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陕西——汉景帝阳陵!

标签:
汉景帝阳陵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德阳庙罗经石南阙门遗址帝陵外藏坑 |
分类: 旅游 |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今天我们去往汉阳陵游览。

199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咸阳机场专用公路修建的考古钻探中发现从葬坑数座,组建了以王学理为队长,尚志儒为副队长的汉陵考古队,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和进一步的钻探,发掘出大量彩绘裸体陶俑,发现了南区从葬坑。1991年,汉陵考古队90年的发掘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汉景帝阳陵考古陈列馆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陈列手段新颖的综合展馆。

因远离市区,参观的人并不多。

《巍乎盛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基本陈列》展览展出文物近千件。


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从汉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阳陵的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

汉景帝阳陵考古陈列馆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陈列手段新颖的综合展馆。

因远离市区,参观的人并不多。

《巍乎盛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基本陈列》展览展出文物近千件。

西汉帝陵于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开始修建,历时210年,先后修建了11座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帝陵。依次建有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汉哀帝义陵、汉平帝康陵,各陵墓构成包括帝陵、后陵、陵邑、陪葬墓、丛葬坑等。
其中位于咸阳市境内的有9座,分别为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渭陵、延陵、义陵、康陵;位于西安市境内2座,分别为霸陵和杜陵。

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从汉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阳陵的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

阳陵陵园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门阙复原图。

宗庙遗址出土白虎纹空心砖,专家推测是作为踏步使用的。遗址还有大量玉圭出土。

四号遗址出土陶俑。遗址共出土伎乐俑、舞蹈俑和持彗俑等200多件,根据四号建筑遗址的位置,考古工作者结合文献记载,判断这里应该是汉阳陵的寝园遗址。

帝陵东侧外藏坑出土铜印,这些象征中央官署机构的印章,是西汉早期阳陵地区与外界交流的证物。

沉箭式陶漏壶,人们在漏壶内部装上水,然后在底部开一个小口让水滴流出,最后插入一根带走刻度的“浮标”,也就是浮箭,随着水位高低的变化观察刻度的高低就能判断时间了。

帝陵东侧18和21号外藏坑出土的着衣式粉彩女佣。这里出土的陶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赤身裸体,没有双臂。其实,在刚刚完工时,它们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均为木制,插入肩部圆孔,可以灵活转动。但是,埋入土中之后,衣服与木胳膊腐朽,只剩下了裸露的身躯。因此,这种陶俑也被称为“着衣式陶俑”。

南区外藏坑出土铠甲俑、武士俑和骑兵俑,在帝陵西北300米处,还勘探出了一批相似的从葬坑,被称为“北区从葬坑”。汉阳陵的两处从葬坑,跟西汉时期长安城的“南军”和“北军”相互呼应,全面展现了汉代军队的形象。这里2号外藏坑还出土唯一一枚金质印章—“车骑将军”金印,金印是汉阳陵出土象征中央官署机构的印章中级别最高的一件。在汉代车骑将军的主要职责应为执掌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处置征伐背叛等军事行动。此外,车骑将军的职责中,还有负责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出使宣诏、荐举官吏等。

南区外藏坑出土铜铙与各种兵器构件。

车马器构件。

复原的东区9号陪葬墓1号外藏坑,展示了大量彩绘陶器和陶塑动物。彩绘陶器质地精良,入藏时器内还盛有肉食、粮食和美酒;陶塑动物排列整齐,栩栩如生,极富情趣。陪葬墓区位于汉阳陵东司马道的南北两侧,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高陵县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宽约1500米,占地面积约3.5平方千米。整个陪葬墓区约有一万多座墓葬被壕沟分成若干个区域,形成独立墓园,呈棋盘状分布,东西成排,南北成列。

陶甬钟和陶罄。

阳陵邑出土封泥,阳陵以东,北临泾水,南越渭河与长安相望。这里原是秦代的一个县城,汉景帝五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阳陵邑,在历史上共存在了数百年,是中国首次发现汉代帝陵的陵邑。

陪葬墓园出土彩绘陶俑。

阳陵博物院“镇馆之宝”——“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这件昵称“姗姗”的陶俑出土于汉阳陵东区陪葬墓园中的周应墓,“姗姗”之名取自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姗姗’高34.3厘米,下摆宽12.3厘米,重2.3公斤,其实是一个塑衣式陶俑,也就是说制作的时候,将衣服、冠、鞋子等都做出来,烧制、彩绘而成。”“姗姗”的外貌是传统的中国美女,皮肤白皙,柳叶眉,发型是垂髻。更为精妙的是,“姗姗”嘴角眉梢若有似无的微笑,被公认为最漂亮的女俑,是国内目前表现汉代女子形象文物中保存最完整、姿态最优雅、妆容最精致、神情最美妙的一件。

塑衣式彩绘文吏俑,这件文吏俑高63厘米,出土于汉景帝阳陵,身着白色深衣,双足穿方头履,面庞圆润,眉目清秀,胡须外撇,双唇紧闭,是恪尽职守、恭谨唯命的文吏形象。其造型优美,姿态生动传神,刻画细腻、极富动感,富有当时的生活情趣和浓郁的时代特征。

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出土汉代陶质围棋盘,该棋盘并非陪葬品,而是守护陵园的人利用一块素面青砖刻划而成的,出土时已经残破,外观呈不规则五边形,残长28.5~5.7、宽17~19.7、厚3.6cm,两面均阴刻,其线条不直,从较完整的一角向内和向上的第四条线的相交处刻划一斜叉,用来表示星位。这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围棋盘,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围棋发展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博局盘,汉阳陵王皇后陵园出土。博局又称“六博”,是秦汉时期盛行的棋类游戏之一,由双方进行,模拟战场拼杀,以吃掉对方棋子为目标,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策略性。棋盘正中为一方框,周围有十二个棋路。汉景帝尚为太子时,曾与生性剽悍轻薄的吴国太子因博局发生争执,投掷棋盘将其误杀,此事成为吴王刘濞谋反的诱因之一。

鎏金铜鸠杖首。汉代以孝治天下,给年长德高之人颁授鸠杖。鸠杖首一般为素木雕,阳陵出土的鸠杖首表面鎏金,说明使用者身份特殊。

东区陪葬墓出土铜镜,西汉铜镜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达到高峰,其精美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义内容,浓缩了这个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为研究古代社会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正如《古镜图录》中说:"刻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加上汉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

1998年,在阳陵帝陵第15号外藏坑内,发现一些呈层状堆积的棕黄色不明植物遗存,由细长叶组成,宽约1毫米,长约5毫米。年代久远,碳化严重,难以分辨这种植物的原貌。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植物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方法对这一不明标本重新进行了鉴定确定为茶叶标本,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这一发现,将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50年前,中国人饮茶时间也被提前至公元前141年。

汉塬华宴餐厅,主要做公务接待。

9号外藏坑。阳陵共有4处165座外藏坑,多数还未发掘。

银杏林,这里以前需要付费参观,是西安最美最大的银杏林。

宗庙遗址(即“德阳庙”遗址),是阳陵陵园中极为重要的建筑遗迹,遗址位于帝陵东南,是中国发掘清理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陵园祭祀建筑基址。遗址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遗址平面为“回”字形内外两层,总面积约67000平方米。其内是中心建筑的夯土台基,基座呈正方形,基址边长54米,每边3个门,共计12个门。对其中5处发掘遗址,文保人员采用金属支架、以透明钢化玻璃覆盖的方式,形成半封闭区域,以保留原真的历史痕迹。

四周有砖铺地面、卵石散水以及大量砖块、瓦片堆积层等遗迹遗物。在四周门道处出土的空心砖上发现印有四神纹,分别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基址四周铺的地砖颜色各异,分别为东青、西白、北黑、南红。依建筑原理,整座建筑复原后是四角攒尖顶建筑,类似西安钟楼;或者是圆形攒尖顶建筑,类似北京天坛。

罗经石(之前推测是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后确认是建筑中心的一大柱础石,该核心柱石边长近两米,其上所立柱子直径有1.4米,高度难以想像。

基址每边有14个柱坑,坑内保存有柱础石,56根回廊柱与核心柱共同撑起“长安城内就能历历在目”的阳陵高台建筑。整个建筑布局规整,规模宏大。 罗经石遗址是阳陵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庙建筑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景帝陵庙亦称孝景庙,号德阳宫。《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载,中元四年(前146年)“春三月起德阳宫”,注:“是景帝庙也。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景帝庙于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十二月毁,竟宁元年(前33年)三月复。

阳陵陵园东西长近6千米,南北宽1至3千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阳陵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10米,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米。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

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建成于2006年,建筑面积7856平方米,投资1.4亿,是在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藏坑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人很少!

封土上外围放射状态分布着从葬坑,有81条。帝陵外藏坑是帝陵最重要陪葬部分,每条陪葬坑道都是东西方向的长方形坑穴,深度三米,宽度2.4米。

外藏坑都是木制坑体,六面都由俑木板隔开,最上层木板上还铺有芦席,芦席之上回填3.5米高夯打的填土。展厅材料大量采用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它可让游客与文物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中;其次,采用玻璃通道,游客可从多角度观赏文物,仿佛置身其中。

K18外葬坑的一端。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帝陵东侧10个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

K11处于帝陵东墓道的南侧,而为了保护未发掘的东墓道不受到破坏,因此展示厅中只包括了K12-K21共10条外藏坑。展厅的参观顺序是从K21开始,在原有的外藏坑上以金属框架悬空的形式搭建了一条玻璃展廊,参观者可以从展廊上以切面的形式依次走过K21-K14,然后从K13的一侧再下一层与外藏坑平行,再回转到以下空余的位置。在那里则有另一个展厅展示部分外藏坑及其它阳陵已经发现的陪葬坑中的文物。游客在这里参观,既可通过脚下和身旁的透明玻璃看到十座外葬坑中的出土文物和出土环境,还可以看到考古人员在坑内的考古发掘情况。

21号坑有陶器和木车,是宫内专管织染的地方。

20号坑有木车马、陶俑和动物。这些发掘的外藏坑,有的重要文物已被清理,有的还遗留了一部分在坑内做原样展示。

19号坑有陶俑和各式工具,是西汉掌管刑徒的地方。

18号坑出土不少彩女俑,是西汉皇宫的掖庭,也就是服侍皇帝的宫女。

15号坑出土粮食和陶俑,是皇宫仓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就是世界最古老的茶叶发现的地方。

14号坑有陶俑、陶制动物、漆木箱、动物遗骸,象征皇宫的食品库。陶俑中间坍塌位置为盗洞。

最短的12号坑,有木车马三乘,已经腐朽现做了复原,象征中央官署宗正府。

13号坑,为发掘坑中最长的,有94米,有大量陶塑动物和木车,象征皇宫食品库。在已发掘的这11座外藏坑中,都发现在早期曾遭严重盗扰,除K13A区保存较好之外,其余各坑的木结构及陪葬物品均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

地下看13号坑还是有些模糊。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影视成像技术演绎当年真实历史事件的幻影成像节目,穿越时空,把游客的思绪拉回到昔日西汉皇帝丰富多彩的宫廷生活中。

汉代舞姬服侍复原。

车马复原。

三出阙复原。

陶俑的制作过程。

祭祀。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这也是汉帝陵中唯一修复展示的阙门遗址。

内塾。帝陵的阙门有内外四个门塾,左右对称分布于门道两侧,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内塾和外塾——阙门内侧靠近封土的称为内塾,阙门外侧靠近门外神道的称为外塾。目前帝陵东阙门已发掘清理出的门塾遗址就是靠近帝陵封土的内塾遗迹

主阙台遗迹。

垣墙。阙为一种礼制建筑,是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和“缺”通用)。据说,大臣上朝面君时,走至阙前总要自省,想想自己还阙(缺)多少。

散水。

另一端的垣墙。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观是一座仿汉式阙门建筑,既完整地保护了现存的遗址,又将汉代帝王才可享用的三出阙高台建筑雄伟高大的风貌展现给游客。在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内,丰富的图片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帝陵封土外围绕四周共有81座外藏坑,其中东侧21座、南侧19座、西侧20座、北侧21座,可惜大多已被盗掘,之前村民放养到了这里,经常找不到羊了,原来盗洞太多,羊都掉坑里了!

在汉景帝阳陵帝陵封土南面现存有五方石碑。其中,明代中后期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汉景帝后所立御制祝文碑两方,两方碑刻分别树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五月和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天启祝文碑为东起第一方,嘉靖祝文碑为东起第三方,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阳陵正名碑一方,现代文物保护标志碑两方。这五方石碑,反映了明清以降各个历史时期官方对阳陵的重视和保护,体现了后世对汉景帝文治武功和统治思想的称赞与认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余者仅存碑座而不知碑身佚于何时、何处。

汉阳陵封土下走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封土一边的空地上会有一些用石头摆出来的、长短不一的石圈。这些石圈就是在下从葬坑的位置指示,至于这些从葬坑中埋藏的内容是什么,部分因为当初探测的时候有一些遗存被带取出来能够知道外,大部分的内容现在还未可知。


但最新的考古发掘证明汉阳陵地宫为积河沙所建,未发现被大规模盗掘痕迹,也许有一天开启地宫之时会有怎样的惊喜等待着我们。但景帝的父亲文帝就没那么幸运了。据《晋书·索林传》记载:八王之乱发生后,长安地区发生严重饥荒,三秦人尹桓、解武带领2000多饥民盗发了汉文帝霸陵、汉宣帝杜陵以及薄太后墓,获得很多珍宝,最新霸陵发掘就看出其地宫已被盗掘并有火焚痕迹,估计其地宫已不剩下什么了!

后一篇:再遇陕西——唐桥陵、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