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神道石刻帝陵玄宫醉长安钟鼓楼 |
分类: 旅游 |
接着我们来到渭南市蒲城县的唐桥陵考古遗址公园。

公园新建的南门。“依山为陵,绕山筑城。”在中国历史上,有289年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祝,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关中唐十八陵”。其中,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又称凤凰山)的桥陵,是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桥陵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据史书记载,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他继位后,整修纲纪,裁减冗官,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当时人们称赞其:“姚宋当国,邪不如正,朝政颇有贞观、永徽之遗风”。

过了南门就是神道遗址。桥陵地表上现保存的石刻共约47尊,其中35尊石刻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神道两旁,而其余的石刻则分布在陵园的不同区域,共同构成了桥陵石刻艺术的壮观。石刻包括石柱、獬豸、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形态各异,生动自然,展现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在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传统技艺的同时,又融入了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这些石刻艺术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修复后的石柱,又称望柱。


鸵鸟浮雕,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刻法细腻,颈部的石雕淡黄色的,雕刻有微小的鳞片,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中国本不出产鸵鸟,汉代从波斯传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给中国,物以稀为贵,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

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其中左边第三只石马更有玄妙,用小石头轻轻敲击马头或马尾,都可以贴在马脸上听到金属撞击的当当声,清脆悦耳。石马多数头部损坏。另外在玄武门外,按规制布列的3对石马已残破。

感觉不是那么高大。

腿了!?


这个完整。

电瓶车到达神道北端的尽头的内城南门,这里有对称的夯土阙台遗址,中间是朱雀门(南神门)遗址。经考古发掘西侧阙台为“三出”结构,以石头为基础,按其建筑方法讲,首先是以雕槽的石头围成基础,在其上按一定方法砌砖,再在内夯筑生土。阙台外边沿如曲尺状依次有三个递进,这是陵阙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形式。其台基残高约三米、东西总长近二十米,东侧宽十一米,西侧宽九米。阙台四面的包砖以及上部夯土已全部毁坏。但阙台四周有包裹完好的石块基础,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石块表面还刻有浅槽,浅槽内用来摆砌阙台砖壁面。整个门阙结构坚固结实,建筑工艺考究,这也是陵园南门的第三道门阙。

桥陵朱雀门外的1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桥陵内城其他神门外两侧,各置高度不等的巨型石狮一对,均背陵寝,面向前方蹲坐于门前。青龙门外石狮蹲座回首(称“回头望”),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其他各门石狮也均保存完整。石狮分雌雄,南、西、北三神门石狮均左雄、右雌,唯东神门左雌、右雄转首相顾而视,兽国之王威严无比的形象在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下,将大唐的威风之势彰显得淋漓尽致。

朱雀门遗址。

门阙右边(南方)有番酋殿遗址。

内城神道。

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为凤凰山。海拔761米,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西面三座山峰组成屏障,北面崇山峻岭起伏蜿蜒,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与高耸的秦岭遥遥相望。

到达东山梁观景台。

由此可以上山。

山下望去多是桥陵的陪葬墓。桥陵有17座陪葬墓,有明显标志的11座,3位太子,4位公主,2位皇后,1位妃子。其中包括肃明刘后、昭成窦后、贤妃王芳媚墓,宁王(让皇帝)李宪惠陵和惠庄太子李撝、惠文太子李范、惠宣太子李业三座太子墓;公主墓4座,即金仙长公主、凉国公主、鄎国公主、代国公主;大臣墓1座即彭国公云麾将军李思训。陪葬墓均在陵区的东南方向。陪葬墓碑刻中“凉国长公主碑”、“郧国长公主碑”、“金仙长公主碑”的碑文是唐玄宗亲手书写的。其中李宪惠陵已对外开放。

再往上有监控和立牌处就是桥陵玄宫所在。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主峰东坡的山腰,曾经对桥陵的墓道进行过试掘,墓道被石条填塞,石条上面有编号,按照千字文排列。由此可见,地宫没有被打开,桥陵没有被盗掘。桥陵墓口的封墓石条,竟达到了3900块,这些石条每块都有200多公斤,光是封墓一项就要100个石工,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据史书上介绍李旦自酷爱书法,相信玄宫开启之日,钟王笔墨一定会重见天日。

再看阙楼,可惜没有乾陵的雄壮。

第二道南门乳台遗址。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李旦入葬以后,桥陵的营建持续了30多年,盛唐的气息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展现,接着我们去看下大唐由盛转衰的第一陵泰陵。


石柱,位于陵园乳台阙址北约100米处,立于神道石刻之首,残高4.50米,直径0.95米,顶呈仰莲托桃形,中间为八棱柱身,上线刻缠枝卷叶纹饰,下为覆莲底座。其形制与桥陵石柱基本相同。


鸵鸟1对,雕刻在高1.38米,宽1.79米,厚0.42米的石屏上。鸵鸟身高1.15米,长1.50米,均回首贴翼,羽毛丰满,体态活跃,生动自然。远衬之山峦林立,高低起伏,最高者仅及鸵鸟腹部。西侧鸵鸟石屏上部被人为敲击残毁。

石仗马和牵马驭手5对,多有残缺。每位仗马间距亦19米。石马通高1.6米~1.83米,身长1.86米,宽0.68米。马皆昂首前视,神态自若,鬃毛密披,鞍鞯俱全,四蹄与石座相连,系由一整块巨石雕成。牵马驭手均无头,残高约1.60米,扭腰执缰,自然洒脱。

石人像19件,位于仗马北约20米处,通高2.93米~3.35米。泰陵石人改变了乾陵、桥陵石人一律直阁将军的模式,按左文右武,分两行对列,每列10人。文臣持笏,武将拄剑,各司其事,井然有序。

这个保存还可以。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经失去曾经的辉煌,唐玄宗的泰陵无法与早期的唐陵相比,所以神道上的石刻也显得黯然失色了。这些石刻体量变小,表面雕刻比较粗糙,没有盛唐时期石刻的辉煌气势。


献殿遗址前的“唐元宗泰陵”青石碑(高3.2米,宽0.9米),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清代因避讳康熙皇帝名字(“玄烨”),将“玄”写成了“元”就有了元宗称谓。

由此可上陵山,金粟山海拔716米,山峦起伏,逶迤蜿蜒。729年12月4日,玄宗亲谒桥陵,“见金粟山冈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上元二年(762)四月,玄宗驾崩,始“追奉先旨以创寝园,以广德元年三月辛酉葬于泰陵。”因此这里是玄宗生前选定之所,也是有明确记载的除太宗昭陵外另一座唐代皇帝生前就营造的陵墓。

神道之上就是玄宫所在。

这里全天开放,晚上还有人上山游玩,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勇气。

植被上有小立石之上就是泰陵玄宫,早年采石墓道暴露,现在已经回填并种上植被。据说当年温韫挖掘唐陵,泰陵也遭到毁坏,后北宋开宝六年(973),宋太祖赵匡胤下诏修葺泰陵,玄宗遗骸穿着法服和常服一套重新安葬。从此以后,唐泰陵的地宫再也没有开启,因为没有考古发掘暂不能确定玄宫已被盗无疑,从近代考古探测得出唐昭陵、乾陵、桥陵、唐穆宗李恒光陵玄宫皆保存完好。其他如中唐德宗嵯峨山崇陵、宪宗李纯景陵、晚唐最大帝陵宣宗李忱贞陵玄宫都已不存,这该说是幸还是不幸了!
朱雀门旁的阙楼遗址。

牵马人已经不在。

天马和立柱诉说着一代“圣人”的功过是非。

李隆基一世英名,可惜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陪葬泰陵者也仅有高力士一人(1982年5月,在下宫遗址南侧曾发现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唐墓,因未发掘,尚不能确认是否为泰陵陪葬墓),让人不免叹息不已。

晚上来到占据西安旅游必去餐厅榜首的醉长安钟楼旗舰店吃饭。


老陕葫芦鸡,外酥里嫩,香气四溢,酥香多汁,烤鸡味浓。

西府酒碟子,皮冻红肠加牛肉,有点金钱腿 味道,加上凉皮醋味浓,酸辣爽口。

招牌瀛湖鱼头,鲜、嫩、辣,红烧味浓咸,就是鱼的肉质不太好,有些老了!

油泼豆腐,油辣子味浓,豆腐嘛一般般!


让人遥想到千年前长安的酒楼林立,文人骚客往来络绎。

感觉不错!

又见青曲社(鼓楼剧场) ,西安教育电视台副台长胡峰题字。

钟楼和东南角的开元商城。

钟楼和鼓楼,还有西北地区最早的合资酒店-钟楼饭店。

易俗社文化街区位于西安市钟楼附近,是一个融合秦腔艺术展演、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是古都西安发扬秦腔艺术、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新名片。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际为唤醒当时民众的民主革命精神,由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创立的秦腔科班。1924年,鲁迅受邀赴西安讲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并赠匾题字“古调独弹”。

门票每人35元,从此到费用仅需10元就可以搭乘电瓶车到陵园内南门。

公园新建的南门。“依山为陵,绕山筑城。”在中国历史上,有289年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祝,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关中唐十八陵”。其中,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又称凤凰山)的桥陵,是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桥陵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据史书记载,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他继位后,整修纲纪,裁减冗官,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当时人们称赞其:“姚宋当国,邪不如正,朝政颇有贞观、永徽之遗风”。

过了南门就是神道遗址。桥陵地表上现保存的石刻共约47尊,其中35尊石刻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神道两旁,而其余的石刻则分布在陵园的不同区域,共同构成了桥陵石刻艺术的壮观。石刻包括石柱、獬豸、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形态各异,生动自然,展现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在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传统技艺的同时,又融入了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这些石刻艺术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修复后的石柱,又称望柱。

獬豸,俗称“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属陵前瑞兽。桥陵东西各有1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保存完好。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桥陵的獬豸石刻重达10吨左右,是用一整块青石雕成,这种大型圆雕,在十八座唐陵中绝无仅有。

鸵鸟浮雕,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刻法细腻,颈部的石雕淡黄色的,雕刻有微小的鳞片,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中国本不出产鸵鸟,汉代从波斯传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给中国,物以稀为贵,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

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其中左边第三只石马更有玄妙,用小石头轻轻敲击马头或马尾,都可以贴在马脸上听到金属撞击的当当声,清脆悦耳。石马多数头部损坏。另外在玄武门外,按规制布列的3对石马已残破。

感觉不是那么高大。

腿了!?

只有本身的翁仲,俗称“石人”。唐制,乾陵以后,神道两侧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观念。桥陵石人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为诸唐陵之冠,且多数保存完好,石人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柱剑,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

这个完整。

电瓶车到达神道北端的尽头的内城南门,这里有对称的夯土阙台遗址,中间是朱雀门(南神门)遗址。经考古发掘西侧阙台为“三出”结构,以石头为基础,按其建筑方法讲,首先是以雕槽的石头围成基础,在其上按一定方法砌砖,再在内夯筑生土。阙台外边沿如曲尺状依次有三个递进,这是陵阙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形式。其台基残高约三米、东西总长近二十米,东侧宽十一米,西侧宽九米。阙台四面的包砖以及上部夯土已全部毁坏。但阙台四周有包裹完好的石块基础,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石块表面还刻有浅槽,浅槽内用来摆砌阙台砖壁面。整个门阙结构坚固结实,建筑工艺考究,这也是陵园南门的第三道门阙。

桥陵朱雀门外的1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桥陵内城其他神门外两侧,各置高度不等的巨型石狮一对,均背陵寝,面向前方蹲坐于门前。青龙门外石狮蹲座回首(称“回头望”),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其他各门石狮也均保存完整。石狮分雌雄,南、西、北三神门石狮均左雄、右雌,唯东神门左雌、右雄转首相顾而视,兽国之王威严无比的形象在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下,将大唐的威风之势彰显得淋漓尽致。

朱雀门遗址。

门阙右边(南方)有番酋殿遗址。

内城神道。
上山有一平台。

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为凤凰山。海拔761米,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西面三座山峰组成屏障,北面崇山峻岭起伏蜿蜒,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与高耸的秦岭遥遥相望。

到达东山梁观景台。

由此可以上山。

山下望去多是桥陵的陪葬墓。桥陵有17座陪葬墓,有明显标志的11座,3位太子,4位公主,2位皇后,1位妃子。其中包括肃明刘后、昭成窦后、贤妃王芳媚墓,宁王(让皇帝)李宪惠陵和惠庄太子李撝、惠文太子李范、惠宣太子李业三座太子墓;公主墓4座,即金仙长公主、凉国公主、鄎国公主、代国公主;大臣墓1座即彭国公云麾将军李思训。陪葬墓均在陵区的东南方向。陪葬墓碑刻中“凉国长公主碑”、“郧国长公主碑”、“金仙长公主碑”的碑文是唐玄宗亲手书写的。其中李宪惠陵已对外开放。

再往上有监控和立牌处就是桥陵玄宫所在。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主峰东坡的山腰,曾经对桥陵的墓道进行过试掘,墓道被石条填塞,石条上面有编号,按照千字文排列。由此可见,地宫没有被打开,桥陵没有被盗掘。桥陵墓口的封墓石条,竟达到了3900块,这些石条每块都有200多公斤,光是封墓一项就要100个石工,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据史书上介绍李旦自酷爱书法,相信玄宫开启之日,钟王笔墨一定会重见天日。

再看阙楼,可惜没有乾陵的雄壮。

第二道南门乳台遗址。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李旦入葬以后,桥陵的营建持续了30多年,盛唐的气息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展现,接着我们去看下大唐由盛转衰的第一陵泰陵。

泰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五龙山余脉金粟山,是唐朝第七位皇帝玄宗李隆基和元献皇后杨氏的合葬陵。泰陵因山为陵,玄宫开凿在金粟山主峰南麓,陵园东西神墙分别建在左右两侧的山梁之上。陵园建制仿京师唐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陵区封域约为38公里。虽经一千多年风雨,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依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石柱,位于陵园乳台阙址北约100米处,立于神道石刻之首,残高4.50米,直径0.95米,顶呈仰莲托桃形,中间为八棱柱身,上线刻缠枝卷叶纹饰,下为覆莲底座。其形制与桥陵石柱基本相同。

天马用巨型优质青石精琢而成。马通高2.46米,长2.73米,宽1.55米,系团块结构,腹下充实,雕凿流云,四蹄蹬地,尾尖上翘,双翼及鬃毛向后上部飘逸,似跃跃欲飞。两马头相对,雌雄分明。东边雄天马昂首挺胸,前肢斜挺,后腿弯曲,作飞奔状;西边雌天马,前腿直立,后腿微弯曲,尾巴呈波浪状下垂,其头胸虽不及雄天马那样高挺,但体态却丰满圆润,整体匀称和谐,神态凝聚,力量含蓄,刚柔相济。

鸵鸟1对,雕刻在高1.38米,宽1.79米,厚0.42米的石屏上。鸵鸟身高1.15米,长1.50米,均回首贴翼,羽毛丰满,体态活跃,生动自然。远衬之山峦林立,高低起伏,最高者仅及鸵鸟腹部。西侧鸵鸟石屏上部被人为敲击残毁。

石仗马和牵马驭手5对,多有残缺。每位仗马间距亦19米。石马通高1.6米~1.83米,身长1.86米,宽0.68米。马皆昂首前视,神态自若,鬃毛密披,鞍鞯俱全,四蹄与石座相连,系由一整块巨石雕成。牵马驭手均无头,残高约1.60米,扭腰执缰,自然洒脱。

石人像19件,位于仗马北约20米处,通高2.93米~3.35米。泰陵石人改变了乾陵、桥陵石人一律直阁将军的模式,按左文右武,分两行对列,每列10人。文臣持笏,武将拄剑,各司其事,井然有序。

这个保存还可以。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经失去曾经的辉煌,唐玄宗的泰陵无法与早期的唐陵相比,所以神道上的石刻也显得黯然失色了。这些石刻体量变小,表面雕刻比较粗糙,没有盛唐时期石刻的辉煌气势。

石狮1对,蹲立于内城南神门外两侧,间距15米。泰陵石狮形体与桥陵相同,惟个体变小。在雕刻技巧和艺术造型上为陵园其它三门所不及,由一整块纯色青石雕琢而成。雌雄分明,精巧玲珑,生动活泼,浑圆壮观。两狮相距20米。东边雄狮通高1.78米,长1.20米,宽0.96米,巨头鬈毛,利齿外露,颌下三撮长须,似随风飘逸;西边雌狮通高1.85米,长1.24米,宽0.96米,舌顶上颌,毛发下垂,整梳流畅,神态安然。

献殿遗址前的“唐元宗泰陵”青石碑(高3.2米,宽0.9米),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清代因避讳康熙皇帝名字(“玄烨”),将“玄”写成了“元”就有了元宗称谓。

由此可上陵山,金粟山海拔716米,山峦起伏,逶迤蜿蜒。729年12月4日,玄宗亲谒桥陵,“见金粟山冈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上元二年(762)四月,玄宗驾崩,始“追奉先旨以创寝园,以广德元年三月辛酉葬于泰陵。”因此这里是玄宗生前选定之所,也是有明确记载的除太宗昭陵外另一座唐代皇帝生前就营造的陵墓。

神道之上就是玄宫所在。

这里全天开放,晚上还有人上山游玩,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勇气。

植被上有小立石之上就是泰陵玄宫,早年采石墓道暴露,现在已经回填并种上植被。据说当年温韫挖掘唐陵,泰陵也遭到毁坏,后北宋开宝六年(973),宋太祖赵匡胤下诏修葺泰陵,玄宗遗骸穿着法服和常服一套重新安葬。从此以后,唐泰陵的地宫再也没有开启,因为没有考古发掘暂不能确定玄宫已被盗无疑,从近代考古探测得出唐昭陵、乾陵、桥陵、唐穆宗李恒光陵玄宫皆保存完好。其他如中唐德宗嵯峨山崇陵、宪宗李纯景陵、晚唐最大帝陵宣宗李忱贞陵玄宫都已不存,这该说是幸还是不幸了!

朱雀门旁的阙楼遗址。

牵马人已经不在。

天马和立柱诉说着一代“圣人”的功过是非。

李隆基一世英名,可惜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陪葬泰陵者也仅有高力士一人(1982年5月,在下宫遗址南侧曾发现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唐墓,因未发掘,尚不能确认是否为泰陵陪葬墓),让人不免叹息不已。

晚上来到占据西安旅游必去餐厅榜首的醉长安钟楼旗舰店吃饭。

传统甑糕,是陕西传统风味小吃。用糯米、红枣或蜜枣蒸制而成。这个和甜筒融合在一起,特别有创意,甜甜糯糯,有点八宝饭的味道。

老陕葫芦鸡,外酥里嫩,香气四溢,酥香多汁,烤鸡味浓。

西府酒碟子,皮冻红肠加牛肉,有点金钱腿 味道,加上凉皮醋味浓,酸辣爽口。

招牌瀛湖鱼头,鲜、嫩、辣,红烧味浓咸,就是鱼的肉质不太好,有些老了!

油泼豆腐,油辣子味浓,豆腐嘛一般般!

环境别具一格,绚丽的壁画,做旧的木雕,翩跹的油纸伞,腾飞的祥云,精巧的盆栽……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盛唐的长安城。

让人遥想到千年前长安的酒楼林立,文人骚客往来络绎。

感觉不错!

又见青曲社(鼓楼剧场) ,西安教育电视台副台长胡峰题字。

钟楼和东南角的开元商城。

钟楼和鼓楼,还有西北地区最早的合资酒店-钟楼饭店。

易俗社文化街区位于西安市钟楼附近,是一个融合秦腔艺术展演、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是古都西安发扬秦腔艺术、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新名片。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际为唤醒当时民众的民主革命精神,由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创立的秦腔科班。1924年,鲁迅受邀赴西安讲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并赠匾题字“古调独弹”。
百年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易俗社是秦腔文化的特有品牌,也是西安乃至陕西的文化名片。
前一篇:再遇陕西——汉景帝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