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陕西——陕西考古博物馆!

标签:
陕西考古博物馆石茆神面立柱石雕西周牺尊罗婉顺上官婉儿墓志唐李倕冠饰 |
分类: 旅游 |

早上到胡永丰吃永丰岐山面,“永丰岐山面”牌匾还是贾平凹老师所提。

点了碗优质岐山面,永丰岐山面系关中名吃,以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九字特色享誉中国西部。面条薄厚均匀,口感筋道爽滑。臊子鲜香,荤素搭配得当,臊子肉丁肥瘦相间,入口即化。汤汁酸辣可口,酸得开胃,辣得过瘾。

接着来到中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占地250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区域10000平方米,是中国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


点了碗优质岐山面,永丰岐山面系关中名吃,以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九字特色享誉中国西部。面条薄厚均匀,口感筋道爽滑。臊子鲜香,荤素搭配得当,臊子肉丁肥瘦相间,入口即化。汤汁酸辣可口,酸得开胃,辣得过瘾。

浆水鱼鱼。浆水鱼鱼曰鱼,其实并不似鱼,酷如蝌蚪。陕西话叫“蛤蟆骨斗”,即小蝌蚪。浆水鱼鱼一般有2种:玉米面和一般淀粉(面粉或豆粉),浆水多由芹菜等制成。可热吃也可凉吃,口感滑、软,有活吞之美感,酸辣爽口。

接着来到中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占地250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区域10000平方米,是中国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
2012年开始筹建,2022年4月28日博物馆试开放。截至2022年4月,这里从博物馆主管部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处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等20万余件。

眼前这座桥叫“考古桥”,桥的中间地面上,镶嵌着24块黑色的标牌,展示陕西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宝鸡斗鸡台,这里是周秦文明的重要起源地(1934年陕西考古的发端)……1958年成立陕西考古研究院、1974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发掘、1982陕西省考古学会成立、西汉杜陵陵园首次发掘、清涧李家崖商代遗址发掘……走过这座桥,仿佛在穿越陕西考古的历史。

一眼便知。陕西,古隶雍梁之域,秦巴南耸,朔漠北横,关河设阻,泾渭络通,《禹贡》称“上上之田”。炎黄诞焉,周秦立国,汉唐置都,中枢天下几千年。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地下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这里因为知名度高、关注者多,历来是全国之焦点,自古身处关中腹地,战乱和饥荒也比河南等地方要好些,文物保护上自然也还可以。而且陕西考古与中国考古同步发展,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宝鸡斗鸡台发掘,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励精图治,已近百载,发展也比其他省份有些优势。

考古历程介绍。陕西考古博物馆展览以“考古圣地,华章陕西”为主题,其中,“考古发现”篇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展示陕西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来逐步展示史前都邑与聚落,揭示史前先民构筑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国家形态和城市雏形。通过考古类重点项目,分别讲述了作为文明摇篮、帝国中心和地方重镇的陕西历史,追溯文明源流,铸就国史新篇,触模周秦汉唐昔日辉,构筑中华文化自信根基。

录盨,西周,1982年西安灞桥区三店村西汉王许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王许墓共出士四件录盨,器形一致,大小略有差异,大约高度为20厘米上下,口径长度为25厘米左右,宽度为19厘米左右。

铭文磬,出土于中国最早的金石学家吕大临家族墓地。吕氏家族蓝田太尉塬墓园是迄今为止发掘的最完整的古代家族墓园,揭示了北宋士大夫阶层精致富足而不奢华的日常生活及墓葬之礼仪。吕氏家族墓出土的仿古石磬、石敦和石鼎,器表大多刻有铭文,从列数和字数来看。吕氏家族中6座墓随葬仿古石磬,在墓葬分布上占比最多。根据考古发现,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石磬为目前宋墓中仅见。吕氏墓出土石磬均为青石材质,表面磨光,磬折处有悬孔,形制大体相似,尺寸和倨句角度稍有不同,且多刻有铭文并有自名。吕大临曾辗转各地,遍访收藏家,详实记录所见之古物,
编写了中国第一部金石学著作《考古图》。

清代金石学发展,下面是著名的陕西巡抚毕沅,毕沅在陕西巡抚任上,亲赴山野,考察文物古迹,制定措施,保护古代帝王陵墓,修整碑林,虽勘测文物多有繆误,但却为文物保护做出了贡献。

【凤鸟纹球腹簋 · 西周早期】,2013 年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4 号墓出土。器腹近球状, 圈足,腹两侧分置兽首环耳。装饰以凤鸟为主体,以扉棱或浮雕兽首为中,对称分布。腹部所饰大凤鸟纹,圆睛尖喙,羽冠较长,状如飘带,尾羽长而尾尖下垂。这件簋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造型瑰丽,纹饰精美,具有极强的宝鸡地区地方特色。

秦始皇陵马厩跽坐俑。

考古工具。其中的笔记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所留。

1988年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若干云墓(若干云,北周名将,周北武帝女婿,卒于578年)出土的北周时期八环蹀躞[dié
xiè]玉带,白玉,玉质细腻,洁白温润,制作精致,器表光洁明亮。长度1.5米,由玉带扣1件、附环玉方銙8件、柿蒂纹玉方銙1件、扣眼玉环9件、玉铊尾1件和蹀躞象牙刀2件组成。通体由小金钉和金丝穿缀而成,并有金片和玉石镂空雕琢的花纹图案作为装饰。八环蹀躞玉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蹀躞玉带之一,蹀躞带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传统服饰,带具最初多见金属质地,在北朝后期出现的玉带,是高级贵族专用的服饰。它是一种功能型腰带,有很强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

2004年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出土的唐司宰寺丞刘智与夫人尹氏合葬墓组玉佩。

八曲葵花形螺钿铜镜为2001年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李倕墓(唐皇室宗女,唐高祖李渊玄孙)出土,为八曲葵花形,半球形钮;钮面为六瓣花形,钮座为镂空的八瓣花形,内区为八组小花图案,外区为四对展翅鸳鸯,间以四组较大的花朵图案;周围均镶嵌细小的绿松石片。出土时断为两截,后经拼接修复才展现出如今的完整样貌。
铜镜背面的主要装饰材料为贝壳,也叫螺钿,做成了驾鸯和花卉。其下装饰着颗粒状彩色矿石,这些矿石做成蓝色、红色和绿色的不规则小颗粒,所有颗粒都用大漆贴在铜镜背面,通过微区X射线荧光法对镶嵌物颗粒的材质进行分析,确定蓝绿色颗粒为绿松石、绿色颗粒为孔雀石、红色颗粒为珊瑚。

“文化谱系篇”用五个单元展示了陕西境内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图为陕西古人类文化遗存。

车舆构件。这辆西周中晚期的铜马车的木制轮辋外包铜壳,车轮直径约1.4米、周长约4.4米、轮牙宽5.7厘米、厚1.9厘米,个别处见到钉眼、测算重约24公斤。尤其是其兽面纹车軎镶嵌绿松石,甚为精美,在以往商周时期同类形制车发现甚少。

嵌绿松石青铜韅饰。

车辆复原图。这是一辆单辕两轮车,车輈朝南,轮舆在北,由车体和四匹马的遗骸组成。这乘青铜马车“体积大、尺寸大,重量重”,推测为诸侯级别座驾。车马装饰华丽复杂,车厢装饰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木轮外还装配有青铜轮牙,轮牙分四段对接,每段内沿有六处辐鼻,共计二十四条车辐。

馆内的人气藏品:镂空人面覆盆形器,2008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这种“镂空人面形”的器物极为罕见,在全国仅发现了两件,另外一件是2003年出土于山西吉县沟堡遗址的“人面形筒状器”,属于仰韶中晚期文物,考古专家推测或是放置物品的底座或是祭祀用的礼器。

陕西石峁(mo)遗址出土玉刀和玉牙璋,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06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

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神面立柱石雕,被称为“图腾柱”。外观呈圆柱体,形制比较规整,高度约62厘米,直径约20厘米。它的顶部和柱身均雕刻有图案,五官、发饰、胡须等一应俱全,线条精美,神态威严。石雕底部,没有纹饰,便于竖立起来。当时,它可能被摆放在庙堂之中,跟求神、占卜、驱邪等宗教活动有关,现在这件文物已经成为石峁遗址的象征,也是馆内一件镇馆之宝。

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 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2018年4月,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的4000年前大型陶鹰。

2003—2011年在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周公庙遗址成为我国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

乳钉纹四耳簋 (gu ) · 西周早期。2013 年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4 号墓出土。器为深直腹,高圈足,器身分置四组牛首环耳。腹部上、下饰长尖刺乳钉纹, 排列规整,高耸于器表,中间以直棱纹相隔。这种乳钉纹四耳簋数量极少,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造型庄重,构造复杂,呈现出奢华、豪放与张扬的色彩。

明星藏品、镇馆之宝——西周牺尊 。2013 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四号墓。共 2 件,一大一小,整体为站立的鹿形,腹中空,背有盖。 牺首长角分叉,阔耳直立,圆目凸起,似鹿又似羊。体长肥硕, 四肢健壮,足部长利爪,似马又似虎。造型静中有动,神情萌态可掬,装饰华丽,精美绝伦。

宝鸡石鼓山出土西周附耳龙纹鼎,这只大鼎腹上部饰龙纹3组,以扉棱为界,两两相对,下部饰蕉叶纹18组。

这是通过浇灌石膏液体获得完整形态的西周木俑,这件木俑是韩城梁带村遗址M502 墓室中出土,在西周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具有相当高的价值,是截至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俑,比秦始皇兵马俑还要早500多年。这件俑是木质的,木胎部分历经两千多年逐渐腐朽消失,而外面包的泥土则撑起它的形状。木俑的头和躯体是用整块木头雕成的,手臂和足是单独雕刻,用榫卯结构连接在身体上。这件木俑的发现,证实了西周晚期的芮国就已经有了木俑殉葬的习俗。

七璜联珠组玉佩及玉握饰、玉项饰,出土于梁带村M27墓主芮桓公M27、M26的芮桓公和夫人仲姜墓,是目前陕西地区等级最高的组玉佩。整个组玉佩结构复杂,组合规整,饰纹精湛,是芮国君主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可谓“集天地之灵,合一组吉玉,具五德之美,现故国韶光”。

变形兽纹小罐,器型小巧、制作精美,有盖,直口,盖、器贯耳相对扣合,盖顶饰盘龙纹,上酸部饰夔龙纹,两首相对为一组,共两组,下部饰法纹及三排垂鳞纹。口径5.5、通高5.9
厘米。

秦公一号大墓铭文石磬。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大墓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报复性盗墓,直到宋朝墓葬中的文物被盗掘一空,秦公尸骨无存。秦公的墓葬共有盗洞约160余个,现有为数不多文物都出土于唐,宋时期的盗洞之中,是当时盗墓贼遗留下的文物。

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出土的“上畤”陶片,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是秦汉时祭祀天地五帝的大型祭祀遗址,这次发现“上畤”的陶文,应该指的就是“吴阳上畤”。“吴阳上畤”(畤,zhì)是距今2400年前,由秦灵公在雍城郊外建立,用于祭祀黄帝的专门场所。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先后在不同地点分别创立了包括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在内的雍四畤祭祀系统,使这里不仅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而且成为秦国最高等级的祭祀中心。

秦二世铜诏版。1982
年咸阳渭城区长陵车站金属窖藏出土。像这样把诏文刻在铜板上的形式在全国极为稀少。诏版上的文字正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也是统一文字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秦二世诏版的出土,证明了秦二世贯彻落实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物证。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模型,这是整体是多层高台式宫殿建筑。

1993年陕西省兴平市黄山宫遗址出土夔龙纹大瓦当,瓦当泥质灰陶,呈大半圆形,当面饰有两条变形的夔龙图案,画面左右对称,周边以柔美曲线组成升腾状龙形,大瓦当几乎相同,推测为秦代皇家建筑的专用材料。该瓦当形制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辽宁绥中石碑地秦朝行宫建筑遗址出土的夔龙纹相似。

龙纹空心砖,1975年出土于陕西咸阳秦一号宫殿遗址,此砖长100厘米、宽38厘米。一面模印两条首尾相衔、相互交织的龙,一龙身饰鳞纹,另一龙身饰三角纹。双龙环抱着三个大玉璧,龙身上下对称装饰着卷云纹和水涡纹。纹饰均为细线阴刻,龙与璧,线与圆,布局和谐。龙纹空心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是“秦砖汉瓦”的最好见证。

秦始皇陵出土跽姿俑。跽姿俑左臂自然下垂,左手指并拢伸向下方;右臂上举,肘部微屈,上身直挺,双膝跪地,足尖抵地。

文吏俑(执钺)

箕踞姿俑,双腿前伸、坐在地上,左手掌心向上微握、右手掌心向下握拳,神态安详、面容平和。

青铜鸿雁。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发掘于2000年,共出土青铜水禽46只,其中天鹅20只,仙鹤6只,鸿雁20只。所有水禽展示的都是动态过程中的瞬间形态,如天鹅或立或卧,有的在觅食,有的在休息。有的仙鹤嘴中含有一铜质虫状物,表现的是从水中捉得虫食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而有的鸿雁展示的则是曲颈鸣叫的形象。

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石质铠甲和石胄。

神禾原秦陵出土文物,该陵墓为四条墓道“亚”字形大墓,墓圹东西总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10米,是迄今发掘的“中国第二大墓”,仅次于20多年前发掘的秦景公大墓。墓早期被盗严重,出土的象牙算筹,筹身涂饰以红、黑色彩,将中国古代使用正负数概念进行运算的时间提早至战国晚期,相比于《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正负术’早了两百余年,与国外最早由古印度数学家在公元7世纪提出的正、负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相比早了八百余年。

错银铜器座(底面)及铺首。铺首两件,尺寸分别为“长7.9、宽7.1、高3.4、榫穿径0.35、环径4.7、环厚0.8厘米,重115.4克”,及“长7.9、宽7、高3.9、榫穿径0.35、环径4.7、厚0.85厘米,重114.1克”。器座尺寸为“长36.4、宽22.1、边宽6.1、乳钉高1.2厘米、通高4,重2700克”。这样的错金铜器座及铺首,在神禾原秦陵
M1共出土了两组,器形、纹饰均一致。两件铺首,其中一件背面刻有“师”字样,另一件背面刻有“卅”字样。器座“有刻铭两处,一处为‘阳四’,另一处为‘士’,外底一角有刻‘阳’字”。器座上侧满布细长乳钉,外侧则是细密的卷云纹、涡纹。铺首也是非常典型的战汉时期铺首的样子,从外侧双耳至环状鼻吻处构成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造型古朴威严,纹饰也精美华丽。一组十分漂亮的战国错金铜器。

铭文铜匜,通长四十五厘米,是东周以来出土铜匜中最大的一件。这件器物外底主要有铭文两组,第一组为“私官二斗”,第二组为“今中府容”多少云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组铭文其上明显有锐物剐划涂损的破环痕迹,第二组则刻的大而清晰。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件铜匜起先属于“私官”掌管,其后又易主为“中府”管理,并且进入该墓前它是属于“中府”的器物。这里需要说明“私官”是服务于王后、太后的机构,而“中府”是属于王的府库。关于“中府”的例子还见于青铜马镝、铜片、铜胁驱之上,并且出土了“中车府钩”和“宜春罐”。
值得一提的是赵高曾为“中车府令”,而宜春罐显然出自秦宜春苑,秦始皇陵在当时应称为“丽山苑”,而二世葬宜春,显然是在“宜春苑”。现主流说法是该陵墓主人为为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理由为这座位于长安区西安财经大学校内具有独立陵园的亚字形大墓与史记中“(夏太后)独葬于杜东”的记载相符,而铜匜又指向了另一位秦朝贵胄——秦二世。这也是陕西考古博物馆与陕历博不同的地方,不但有考古研究院所发掘并收藏的特殊文物,还能通过考古探究历史的迷雾。

西汉金牌饰(,2001 年西安雁塔区缪家寨马腾空墓地
M15出土,平面呈长方形,横剖呈拱形,长20厘米,宽8厘米,中间是一不规则长方形孔,用4块相互缀连的玛瑙板填补。制作工艺采用了锤揲、模压及镶嵌等。主要纹样题材为:人骑巨龙,人骑奔牛,人骑奔马和一头卧熊。整体造型及纹样风格明显具有中国北方鄂尔多斯及邻近地区的文化特征,受到斯基泰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西汉时期地域间的文化交流。

西汉乐舞陶俑,2021年出土于泾阳大堡子墓地M68中,多达百余件栩栩如生的乐舞俑,完整再现西汉乐舞场景。这些乐俑中,有吹笙抚琴、有敲钟击磬,位居C位的两个舞俑,身后站立的或许是当时的观众。这座墓中还出土了一枚“葽奢”玉印,或许正是这些乐俑的主人。

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3座外藏坑出土文物,这里出土了上百件带有异域装饰风格的金、银饰品。薄太后墓陪葬的大量罕见金器,也印证了文帝孝母。

汉阳陵建筑瓦当。

汉阳陵“罗经石”遗址出土玄武纹空心砖。

1992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了西汉武帝茂陵帝陵东侧、司马道以南(现茂陵博物馆门前)陪葬车马坑出土的车饰·错金铜圆环。现在好多人在传茂陵历史上被数次盗掘,个人觉得考古勘测未发现大规模盗掘痕迹,在未发掘前说茂陵已被盗掘是不严谨的。所以最初的奢华是值得期待的。

汉文帝霸陵在确定为江村大墓后,引起很大轰动,在陵墓西南角外藏坑里发现的宫刑佣和刑徒佣,这是我国第一次考古出土刑徒俑。

神木大保当东汉墓地出土的墓门画像石。该墓地共发掘汉墓24座,其中13座发现画像石,总数达56块。墓葬时代在东汉初期至中期。画像石题材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车马出行、生产生活场景等。以大保当汉画像石墓等为代表的陕北地区是中国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之一,为研究陕北地区汉代经济、文化、生活提G了丰富的图像资料。

北周武帝墓志盖,1994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墓志盖上的铭文是:“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墓志原藏于历博,不知怎么到了这里!

隋开皇十二年(592)彩绘陶门吏俑,2005年西安长安区小居安村隋郁久闾可婆头墓出土,俑发掘于甬道木门外两侧,相对站立,两侧各有一件小陶立俑。门吏俑体型高大,表情肃穆,形象具有显著的北齐陶塑风格,体现了北齐雕塑エ艺在隋代的延续和影响,是已见体量最大的隋代陶俑。

隋酒神图驮囊陶骆驼,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隋朝官员张綝墓葬出土
造型中,驼囊最中间的男子已经谢顶,长发及肩,络腮胡须,袒胸露腹,脚步踉跄,驼囊上生动刻画了一男一女两个随从搀扶醉醺醺的狄俄尼索斯形象,酒神已经步态跌撞,头垂手落,符合希腊—罗马酒神传统的艺术形象。下方出现的安法拉罐和来通角杯,这两件器物都是希腊生活用品,其造型与地中海沿岸发现的陶器、酒器一致。
见证了“希腊神话”传入中国大地展现的独特风采。

这组白瓷器出土于隋苏统师墓,有白瓷四系罐、壶、盂、辟雍砚,尤其是透影白瓷杯,玲珑剔透精致绝伦,器壁最薄处仅厚1毫米左右,几乎达到了脱胎的状态,其釉色均匀,能呈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一般认为这种效果与特殊的、含钾量高的的胎土原料相关,是目前发现唯一器型完整的隋代透影白瓷器,具有标尺意义。

唐石螭首,2017年西安市雁塔区兴善寺东街出土。螭首,是用于古代建筑台基的周边与四角处的建筑构件,端部多作龙头状。宋《营造法式》“石作”制度规定:“造殿阶螭首之制,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晚期螭首还在龙口处开孔作排水用。

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图。考古发掘证实,它是唐代华清宫骊山禁苑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高台建筑遗址。考古发掘显示,唐代的朝元阁主体建筑修建于夯土台基上,巧妙地利用了山势和地形。在建造过程中还采用了大量的木构件以及灰陶砖瓦建造而成,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建筑材料十分简朴。是盛唐皇家建筑设计最高水平的代表。

唐丰陵蕃酋头像。唐丰陵为唐顺宗李诵与庄宪后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瓮之阳(今曹村镇陵前村北),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东北距唐睿宗之桥陵26公里。李诵是唐代最悲催的皇帝,当太子二十六年,当皇帝186天,因脑梗当皇帝时不能说话走是唐朝唯一一个没能穿皇服过年的皇帝。更加悲催的是唐十八陵里能保留石刻最少的就是丰陵。

2019年富平唐章陵东侧蕃酋殿遗址蕃酋像头,唐章陵是唐文宗李昂的陵墓,位于富平县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乡与齐村乡交界处的天乳山之阳。 章陵远景 章陵石人 文宗李昂,穆宗第二子,敬宗弟,唐代第十四位皇帝。

唐德宗李适崇陵蕃酋像,蕃酋像是唐陵陵园内一类特殊的石刻,象征当时一些外邦国王、使臣、少数民族首领的形象,一般置于陵园南门外与门阙之间东西两侧的蕃酋殿内。从唐初的太宗昭陵至唐末的僖宗靖陵均有设置,意在模仿皇帝生前的威仪,营造出一种万邦来朝的大唐气象。

唐惠陵出土陶跪拜俑,该俑所表现的应该是一位四品文官跪拜叩首的形象,该俑长102厘米、高42.7厘米,规格大、做工精、人物造型生动。唐惠陵是“唐让帝”李宪与夫人的合葬墓,属于唐桥陵睿宗李旦的陪葬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陕西省唯一一座已经发掘并对外开放的唐代准帝王陵,也是我国首座对外开放的唐帝王陵墓地宫。

惠陵出土的汉白玉简,经鉴定应为让皇帝李宪夫妇的哀册与谥册。经整理、拼接后共计110块。由于盗掘者的破坏,除3枚玉简残块拼接后尚可复原,余者皆不能连贯。在众多残简上有“让皇帝”、“惠陵”、“元氏”等字样,从而确定该处乃唐代让皇帝李宪夫妇的合葬陵墓——惠陵。

“帝又好羯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这就是那件著名的彩绘陶腰鼓,出土于第一过洞西壁下部的龛内,中间细两端喇叭形张开,泥质红陶,身施白衣,表面描绘花朵图案。据说,玄宗兄弟五人,皆通晓音律,他们聚会之时,各持自己擅长的乐器,长兄李宪善于吹箫,玄宗则击鼓合之。或许,这里随葬的陶鼓,见证了玄宗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唐 靖陵
哀册石函(一组两件)。两件“哀册石函”外观上近似唐代的床(座榻),须弥座,下开壸门,素面无花纹。由于靖陵简报和报告尚未完成,没有具体尺寸,大者约一米,小者约五十到六十公分。靖陵出土的一块哀册残片上有“圣恭宀”3个字(“宀”仅存一宝盖头,不知具体是何字),通过对照唐代帝王谥号,只有唐僖宗的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中的“定”字为“宀”头,其余皆不符合,这无形中说明此次考古发掘的墓葬就是唐僖宗靖陵。

唐僖宗琉璃带具,恭应皇后谥册、“恭应皇后之宝”和“奉天皇帝之宝”。

龙凤纹玻璃壁,靖陵出士的两件龙凤纹玻璃壁直径约11厘米左右,保存状况较好。玻璃壁的正、背两面分别车刻走龙、飞凤和如意云纹,龙作疾走状,龙身半绕壁面,龙尾缠后腿;龙身以细密的网格纹表现龙鳞,凤翅轮廓内以并排的细线表现羽毛,刻工娴熟,线条流畅,简约而传神。

唐靖陵持戟武士图。靖陵墓主为唐僖宗李儇(xun)。曾被后梁温韬大规模盗掘,后又数次遭到盗掘,为了保护陵内残余文物安全,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已经被盗掘的陵墓进行了发掘。所以靖陵也是全中国唯一一座被官方发掘过的唐代帝陵。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不少残留的唐代文物,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靖陵墓室的石棺床竟是用陪葬乾陵的唐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和杨再思的墓碑做成。这也是首次发现乾陵陪葬墓的碑石。有人说这是当时大唐以无力修墓而盗用,但有观点认为当时唐朝还没有灭亡,不太可能用乾陵陪葬大臣的墓碑修建帝陵的地宫,估计是北宋初年宋太祖下令修复前朝被盗帝王陵寝,工匠们就地取材找来的墓碑修补棺床”。但是有个问题又解释不通,难道当时棺床被破坏了!靖陵发掘以后,陕西方面因缺少经费建议乾县自筹资金修建博物馆,或采取懿德太子墓的方式请韩方投资,但乾县嫌麻烦便放弃了修建。于是,刚刚发掘结束的靖陵,天井、墓道只好又回填,如若放在现在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此行能见到这些只能在报道上见到的文物,一探唐帝陵的风采还是值得庆幸的。

双鸾双鸟葵花镜,出土于隋丰宁公主、韦圆照夫妇墓,墓始建于隋大业六年(610),用来安葬隋丰宁邑公主杨静微; 唐贞观八年(634),驸马韦圆照与之合葬。该墓有两套时代不同的随葬器物。这种跨越朝代的合葬墓非常罕见,可藉此考察研究隋唐之际的葬俗演变。

墓中还出土了隋绿釉蟠龙博山炉,可见博山炉流行时间之长。但是同时代中,这类器物目前只发现了这一件。承盘上是蟠龙柄,素面莲瓣的炉身和雀翎炉盖,设计新颖,小巧玲珑,是一件极为优雅的工艺美术品。白瓷长颈瓶精美绝伦,莹润可爱,胎质坚密,叩之作金石声,极为珍稀,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工艺水平。

镇馆之宝——罗婉顺墓志,是唐代元大谦之妻罗婉顺的墓志。该墓志由唐汝阳郡王李璡撰文,由时任长安县尉的颜真卿书丹。罗婉顺,本姓叱罗,鲜卑人,北魏孝文帝时改为罗姓。卒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迁合于夫君旧茔。罗婉顺墓志是截至2020年国内仅有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颜真卿早期书法真迹仅见3例,罗婉顺墓志为其中之一,上面清楚刻有“长安县尉颜真卿书”。

这合墓志结体笔触柔和,呈现出秀雅、隽逸的特征,从此墓志看,相比颜真卿代表时期的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38岁时的颜真卿书风少了些雄浑,却多了些瘦硬秀逸。墓志所载葬地对研究咸阳地区地名变迁提G了新材料,武安乡应与秦武安侯白起相关,为进一步寻找秦咸阳城西部的杜邮提G了线索。

明星藏品——上官婉儿墓志铭,墓志于2013年8月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考古出土,墓志铭上共刻字982个,为上官婉儿一生的经历做了简要描述。上官婉儿墓被李隆基毁墓后,留存文物不多,在甬道内放置墓志一合,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青石质,正方形。志石高、广皆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满行33字,共计982字。四侧在整体联珠纹框内减地线刻12生肖,衬以缠枝忍冬。生肖皆为动物形象,生动写实。志盖四刹和志石四侧的线刻图案造型优美、錾刻精细,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上官婉儿墓志铭表明墓主为上官婉儿,补充了她在唐隆政变被杀后由太平公主为其礼葬的相关信息。墓志记载了上官婉儿的世系、经历、死因、葬地等具体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本身也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

唐节愍太子李重俊墓出土三彩牵马俑及马。唐中宗太子李重俊神龙三年(707年)率李多祚等矫制发兵,杀武三思、武崇训及党羽十余人,意图杀死韦后、安乐公主等,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后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死后他的叔父唐睿宗为他追复太子名号,陪葬于定陵。

节愍太子的哀册和谥册。唐代帝后陵、太子陵不使用墓志而随葬谥册和哀册。前者记颂墓主功德及追谥谥号,后者刊刻哀悼文。册页一般为玉石质,盛于石函或木函中。册页质地、尺寸大小和字口填色等皆有等级规范。节憨太子谥册和哀册册页汉白玉质,字口填绿。盛于木匣,置后墓室。墓中共出土谥册和哀册103片。谥册和哀册均是汉白玉质地,长条状,字迹工整,苍劲有力。其中谥册33片、146字,哀册59片有212字。另外有12片不知出处,完整的每片有9个字。出土谥册和哀册内容与文献记载对比,除个别字词外内容基本相同,内容上晦隐的记述了节愍太子当年政变的历史。

镇馆之宝——打马球图,2004年,出土于渭南市富平县杜村镇北吕村李邕墓,为唐高祖李渊献陵的陪葬墓。在画面的中部,两人骑马打球,眼睛都聚焦在下方小小的马球之上。右侧球员右手举起,身体肌肉线条鼓张,正要准备反手挥杆。

唐代,人们喜爱马球运动,这幅壁画生动地记录了当时马上争球的一幕。该幅壁画生动记录了当时马上争球的一幕。整幅画面线条流畅,人物五官描绘细致精彩,是继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怀太子墓发现马球壁画后的又一重要发现,想比章怀太子墓那幅打马球壁画来说这幅在气势和层次上要差些。

“文物保护篇”在总体介绍文物保护工作后,分门别类展示了对陶瓷器、青铜器、复杂遗存、壁画、纺织品和漆器等的修复、保护与研究,重点展示了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在不同质地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向公众展示了文物工作修复者“巧手良医”的责任和担当。

复原后的西汉彩绘漆箱。


泥银菱纹罗长裤,唐,1987年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据法门寺物帐碑的对应记载,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厅内展陈的泥银菱纹罗长裤是由武则天供奉的,所以这件长裤武则天可能亲手触摸过。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纺织品等级高、种类多、工艺精,是迄今陕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批纺织品实物,代表了唐代纺织业的最高水平。丝织品文物因材质脆弱,病害复杂,保护修复难度大,其保护方法和材料一直以来是保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丝肽一氨基酸接枝加固、络丝纱等新的保护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使更多脆弱丝织品的展示利用成为可能。这也是此行的一大收获之一。

镇馆之宝——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也是壁画修复展示的一幅精品。蒲城洞耳村壁画墓是陕西省内少见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元代壁画墓。墓葬内壁画绘制精美,保存完好,色彩艳丽,堪称国内现已发现的元代壁画中最精彩的一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针对它的保护利用也堪称范本。

这是一座元代壁画墓,因有明确题记,墓主人是张按答不花与李云线夫妇,至元六年下葬。原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洞耳村,墓室形制为竖穴墓道单室砖券墓,八角形穹窿顶。该壁画墓经考古后,将壁画揭取,现将墓室复原在陕西考古博物馆中。壁画内容分为《堂中对坐图》《行别献酒图》和《醉归乐舞图》三个部分,大大小小共有20多个人物,服饰均为蒙元时期衣着,华美别致,体现出宋元时期蒙古人和汉民族的融合。

精美绝伦。

我国常见的墓葬壁画保护方式分别为原址保护、异地搬迁保护和揭取保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复原性整体搬迁”的壁画保护模式,在最大限度保存壁画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在考古现场完成壁画画面、地仗层、支撑体的科学化保护和信息提取。洞耳村壁画展陈处挑高9米,观众仰头便能观看到整座墓室的完整壁画。展厅通过文字、图版、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现了该墓葬壁画的考古学及文物保护信息,并利用三维声乐影像投影技术,使壁画栩栩如生。

同样是镇馆之宝——唐李倕冠饰。2001年出土于西安市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内的李倕墓,墓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李倕的丈夫为宣德郎、直弘文馆学士候莫陈。候莫陈当出自鲜卑系统。宣德郎为正七品下的文散官(无任所之官),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授。李倕于开元二十四年正月7日病死于长安胜业坊自己的宅邸。李倕死时只有25岁,墓志中在这一段写下了深深的哀悼之语。「子在于襁褓」说明李倕刚刚产下了一个婴儿,推测李倕可能死于难产。

装饰组佩。

修复过程展示。

宋代生活用具展示。

北宋·铭文石敦,2008年蓝田吕氏家族墓园M2出土。北宋吕氏家族前者介绍过,是中国考古鼻祖。吕氏墓出土仿古石器上的铭文属祭文一类,并非简单的溢美之词,更饱含了生者对于死者的悲痛惋惜之情,充斥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但将祭文满刻于器物表面,未见古制,也不见于同时代其他士大夫墓中,应为吕氏家族的个体行为,加刻铭文可以看作是对于仿古器的再制作,而这种再制作显然暗含着对于该器物的又一次强调和铭文所记内容的赋予,即在“仿古”之外,附加了另一层意涵。器物的具体名称和器形承载了其仿古的性质,铭文的加刻,则进一步彰显了所有者的修为和德行。而这一题写行为,亦可见于北宋流行的器物题铭中。

发掘出土的吕通墓志上,吕氏繁衍生息的脉络,历历在目:吕家先祖乃是鼎鼎大名的殷人姜尚,因封地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国号为“吕”,故又名吕尚。姜太公归周后,改封于齐,其子孙入齐者为姜氏,留汲者为吕氏。秦、汉至隋唐以来,吕氏一门书香传家,世代为官。北宋中期,汲郡人吕通赴长安为官,途经蓝田,因爱其山水,索性举家迁往蓝田桥村定居。吕通次子吕蕡(fén)膝下6子,1人早夭,5子登科,其中4人皆有盛名,世称“蓝田四吕”:老二吕大防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老五吕大临是关中学派创始人张载的门下高足,对古器物学情有独钟,成就金石学扛鼎之作《考古图》,堪称中国考古学的鼻祖。长兄吕大忠、三哥吕大钧亦在碑石学研究领域造诣深厚。更难能可贵的是,吕氏兄弟曾带领百姓兴修水利,造福乡里,并在家庙中开学授课教化乡民,著有《吕氏乡约》,明人冯从吾甚至赞扬说,关中风俗因《吕氏乡约》为之一变。正因如此,蓝田吕氏深得当地民众爱戴,被后世敬若神灵。

汉代二十八星宿图,靖边桥畔汉代墓地中的渠树壕汉代砖室壁画墓墓室顶部的星象图,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具有星形、星数、图像、题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图,可以看到有北斗七星、伏義、女娲、牛郎织女等。随州曾侯乙墓青龙白虎二十八宿天文图,说明了中国二十八宿独立起源,但曾侯乙天文图只有二十八宿题名围绕北斗分布,没有星形和图像。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天文图,描绘了二十八宿的星形和星神图像,却没有星宿题名。渠树壕壁画墓天文图首次大批量将星宿的形状、星数、神像、题名相结合,为我们准确地辨认二十八宿提G了科学依据。想不到国宝竟然会放置在这里!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座秦代石刻。2010年,石刻出土于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石川河道,为建造秦始皇帝陵地宫遗留下来的石刻。石刻呈长方形,石灰岩青石质,通体布满凿痕,阴刻63个小篆文字,详细记录了制作工匠、尺寸、方位等,体现“物勒工名”的质量考核记录。迄今为止,它是关中地区发现字数最多的秦代石刻。推测这件石刻原计划用于建造秦始皇帝陵地宫,在渭南市富平县“北山”开采,搬运途中,遗落河道。
陕西考古博物馆,文物众多,却有着与其他博物馆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从考古的角度去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也可以从发展中学到不少历史知识,还能看到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文物,不久壁画馆开放还有沉浸式5D电影欣赏,再加上这里比起历博从预约和人流上都还不错,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前一篇:卿有来生、不负相思——小倩!
后一篇:再遇陕西——西安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