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淀于心的音乐是肖邦的生命表达

(2010-07-22 20:26:44)
标签:

文化

 

曾看过好莱坞拍的肖邦传记片《一曲难忘》,而如今保利剧院舞台上演出的音乐话剧《肖邦》即以此为蓝本,因此,我对故事的走向并无意外之处,而舞台的表现则成为观看的重中之重。用编剧的话说,《肖邦》就是“用话剧的手段和意蕴来表达肖邦”,在凝神静思中,我们的观看亦成为表达的合谋。

《肖邦》并不落脚于表现音乐家生平的全貌,而是着意表现其一生中的某些重要断片。肖邦因拒绝了“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被迫离开了他深爱的波兰。在浪漫之都巴黎,肖邦在老师艾士勒教授的陪伴下,起初虽有挫折,但在乔治·桑、李斯特的帮助下,很快以天才的音乐才华扬名巴黎。他与乔治·桑的缠绵爱情,使其远离人群,隐居于西班牙的乡间别墅,创作出大量精美的音乐作品,同时也疏远了故乡的亲友。而沙俄对波兰的再一次血腥镇压,使听闻消息的肖邦对自己祖国的眷爱不可遏抑地爆发……

话剧《肖邦》之舞台表现最特殊之处应在“音乐”二字,并不仅仅是配乐而已,保利剧院的乐池三次升起,与舞台合为一体,来自波兰的肖邦钢琴比赛获奖者尼科丹姆·沃伊切霍夫斯基演奏了《谐谑曲》、《船歌》、《英雄大波兰舞曲》,以此方式参与对伟大音乐家肖邦形象的塑造。肖邦有“波兰情结”,有“钢琴情结”,舞台上钢琴琴声的响起,演奏者“不是孤立突兀的伴奏,而是肖邦心灵的揭示和形象的外延”,对情感体验的准确传达,给观众莫大的震撼,为立体的肖邦形象注入了生命内涵。

话剧舞台的空间约束使其难以做到如电影般的变幻缤纷,但《肖邦》的舞台调度仍适当地借鉴了蒙太奇手法。如肖邦弥留之际思念故乡,而此时波兰田野上的“玛祖卡”,精灵般地出现在他的病床前……对时间和空间的交织杂糅,为作品增添了灵动之气。其实导演王晓鹰在去年排演《简爱》时,就立意“把一种诗意与灵动融入到话剧当中”,我们在《肖邦》中,足见他的努力。舞台之旋转功能的频繁运用,虽非特有之处,但对突破空间和时间局限做了恰当的尝试。

从音乐到舞台,最终还是要落到演员的表演上。这不禁让我想到好莱坞电影《一曲难忘》中,肖邦的扮演者保罗·穆尼的令人遗憾之处,他高大、英俊而忧郁,似乎已很接近肖邦了,但总让人感觉缺点什么——文弱,对,肖邦自有一种钢琴诗人文弱而优雅的气质。而话剧《肖邦》中,于洋饰演的肖邦透露出这样的气质,将天才艺术家和怯懦者的杂糅表现了出来。若无这样的气质,肖邦也不会与强悍的乔治·桑在一起八年,因为他们的性格是互补的。于洋作为一个东方人 去演欧洲的天才音乐家,并未给我们不适之感,或许是因为艺术家的敏感与忧郁、人人皆可能遭遇的困境等,在东西方并无二致。而江佳奇饰演的乔治·桑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惊世骇俗,可放在当下正是独立女性的典范,审美的流变吊诡如此。江佳奇显然做足了功课,将乔治·桑的性格举止很好地还原了出来,那种气质的强悍、对恋人的控制极有舞台的质感。让我好奇的是,以前我读的资料说乔治·桑着男装、抽烟斗,可舞台上的乔治·桑手拿的是烟卷,是不是别有所本?

沉淀于心的音乐是肖邦的生命表达,所以,我觉得颇受争议的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虽纷纷扰扰,但对于作为艺术家的肖邦是有成全之功的。乔治·桑极理性,她清楚地知道肖邦的天才,也清楚地知道其弱点,她给了肖邦八年安定的生活(或者说“控制”了肖邦八年),使其创作了大量灿烂的音乐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使肖邦成为了肖邦。柔弱的肖邦显然是有恋母情结的,很难想象若没有了乔治·桑,天才的音乐家之成就会打多少折扣?当爱已成往事,尚有他们各自的作品供后人缅怀。

令人心悸的是,肖邦立遗嘱,让亲人在自己死后将心脏带回波兰安葬,以慰藉那颗流浪的、柔弱的心。而我们知道,肖邦的心虽然回到了故乡,而在近两百年间,“凡有井水处”皆有肖邦的音乐,那沉淀于心的音乐亦慰藉着许多人的心灵,或已内化为我们的生命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