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印象——沙面岛!
标签:
沙面岛白天鹅宾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旧址沙面露德圣母堂法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 |
分类: 旅游 |
晚上来到沙面岛,别名“拾翠洲”,这里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被称为“露天博物馆”。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正式开展租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
,1861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建筑风格以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等为主。1996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

“萧养石”,由广东著名的艺术家尹积昌创作,关山月题字。这尊塑像从远处看就是一块大石头,走近到正面,可看出是一位身披斗篷的男子,骑在一只大鹅上。在塑像的侧面,还刻有一首题诗,以纪念此事。“萧养石”所塑造的人物叫黄萧养,他是明朝时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而正是因为这个人,才有了顺德之名。

对面就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和立白中心。

珠江两岸!


陶然轩,曾获最佳岭南餐饮名店称号,是国家五钻级酒家, 更是首家博物馆食府、国家5星酒家。

1881年建的太古洋行(英)旧址。作为一家老牌英商洋行,太古洋行自1812年在英国利物浦创立以来,便以其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在航运业、轮船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萧养石”,由广东著名的艺术家尹积昌创作,关山月题字。这尊塑像从远处看就是一块大石头,走近到正面,可看出是一位身披斗篷的男子,骑在一只大鹅上。在塑像的侧面,还刻有一首题诗,以纪念此事。“萧养石”所塑造的人物叫黄萧养,他是明朝时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而正是因为这个人,才有了顺德之名。

对面就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和立白中心。

珠江两岸!

侨美食家,1985年诞生于荔湾白鹅潭畔的沙面岛,以饮食为主导产业,1996年成立侨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最大的饮食集团之一。

陶然轩,曾获最佳岭南餐饮名店称号,是国家五钻级酒家, 更是首家博物馆食府、国家5星酒家。

1881年建的太古洋行(英)旧址。作为一家老牌英商洋行,太古洋行自1812年在英国利物浦创立以来,便以其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在航运业、轮船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街头雕塑:“世纪丽人行“她们分別是清代、民国、现代的西关小姐。旁边的是“三下五去二“。昔日西关商人的生意经,一个穿长袍的中国师爷正在“劈里啪啦“地打着算盘,四方桌旁则坐着一名端着茶的外国商人。沙面岛共有国家文物建筑51栋,古树150多株,曾有8个国家的领事馆在此,还有18处遗存洋行建筑,先后有九间外国银行进驻。

为提升人才工作系统性和显示度,荔湾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契机,聚焦打造广州市“广为人知”优质人才项目,利用沙面岛的景观优势、“流量”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顺势打造沙面人才休闲岛。

原中国盐务副总稽核(英人)的宅邸,现在是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沙面店),这里是包含茶文化主题馆、“旧物”主题馆、“宋茶”标本主题馆、单丛茶体验馆、单丛茶研学教育基地、潮文化“大家”工作室、茶文化文创中心、茶乐园八大版融合的主题博物馆,除了展示凤凰单丛茶非遗文化,还是体验凤凰单丛茶冲泡和饮用的所在。

白天鹅宾馆,广东省旅游局与霍英东旗下维昌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兴建,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也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大型现代化酒店。中国首批五星级酒店。

猛犸象牙雕“一帆风顺”。

陶瓷作品“大展宏图”。

柚木高官帽椅。

崖柏作品“卧佛”。

越黄、金丝柚、榆木摆件。

沙面南街60号的沙面基督堂,建于1864年,是一座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筑。 晚清时期沙面基督堂与当时英国大使馆同为沙面岛上最早竣工建筑之一。

鮨·海老日式料理店。

美国前驻广州总领事馆旧址,曾经是日本银行,现为国家电投广东电力有限公司。

沙面岛上计150多座欧式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中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论西洋建筑集中度不亚于鼓浪屿。这里旁边远就有西固炮台抗英遗址。

沙面北街91、93、95、97、99号,清末民初建筑,曾作印度人住宅。三层,新巴洛克风格,二三层曲线起伏的阳台连接各门。

沙面五街4号泰和洋行旧址,位于沙面五街与沙面大街转角处,建于清末民初,坐东朝西,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占地面积330平方米。前檐口高度14.9,总高17.63米,四坡屋顶。

沙面大街68号。1916年建,曾作为苏联领事馆,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团广州办事处。 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平屋顶,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有“红楼”之称。这里也是东江纵队北撤谈判旧址。

沙面大街68号。

基督教沙面会堂背面。

沙面五街1号赫德爵士楼旧址,赫德是英国商务监督公署雇员,建筑于清末民初,坐西朝东,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建筑主楼在南,副楼在北。

沙面大街69号,英国圣公会牧师住宅旧址,建于1865年。亚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主楼建筑占地面积260平方米。檐口高度10.76米,总高12.96米(至烟囱顶)。屋面已改为平屋顶。 正立面两层外廊均为券廊式。券廊纹饰简朴,廊柱及券拱无明显凸出的线脚。大门略向前凸出,立面不呆板。

沙面大街62号洛士利洋行旧址,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为砖、木、混凝土结构三层房屋,歇山顶,南立面为正立面,檐口高15.2米,总高19米,建筑占地面积约470平方米。该建筑平面南北呈长方形,南面临街设前廊,纵向正中设内廊,楼梯设在内廊后部。各层壁炉紧贴侧立面内侧,上下对齐。 现为沙面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沙面大街63号-波兰驻广州领事馆。

沙面大街60号,1868年广州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协会,又称为广州俱乐部,现为广东外事俱乐部。

沙面大街56号正金银行旧址(美国领事馆旧址),建筑建于20世纪初,楼高四层,坐北朝南,平顶,为折衷主义风格,总高16.8米,檐口高13米,建筑占地面积950平方米。 本建筑有两个主要立面沿街,外观雄伟。外墙收分明显,屋顶用中式盝顶,铺绿色琉璃瓦,檐部用瓦当滴水收口。正金银行是日本半官方性质的银行,设立于1880年,总行在横滨,正金即正币之意,也就是金银硬币,取名正金的立意就为表明正金银行是专门供给金银币的流通、促进贸易的银行。

沙面大街59号/沙面四街1-3号,曾是德国领事馆、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下属的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如今这栋文物建筑被活化为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南座位于沙面大街59号,北座位于沙面四街1-3号,是沙面租界早期建筑,属于英国维多利亚式风格。走在沙面四街,清晰可见整座大楼的侧面,北座略高于南座。正座建筑几乎占据了半条沙面四街。

沙面四街8号Room 8古董咖啡西餐厅,这里是慎昌洋行的旧址 建于19世纪末,由美商创办于上海后在广州等地设立分行,混有巴洛克风格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室内木楼梯栏杆全部采用巴洛克式扭柱,这在沙面近代建筑中仅此一例。

沙面大街54号(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北转角)为汇丰银行旧址,初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于1920年。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占地面积1140平方米。 西、南两主立面的建材和造型基本一样,均为竖向三段式中轴对称建筑。下段的出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中段为了强调竖线条,竖立贯通第二、第三层外廊巨柱,其中,罗马式巨柱重现古罗马多立克式男性美;上段由第四层和屋顶组成。第四层立面简洁,重点突出屋顶西南角的塔楼。塔楼顶的穹顶上还竖立着6.2米高的旗杆。

happy hour - 欢乐时光.

沙面大街50-52号,被称为广州最美星巴克,这里原本是协和礼堂,1885年重建后成为沙面酒店,1895年又改名为维多利亚酒店。

沙面大街53号-海关总署广东分署。

沙面大街49号,曾是英国渣打银行旧址,后为广东省粮食局储运公司。三层古典主义风格,首层券廊式,二三层壁柱式,现为广州市荔湾区粮食局。

沙面大街46号,清未民初建,曾作万国宝通银行(美),现为华光陶瓷艺术会馆。

乐韵悠悠雕塑。

沙面大街45号广东省外事办公室。

沙面小学创建于1947年,是一所具有74年校史的历史名校,前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郭沫若曾先后接见该校学生,郭沫若并为学校题词:“百丈再百丈,攀登高峰上”。是首批省一级学校,省绿色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

沙面一街3号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A类保护建筑,是沙面众建筑中保存得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之一,现为CAFÉ FLEUR啡聚闲庭。

沙面大街20号沙面派出所。

沙面大街14号沙面露德圣母堂。该教堂建于1889年,原为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徒过宗教生活而设,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因该堂花园南连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在1996年11月广州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面大10号、12号法军兵营旧址。建国后曾改变屋顶结构,坐北朝南,砖、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主楼建筑占地面积为582平方米,檐口高度10.56米。该处建筑原为法军兵营,在其东北的空地,是法军训练的场所。建筑正立面外廊设计上下有别,丰富了立面构图。首层为券廊式,二层为柱廊式。二层柱廊下施瓶状栏杆。屋顶加建了简易房屋。

巴洛克式喷水池!

沙面大街1号,原为法军巡捕房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筑建于19世纪末,具有亚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坐西朝东,地上两层,半地下1层,檐口高度为10.5米,总占地面积为606.4平方米。其正立面和侧立面采用了券廊式设计,正立面每层连续设有7个拱券,拱边装饰精致,除首层大门拱券外,各拱券下还设有瓶状栏杆,现为猫屎咖啡。

沙面南街2、4、6、8、10号,清末修建,原为印度人住宅。

沙面南街12号法国海军办事处旧址,建于清末,建筑坐西北朝东南,曾改变部分建筑结构,现为砖、混凝土结构两层半楼房,亚洲殖民地式风格,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布局,外观典雅,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檐口高度8.95米,屋面已改为平屋顶。正立面为券廊式,正中开间为主楼,高三层。此楼原为法租界内的法国海军办事处,1901年改为“法国邮政局”,归属法属安南邮政总局领导。 20世纪初印有广州沙面法国邮政局照片的明信片中,可见该楼三层主楼的顶部有一排“法国邮政局”的法文字样“POSTE FRINCAISE”。1923至1950年,转租于法国天主教圣德拉撒修女会的女子学校。

沙面南街14号原法国宝华义洋行旧址,建于中华民国四年(1915),坐北朝南,地上3层,半地下1层,折衷主义风格。檐口高度10.7米,总高13.7米。主楼建筑面积440平方米。屋面为坡顶及平顶。平面布局灵活,分前后两部分:前商后仓,前部为砖木结构,后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沙面南街42号法国传教社楼旧址,建于清末,亦为沙宣洋行旧址。
坐北朝南,砖、混凝土结构,高两层,首层架空0.9米,檐口高度10.1米,建筑占地面积304米,主楼建筑占地面积304平方米,坐北朝南,屋面已改为平屋顶,正立面两层外廊设计富于变化,首层券廊式,第二层柱廊式,拱券比例恰当,外观和谐,富于韵律美。1847年,法国传教士牧若瑟违反关于西方传教士布道的规定,潜入山西。1854年,法国传教士孟振生潜入直隶,都被当地官府查获,解送广州法国领事馆。

沙面南街34号泰国人俱乐部旧址,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原为砖、木、钢结构,后来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券廊式,二层柱廊式,具有法国传统乡村别墅式风格。主楼高两层,首层架空1米,檐高11米,总高14.45米,主楼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主楼平面呈十字形,左右对称,南面设外廊,外廊前面和左右侧面各设入口门廊。值得注意的是首层上第二层的双跑直梯和第二层上天台的螺旋梯。这两道楼梯各有特点:双跑直梯的木料极好,做工木雕精细;木制螺旋楼梯设置巧妙,从一旁的独立柱和壁柱之间盘旋而上,占地不多,又很舒适。木制围墙正中入口台阶的八字形造型、圆拱顶门两侧的两个圆洞、第二层外廊的瓶状栏杆都使本建筑正立面引人注目。

沙面大街39、41号、沙面二街4、6号,即沙面大街和沙面二街交界的东南转角处的沙宣洋行旧址,建于19世纪末。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占地面积1030平方米,檐口高度15米,总高度19.2米。坡顶屋面。

沙面北街43号建于清末民初,主楼建筑占地面积240平方米,为本地较早期的近代民居实例。其正立面宽三开间,券廊式,每开间两侧均设圆形倚柱上托拱券,拱边饰细致,拱券比例恰当,造型秀美,除首层大门拱券外,各式拱券下设瓶形栏杆。现仍为私人所有, 2010年经全面修复,目前保存较好,改建为阅江楼艺术馆(·茶肆)。

沙面北街29、31号香港牛奶公司制冰厂旧址,建于20世纪初,坐南朝北。前座结构体系为砖承重外墙结合内部钢筋混凝土框架,后座是钢筋混凝土框架,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平顶屋面,地上四层,前部有半地下一层,建筑占地面积1182平方米。
建筑整体布局、结构及外观保存较好,基础牢固。近年曾对外墙进行粉饰,外墙粉刷黄色涂料,装有射灯。楼房内部间隔略有改变。东车间已加建多层。螺旋楼梯下部已拆。

沙面北街1号捷克领事馆旧址,建于清末民初,20世纪60年代曾经改建。整体布局坐南朝北,亚洲殖民地式风格,主楼建筑占地面积244平方米。檐口高度9.2米,总高13.17米(旗杆顶),花园面积152.5平方米。
正立面两层均为柱廊式,柱廊线脚简洁明快,整体建筑外观朴素清雅,与建筑周边的绿树、小花园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淡雅之感。

沙面北街61号,建于1915年,曾是渣打银行(英)、好时洋行(荷兰)、德士古洋行(美)的旧址,现在是沙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沙面北街73号正金银行旧址(原民国广播事业管理处)
,始建于1924年,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1215平方米,建筑面积2370平方米,其中主楼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副楼建筑面积410平方米。
正金银行旧址原为日本正金银行及办公场所。1946年,民国颁布《收回沙面租界为本市辖区令》,正式收回租界,沙面成为广州一个辖区。1947年(民国36年),GMD广州广播电台搬至沙面肇和路67号(今沙面北街73号)。1949年10月17日,马皓作为代表在沙面肇和路67号(今沙面北街73号)宣布接管电台,并被任命为广州人民广播电台首任台长。1959年9月16日,广州人民广播电台搬离沙面北街73号。电台搬离后该建筑作为办公、住房使用。
该建筑保留了较为完好的近代西方建筑风格特点,同时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设计了外廊、外阳台、中天井,采用砖混结构,是近代新材料引进中国应用的实例。
该建筑曾经作为民国广播事业管理处和解放后的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台址,是广州广播事业发展历史的见证。
前一篇:再遇陕西——汉长安未央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