言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想像,不如男性角色有力。”在他以前的作品中确实有这种情况存在,但《蛙》却独树一帜,莫言对女性的致敬于此绝非勉力为之,而是水到渠成。姑姑并非一个单向度的形象,她的大公无私、强悍举止,她的矛盾犹疑、反思忏悔,交互叠加,在莫言的文体探索的外在呈现中,更为微妙难言。莫言在前面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讲述姑姑的故事,姑姑的形象渐次在我们面前立了起来,忽又于最后一章抖出一个九幕话剧《蛙》来,对前面的故事既有补充又有重复,还有微妙的不同,尽管尚未颠覆姑姑的形象,但显然增添了更多的阐释空间。
生生不息源于人类本能的渴求,在常态的历史进程中这本不是问题。可传统的国人却遭遇了一个尴尬两难的历史境遇:顺从自然规律,迟早耗尽资源,后人无法生存;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与传统观念和人类本性的碰撞在所难免。身为妇产科医生的姑姑偏偏遭逢这个时代,成为尴尬实践中的尴尬人。本为迎接小生命诞生的她不得不阻止大量非计划生命的“出锅”,虽背负骂名,却在所不辞。但人心毕竟是多向度的,强悍如姑姑也有柔弱的一面,不管宣布退休那晚喝醉回家,误入一片洼地被无数青蛙包围袭击是真实还是幻觉,都反映了人心的复杂波动、百味杂陈。姑姑有着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决绝信心,这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和对革命的忠诚。但立于悬崖之上的坚忍并不能覆盖生命的全部,舒缓的人性流动也构筑着我们的生活。姑姑再强悍,也脱不了人性的羁绊。我们在世间备受苦恼,只是因为我们生而为人而已。
姑姑的困境虽是特殊的历史境遇赋予的,但这种心理的矛盾焦灼却具有普泛性。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总会遭遇让我们尴尬莫名的事端,陷入进退维谷的处境。虽无可遁逃,但每个人毕竟都拥有独属自己的选择权,是闭眼逃避还是直面勇进均为个人的自由。姑姑自然是一勇者,在历史的两难空间里坦然面对,虽逃不开基于人性的心理折磨,但她的勇气大可赢得我们的敬意。
如福克纳一生致力于写“邮票大小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故事一样,莫言对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讲述已有很多年了,《蛙》中的姑姑曾出现在先前许多作品中,而这一次,他了了为姑姑单独写一部小说的夙愿。莫言一向对乡野传奇情有独钟,乡土情结与国族论述的汇合是他创作的一枚标签。回忆和想象构筑着莫言的历史空间,自然如法国大仲马所言“历史只是一个用来挂我的小说的钉子”并不适合他,但莫言显然也不会满足于线性的历史叙述。《蛙》虽已脚踏现实的土壤,但对人性波动、生命体验的尊重,使其远离主题先行的刻意;对人物的多向度刻画,更为作者抚平历史实践创痕的尝试增加了鲜活的依归。
《蛙》讲述了姑姑百味杂陈的一生。身为烈士后代的姑姑十六岁即从卫生院毕业,在乡村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由她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自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昔日犹如送子菩萨的姑姑在乡亲们心目中成为魔鬼般的人物,而姑姑对事业忠心至诚,强悍地推进工作,在完成国家任务时,也意外地发生了一些悲剧。步入晚年后,姑姑陷入了对往事的反思和忏悔中……
“蛙”为题名,故事讲述者小名“蝌蚪”,均有隐喻在。蛙的生殖力健旺,“蛙”与“娃”同音,女娲又为人类始祖,由远古而现代,一条生生不息的脉络在在显现。姑姑为一生命力旺盛的人,且身为妇产科医生,她对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自然充满了喜悦,但面对着国家的政策方针,烈士的后代无条件地服从与执行,更何况这是特殊历史境遇下的正确之举,三十多年后今天的我们已看得很清楚。但正如雨果在《九三年》中所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历史的实践虽关乎国族的荣衰,但历史进程毕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构成的,两难处境不期而遇,而计划生育国策更是关涉千家万户,悲喜剧的上演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王德威教授曾说:“莫言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想像,不如男性角色有力。”在他以前的作品中确实有这种情况存在,但《蛙》却独树一帜,莫言对女性的致敬于此绝非勉力为之,而是水到渠成。姑姑并非一个单向度的形象,她的大公无私、强悍举止,她的矛盾犹疑、反思忏悔,交互叠加,在莫言的文体探索的外在呈现中,更为微妙难言。莫言在前面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讲述姑姑的故事,姑姑的形象渐次在我们面前立了起来,忽又于最后一章抖出一个九幕话剧《蛙》来,对前面的故事既有补充又有重复,还有微妙的不同,尽管尚未颠覆姑姑的形象,但显然增添了更多的阐释空间。
生生不息源于人类本能的渴求,在常态的历史进程中这本不是问题。可传统的国人却遭遇了一个尴尬两难的历史境遇:顺从自然规律,迟早耗尽资源,后人无法生存;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与传统观念和人类本性的碰撞在所难免。身为妇产科医生的姑姑偏偏遭逢这个时代,成为尴尬实践中的尴尬人。本为迎接小生命诞生的她不得不阻止大量非计划生命的“出锅”,虽背负骂名,却在所不辞。但人心毕竟是多向度的,强悍如姑姑也有柔弱的一面,不管宣布退休那晚喝醉回家,误入一片洼地被无数青蛙包围袭击是真实还是幻觉,都反映了人心的复杂波动、百味杂陈。姑姑有着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决绝信心,这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和对革命的忠诚。但立于悬崖之上的坚忍并不能覆盖生命的全部,舒缓的人性流动也构筑着我们的生活。姑姑再强悍,也脱不了人性的羁绊。我们在世间备受苦恼,只是因为我们生而为人而已。
姑姑的困境虽是特殊的历史境遇赋予的,但这种心理的矛盾焦灼却具有普泛性。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总会遭遇让我们尴尬莫名的事端,陷入进退维谷的处境。虽无可遁逃,但每个人毕竟都拥有独属自己的选择权,是闭眼逃避还是直面勇进均为个人的自由。姑姑自然是一勇者,在历史的两难空间里坦然面对,虽逃不开基于人性的心理折磨,但她的勇气大可赢得我们的敬意。
前一篇:香港“新浪潮”:自将磨洗认前朝
后一篇:于尘埃中打滚儿的补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