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澳门——海天一色、和谐共融(三)
标签:
郑家大屋 |
分类: 旅游 |

郑家大屋门楼,大屋位于与妈阁街垂直的龙头左巷上,为三开间一进深的两层双坡顶建筑,原名文华大屋,郑家大屋是近代思想家、实业家、慈善家郑观应的故居,大屋由其父郑文瑞所建,其建筑年分可追溯至1869年。建筑为一院落式大宅,是澳门唯一的“荣禄大夫第”;建筑占地约4000平方米,纵深达120多米,顺序为大门、辅助房区、门楼及门楼后由两座岭南传统院落式建筑组成之主房区;大屋虽主要以中国岭南形制构建,但却有别于一般中式民居建筑,体现外来文化的影响。2005年7月15日,郑家大屋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轿道。“月门”后是一条廊道,因郑家父子都有官职,荣禄第是其宅第入口。访客前来拜访主人时,都在前面的长廊道下轿或下马,才步入荣禄第。而轿夫及随从等都在外面等候,故此廊道又称为轿道。
轿道尽头是大宅的二门。对联、月门、二门都与轿道在同一轴线上,层层框景,互为对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空间层次丰富。荣禄第是通往主房区的门道,前门共由八扇门组成,后门则是两扇木门,其门闩设于主房区一侧。门廊空间阔落,檐口下挂有“荣禄第”牌匾,廊道内挂有曾国荃题写的“崇德厚施”牌匾,表彰郑家乐善好施的行为。

内院。

大屋临街一面已荒废多时。

大屋天井。

通过回廊到达前院。眼前的传统中式建筑是郑家大屋中最为重要的两栋建筑,左边是馀庆堂,右边是积善堂。馀庆堂入口是传统的广东式凹门斗做法:檐下墙壁有彩绘;门口设有“三件头”门组(即矮门,亦称吊脚门)、趟拢门及板门。门口挂有“通奉第”牌匾,两侧对联分别是“前临镜海”和“后枕莲峰”。通奉第”是因郑文瑞曾获赠通奉大夫的封号,对联则表明大屋的风水格局:面朝海湾,背靠西望洋山,体现了风水中背山面水的要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