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印象——南越王国!

标签:
南越王宫古代水井文化展厅南汉药洲遗址南汉昭阳殿曲流石渠遗迹 |
分类: 旅游 |
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北京路374号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这里原来是南越王宫博物馆,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隶属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立于2021年9月8日。

王宫展区2014年开放,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核心,由南越宫苑馆、南汉宫殿馆、陈列楼以及古代水井馆四部分组成。基本陈列为“岭南两千年中心地”,下设四个常设展览:“南越王宫”“南汉王宫”“名城广州二千年”以及“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它们与原址保护展示的考古遗迹相结合,展现了广州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
首先看到的是陈列馆。

陶箅。

排水凹槽砖。

陶制排水圆管道。

陶制方排水管道。

南越国宫苑遗址复原图 。1995—1997 年发掘,宫苑有大型石构水池和曲渠遗迹。水池呈仰斗状,深约 3 米,面积约 4000平方米。池壁为斜坡形,用砂岩石板呈冰裂纹砌筑,池底用碎石、鹅卵石平铺。池内出土有石八棱柱、栏杆,“万岁”瓦当等。池壁石板上有“蕃”“阅”等篆刻文字。此为中国已知最早的宫苑水景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寻找汉初番禺城(赵佗城)的位置提供了佐证。

印花长方砖。

宫署遗址出土特大方砖,方砖边长接近1米,厚度达到了16厘米。每块砖的重量,有150公斤左右,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出土发现最大的方砖,为防止烧造过程中受热不均炸裂,砖胚侧面和底面均戳有圆锥形气孔,据说现代科技还无法仿制,不知那会是用了什么技术。

梅花鹿角,估计已经碳化了!

熊饰踏跺,两端饰熊纹,目前仅见于南越国。踏跺的侧面模印精美的熊纹图案,熊纹主体体现了熊头部的图案,熊两眼正视前方,既憨态可掬,又雄悍威猛。之所以用熊纹,专家推断应是与古人说的‘梦熊之兆’有关。”

“万岁”文字瓦当,在南越国宫殿和御苑中,出土大量 “万岁”文字瓦当。据考证,
“万岁”文字瓦当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在古代,瓦当只能应用在宫殿、官署、寺庙等级别较高的建筑之上,遗址出土大量
“万岁”瓦当,可算是赵佗称帝的实物证据。

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展厅位于陈列楼南侧,是一个遗址和文物结合的展厅。南越国宫署遗址自1995年以来共发现500多口水井,年代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数量大、种类多,是广州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馆,这里集中展示了水井、水渠、排水管等遗迹,只是现在正在维护不能入内参观。

教育路86号南汉药洲遗址,又名九曜园,曾是南汉御苑的所在地。1000多年前,南汉王为承天子之命,特意凿湖筑园,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史称西湖或仙湖,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湖中九座巨石高耸入云,宛若九曜星辰,因而又被称为“九曜石”。历代诗人纷纷为其留下诗句,“药洲春晓”更被选入当时的“羊城八景”。至明清时期,这处御苑渐趋荒废,湖水淤塞,仅存石屋残砖。20世纪80年代,政府着手修复药洲遗址,提升埋藏的古石,复原了碑廊湖景,重现往日风貌。如今,药洲已成为广州重要的历史遗产,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地面遗址。这里现在还留有宋代书法家米蒂题刻的“药洲”二字。
蝴蝶纹方砖。这是位于南汉二号宫殿前殿北面庭院的铺地砖,砖表面的菱形方格内饰四只飞舞的蝴蝶,边角饰折枝牡丹,尤其精美。专家推断,目前发现的这座宫殿可能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大殿之一。“南汉王朝只经历四主、存活仅55年,但大规模的宫殿修缮就达三四次之多。即便是历经千年沉睡之后,昔日华丽宫殿遗迹所体现的奢华仍让后人称叹。史书记载的“悉聚南海珍宝,以为玉堂珠殿”,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当年南汉国力的强大。

石柱础。

德陵墓室复原。德陵为南汉烈宗刘隐之墓葬,刘隐是南汉高祖刘岩之兄,被尊为烈宗襄皇帝。其墓室早已被盗,只留下200多件陶瓷器,位于墓门之前,摆放整齐。

南汉德陵出土的绿釉陶罐。胎质坚硬,晶莹透亮,与同期诸国的制瓷工艺相比,毫不逊色,当属上品,为研究五代陶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青铜骑射俑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这件青铜骑士俑长9.6厘米,宽4.6厘米,通高11.4厘米,为青铜材质,马腹中空。骑士俑人马合铸,其中马首高昂,双目直视前方,两耳上竖,张嘴作嘶鸣状,体态饱满健壮;马背上骑一勇士,穿袍着靴,侧身向后拉弓射箭,姿态优美

明广东布政司使文字瓦片,在这里出土这个证明了此地就是明清布政司的所在地。

宫殿台基北包边墙及东廊庑地面。

二号宫殿东廊庑呈南北走向,台基用砖包砌,廊内铺砖地面和柱网结构保存较完好,东西宽14m,南北已发掘长度约190m。南越国宫署遗址现场发现有东西三列、南北四排共11个磉墩,每个磉墩边长近3米。由此可确定宫殿的进深为三间。发掘现场的殿基南面是殿前广场,其东侧有一宽6.1米的登殿台阶。北面为庭院,地面铺花纹砖,庭院东南有一台阶踏步通向东回廊。东回廊宽14米,进深三间,廊内地面和柱础石保存较为完好,殿基东侧南面有门与东廊相通。专家分析,这座宫殿在当年一定是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元代水井。

东回廊磉墩及地面。

北宋官衙广场地面,经考证为广东经略安抚司、清海军、广州知府官衙建筑遗址,旁边还有南宋时期建筑基址,远处为考古地层关键柱。

遗址现场应用MR增强现实,设置了由OLED屏、旋转平台和眼球追踪仪结合的设备系统,实现复原建筑模型在遗址空间上的准确定位。观众透过透明屏,能看到遗址之上‘长起来’的立体建筑空间,实现虚拟图像与遗址实景的对应匹配。屏幕现在所显示即为二号宫殿内部复原图。

宫殿磉墩。据介绍二号宫殿为昭阳殿,刘岩造昭阳殿时,“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榱桷皆饰以银;下摄水渠,浸以真珠;琢水晶、琥珀为明,分列东西楼上”,且其余宫室、殿宇悉同之。考古发掘没找到珍珠和其他金玉,但水晶却找到不少。”李灶新说,南汉是五代十国之一,其他九国至今未发现宫殿遗址,而广州既发现皇陵又发现宫殿,足以见证一个短暂又辉煌的南汉国。令人称奇的是,想比有些虚夸成分,而刘岩为此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南汉统治者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终于亡国。

南汉二号宫殿东廊庑遗址。

南汉一号宫殿后殿基址,发掘后已经回填,绿化标识为磉墩位置。《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载:“故时刘氏有南宫、大明、昌华、甘泉、玩华、秀华、玉清、太微诸宫,凡数百,不可悉纪。”就是不知这1号宫殿是哪座了!

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墙。

一号宫殿基址。

一号宫殿前殿基址。

南越宫苑馆展示


唐代八菱形神道石柱在宋代被移为建筑石材。这里的曲流石渠遗迹与1995年在北面发现的一座面积约4000m²石构水池(蕃池)相连接组成南越国宫苑园林景观,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遗址之上还保存有东汉、晋、南朝、唐、南汉国、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水池、水井、地下排水渠、房屋基础等遗迹,是广州两千年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

石渠散水。

南朝水井、考古地层关键柱和宋代水井。

曲流石渠排水系统采用木暗槽, 根据《南越宫苑遗址出土木材样本的鉴定报告》,这一段木暗槽为杉木,槽体用L形木板拼接成的U型槽,顶部用木板封盖。槽盖板被火烧成炭状及渠内红烧土堆积的现象,正与《史记》《汉书》等有关汉武帝正鼎六年(前111年)派兵平定岭南,汉军攻入番禺城后“纵火烧城”的记载相符。因暗槽在长期潮湿的环境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外观。

东晋排水暗渠。曲流石渠现在还采用声光电复原展示,给大家以直观印象。

考古地层关键柱,这是在考古挖掘过程中为对照各探方地层关系而特意保留下来的土墩,是历史时间的一种呈现方式。从它身上可以看到自下而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以及文化堆积层的厚度。

南汉时期水井。

渠上还有平桥和汀步。平桥是由两块大石板铺设而成,桥北侧地面还保存一段汀步石向前延伸。平桥与汀步所组成的路径,曲折蜿蜒,使人有曲径通幽之感。



南朝排水暗渠。

东汉水井。南越国曲流石渠底部用石板做密缝冰裂纹铺砌,上铺灰黑色河卵石,当中还用黄白色大砾石呈“之”字形点缀,渠水冲刷卵石,遇到大石阻挡分流脉散,营造出粼粼碧波,流水潺潺的清幽意境。

清代砖井。石渠共筑有两道石陂,以阻水和限水,营造山谷溪涧的效果。

弯月水池前后的一段石渠。

曲流石渠——弯月形水池。石渠东端连接一座弯月形水池,南北残长7.2m,东西宽5.7m,池内南北竖起两列石板和两根八棱石柱,从水池结构及池内出土有较多的板瓦、筒瓦、“万岁”瓦当和陶罐,以及大量个体完好的龟鳖残骸等,可知当时池上建有水榭类建筑,是我国发现年代较早的园林水榭遗存。

南汉宫苑水池位于遗址东北部,东西长约80m,现揭露南北宽17.5m,水池当中还有与水榭相关的木柱等遗迹。池边立板和木桩护岸,在用石灰岩石和湖石堆叠出驳岸,以营造曲折自然的水岸效果。

展馆三楼,也就是楼顶按1:1比例复原模拟了“曲流石渠”园林。博物馆与众不同的一点是覆罩露明和模拟展示相结合,既在曲流石渠上方覆盖保护性建筑,进行原址原貌展示,又在保护建筑的顶层对遗迹进行对应复原展示。

水渠闸门展示。

畲族祖图。广州增城正果畲族村民自明代迁入以来,就藏有一幅珍贵的祖图,《畲族祖图》描绘的是关于畲族祖先盘瓠的传说,盘瓠把番王头咬断献给高辛帝,因此被招为驸马,一直到死后葬于盘瓠王墓。《畲族祖图》是畲族人祭祖时的重要供品,因此畲族人对祖图非常重视。每年农历二月、七月和八月十五是祭祖日,畲族举行祭祖活动都要把该图拿出来供奉。


清代广东承宣布政司署抱鼓石,石鼓外侧雕兽面铺首,基座面饰莲花纹,正面饰龙纹。布政司署后被法国强租为领事馆被毁,只留此遗物。
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作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广东业绩煌煌,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后又作为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空前伟绩。但谁又能想到两千年前这里却被人们称为“南蛮之地”、“化外之地”,又或者“瘴疠之乡”,常被作为官宦贬谪之所。那岭南就真如外界所传那么落后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里,一探岭南的神秘所在。

博物馆介绍和建设过程。

历史就这里开始!前面有广船模型。


南越王宫模型。王宫遗址1995年发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占领南越国都城番禺时烧毁废弃。现已探明宫殿区范围4.8万平方米,发掘出石构水池、曲流石渠、砖石走道、食水砖井和宫殿建筑基址等。石构水池在遗址东部,其西南角池壁石板上发现刻划的“蕃”等字样。

博物馆介绍和建设过程。

历史就这里开始!前面有广船模型。

南越王宫。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秦将赵佗据有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从此,确立了广州两千多年来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南越国宫署遗址是番禺城最核心的地区,在这里先后发现了宫殿、宫墙、宫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石等建筑材料以及木简、陶文等重要文物。这些遗迹和文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王宫选址的科学性,景观设计的独特性,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尘封的南越王国。

南越王宫模型。王宫遗址1995年发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占领南越国都城番禺时烧毁废弃。现已探明宫殿区范围4.8万平方米,发掘出石构水池、曲流石渠、砖石走道、食水砖井和宫殿建筑基址等。石构水池在遗址东部,其西南角池壁石板上发现刻划的“蕃”等字样。

陶箅。

排水凹槽砖。

陶制排水圆管道。

陶制方排水管道。

南越国宫苑遗址复原图 。1995—1997 年发掘,宫苑有大型石构水池和曲渠遗迹。水池呈仰斗状,深约 3 米,面积约 4000平方米。池壁为斜坡形,用砂岩石板呈冰裂纹砌筑,池底用碎石、鹅卵石平铺。池内出土有石八棱柱、栏杆,“万岁”瓦当等。池壁石板上有“蕃”“阅”等篆刻文字。此为中国已知最早的宫苑水景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寻找汉初番禺城(赵佗城)的位置提供了佐证。

印花长方砖。

宫署遗址出土特大方砖,方砖边长接近1米,厚度达到了16厘米。每块砖的重量,有150公斤左右,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出土发现最大的方砖,为防止烧造过程中受热不均炸裂,砖胚侧面和底面均戳有圆锥形气孔,据说现代科技还无法仿制,不知那会是用了什么技术。

梅花鹿角,估计已经碳化了!

熊饰踏跺,两端饰熊纹,目前仅见于南越国。踏跺的侧面模印精美的熊纹图案,熊纹主体体现了熊头部的图案,熊两眼正视前方,既憨态可掬,又雄悍威猛。之所以用熊纹,专家推断应是与古人说的‘梦熊之兆’有关。”

“万岁”文字瓦当,

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展厅位于陈列楼南侧,是一个遗址和文物结合的展厅。南越国宫署遗址自1995年以来共发现500多口水井,年代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数量大、种类多,是广州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馆,这里集中展示了水井、水渠、排水管等遗迹,只是现在正在维护不能入内参观。

南汉王宫展厅。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原唐清海军节度使刘岩(后改名龑)据有岭南称帝,建立南汉国,以广州为都城,升格为兴王府。刘氏统治期间,政治措施得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南汉还积极发展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使因唐末战乱一度衰落的海外贸易再度复兴。南汉对兴王府进行精心的规划和建设,在城内外大兴土木,建造许多宫殿和苑囿。随着南汉的灭亡,昔日王宫沦为废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南汉国都城王宫遗址和帝王陵墓,引领我们回到一千年前的历史现场,感受南汉国的文化风物,领略南汉王宫的雄伟气概。

绿釉建筑饰件。

南汉王宫中的十六狮子柱础,柱础石用整块石灰岩石雕凿而成,底座方形,边长112厘米,通高56厘米,重约1.9吨,覆盆下层雕覆莲瓣,上层雕刻16蹲狮,圆顶面平整光滑,是罕见的建筑雕刻精品,由此可见南汉其宫殿规模之大可以想见。文献所见的宫殿有昭阳殿、万政殿、乾和殿、文德殿、集贤殿,以及列圣宫、龙德宫等。

教育路86号南汉药洲遗址,又名九曜园,曾是南汉御苑的所在地。1000多年前,南汉王为承天子之命,特意凿湖筑园,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史称西湖或仙湖,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湖中九座巨石高耸入云,宛若九曜星辰,因而又被称为“九曜石”。历代诗人纷纷为其留下诗句,“药洲春晓”更被选入当时的“羊城八景”。至明清时期,这处御苑渐趋荒废,湖水淤塞,仅存石屋残砖。20世纪80年代,政府着手修复药洲遗址,提升埋藏的古石,复原了碑廊湖景,重现往日风貌。如今,药洲已成为广州重要的历史遗产,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地面遗址。这里现在还留有宋代书法家米蒂题刻的“药洲”二字。

石柱础。

铺地石板。

德陵墓室复原。德陵为南汉烈宗刘隐之墓葬,刘隐是南汉高祖刘岩之兄,被尊为烈宗襄皇帝。其墓室早已被盗,只留下200多件陶瓷器,位于墓门之前,摆放整齐。

南汉德陵出土的绿釉陶罐。胎质坚硬,晶莹透亮,与同期诸国的制瓷工艺相比,毫不逊色,当属上品,为研究五代陶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名城广州两千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挥兵百越,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为广州信史记载的建城之始。秦末,中原战乱,原秦将赵佗于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据有岭南,建立南越国,以番禺为都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攻灭南越国,在其地设九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所。岭南地区经过秦汉王朝,特别是南越国近百年的开发与经营,汉越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番禺成为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青铜骑射俑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这件青铜骑士俑长9.6厘米,宽4.6厘米,通高11.4厘米,为青铜材质,马腹中空。骑士俑人马合铸,其中马首高昂,双目直视前方,两耳上竖,张嘴作嘶鸣状,体态饱满健壮;马背上骑一勇士,穿袍着靴,侧身向后拉弓射箭,姿态优美

明广东布政司使文字瓦片,在这里出土这个证明了此地就是明清布政司的所在地。

历代瓦当。南越王宫所在的区域是南越国宫署、南汉国宫署、宋代官衙、元代大元帅府、明清布政司等历代广州的政治中枢故址,这里发现的大量瓦当,反映了岭南建筑从秦汉到明清的发展演变过程。

近代在广东神社遗址出土的铜镜。日军占领广州期间,曾在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宫署遗址(当时为汉民公园)上建了一座“神社”,用于祭拜侵略中国的战死日军,此铜镜的出土印证了神社祭祀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的直接物证。

南汉宫殿馆,这里是南汉二号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区,是南越王宫博物馆首次全新开放的区域,总面积2100平方米。据推测,这组宫殿应是南汉皇帝的朝政大殿,也是当今中国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宫殿之一。

宫殿磉墩和清代、明代水井遗址,据《南汉书》记载,南汉宫殿“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榱桷皆饰以银;下设水渠,浸以真铢;琢水晶、琥珀为日月,分列东西楼上。”这些描述虽是夸张之辞,但考古发现的南汉国宫殿遗迹密集,规模宏大,建筑材料精美,从中可领略昔日王宫的雄伟华丽。

宫殿台基北包边墙及东廊庑地面。

二号宫殿东廊庑呈南北走向,台基用砖包砌,廊内铺砖地面和柱网结构保存较完好,东西宽14m,南北已发掘长度约190m。南越国宫署遗址现场发现有东西三列、南北四排共11个磉墩,每个磉墩边长近3米。由此可确定宫殿的进深为三间。发掘现场的殿基南面是殿前广场,其东侧有一宽6.1米的登殿台阶。北面为庭院,地面铺花纹砖,庭院东南有一台阶踏步通向东回廊。东回廊宽14米,进深三间,廊内地面和柱础石保存较为完好,殿基东侧南面有门与东廊相通。专家分析,这座宫殿在当年一定是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元代水井。

东回廊磉墩及地面。

北宋官衙广场地面,经考证为广东经略安抚司、清海军、广州知府官衙建筑遗址,旁边还有南宋时期建筑基址,远处为考古地层关键柱。

遗址现场应用MR增强现实,设置了由OLED屏、旋转平台和眼球追踪仪结合的设备系统,实现复原建筑模型在遗址空间上的准确定位。观众透过透明屏,能看到遗址之上‘长起来’的立体建筑空间,实现虚拟图像与遗址实景的对应匹配。屏幕现在所显示即为二号宫殿内部复原图。

宫殿磉墩。据介绍二号宫殿为昭阳殿,刘岩造昭阳殿时,“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榱桷皆饰以银;下摄水渠,浸以真珠;琢水晶、琥珀为明,分列东西楼上”,且其余宫室、殿宇悉同之。考古发掘没找到珍珠和其他金玉,但水晶却找到不少。”李灶新说,南汉是五代十国之一,其他九国至今未发现宫殿遗址,而广州既发现皇陵又发现宫殿,足以见证一个短暂又辉煌的南汉国。令人称奇的是,想比有些虚夸成分,而刘岩为此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南汉统治者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终于亡国。

南汉二号宫殿东廊庑遗址。

南汉一号宫殿后殿基址,发掘后已经回填,绿化标识为磉墩位置。《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载:“故时刘氏有南宫、大明、昌华、甘泉、玩华、秀华、玉清、太微诸宫,凡数百,不可悉纪。”就是不知这1号宫殿是哪座了!

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墙。

一号宫殿基址。

一号宫殿前殿基址。

南越宫苑馆展示

秦代造船遗址,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至西汉初汉文帝、汉景帝期间废弃。造船工场的规模巨大,造船台建造在河涌的泥滩上,距今珠江北岸1300米。3个船台均由枕木(用杉及颦树)、滑板(用樟木)与墩木(用格木)三者组成。
南越国宫苑遗址。使用覆盖露明和模拟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在曲流石渠上方覆盖保护性建筑,进行原址原貌展示。

唐代八菱形神道石柱在宋代被移为建筑石材。这里的曲流石渠遗迹与1995年在北面发现的一座面积约4000m²石构水池(蕃池)相连接组成南越国宫苑园林景观,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遗址之上还保存有东汉、晋、南朝、唐、南汉国、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水池、水井、地下排水渠、房屋基础等遗迹,是广州两千年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

石渠散水。

南朝水井、考古地层关键柱和宋代水井。

曲流石渠排水系统采用木暗槽, 根据《南越宫苑遗址出土木材样本的鉴定报告》,这一段木暗槽为杉木,槽体用L形木板拼接成的U型槽,顶部用木板封盖。槽盖板被火烧成炭状及渠内红烧土堆积的现象,正与《史记》《汉书》等有关汉武帝正鼎六年(前111年)派兵平定岭南,汉军攻入番禺城后“纵火烧城”的记载相符。因暗槽在长期潮湿的环境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外观。

东晋排水暗渠。曲流石渠现在还采用声光电复原展示,给大家以直观印象。

考古地层关键柱,这是在考古挖掘过程中为对照各探方地层关系而特意保留下来的土墩,是历史时间的一种呈现方式。从它身上可以看到自下而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以及文化堆积层的厚度。

南汉时期水井。

渠上还有平桥和汀步。平桥是由两块大石板铺设而成,桥北侧地面还保存一段汀步石向前延伸。平桥与汀步所组成的路径,曲折蜿蜒,使人有曲径通幽之感。

渠中还设有多处斜向上的大石板,或是为方便龟鳖爬出水面呼吸而特设。

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渠体残长约160米,自东北蜿蜓流向西南。整体用石材构建而成,造型蜿蜓曲折,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界山谷溪涧的自然野趣。石渠西端尽头设有闸口,外接木暗槽,将渠水排出宫外。水闸分内外两层,内层凿凹槽放置木闸板(发掘时见有木朽痕迹)以控制排水量,外层为石箅,可阻挡树叶堵塞木暗渠,设计巧妙。

南朝排水暗渠。

东汉水井。南越国曲流石渠底部用石板做密缝冰裂纹铺砌,上铺灰黑色河卵石,当中还用黄白色大砾石呈“之”字形点缀,渠水冲刷卵石,遇到大石阻挡分流脉散,营造出粼粼碧波,流水潺潺的清幽意境。

清代砖井。石渠共筑有两道石陂,以阻水和限水,营造山谷溪涧的效果。

弯月水池前后的一段石渠。

曲流石渠——弯月形水池。石渠东端连接一座弯月形水池,南北残长7.2m,东西宽5.7m,池内南北竖起两列石板和两根八棱石柱,从水池结构及池内出土有较多的板瓦、筒瓦、“万岁”瓦当和陶罐,以及大量个体完好的龟鳖残骸等,可知当时池上建有水榭类建筑,是我国发现年代较早的园林水榭遗存。

南汉宫苑水池位于遗址东北部,东西长约80m,现揭露南北宽17.5m,水池当中还有与水榭相关的木柱等遗迹。池边立板和木桩护岸,在用石灰岩石和湖石堆叠出驳岸,以营造曲折自然的水岸效果。

展馆三楼,也就是楼顶按1:1比例复原模拟了“曲流石渠”园林。博物馆与众不同的一点是覆罩露明和模拟展示相结合,既在曲流石渠上方覆盖保护性建筑,进行原址原貌展示,又在保护建筑的顶层对遗迹进行对应复原展示。

水渠闸门展示。

畲族祖图。广州增城正果畲族村民自明代迁入以来,就藏有一幅珍贵的祖图,《畲族祖图》描绘的是关于畲族祖先盘瓠的传说,盘瓠把番王头咬断献给高辛帝,因此被招为驸马,一直到死后葬于盘瓠王墓。《畲族祖图》是畲族人祭祖时的重要供品,因此畲族人对祖图非常重视。每年农历二月、七月和八月十五是祭祖日,畲族举行祭祖活动都要把该图拿出来供奉。

2023年1月,“我@广州原点”地标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落成。新地标由模拟的考古关键柱、南越王博物院院徽、“我@广州原点”标语三部分组成。其下方正是反映广州2200多年城市变迁的考古关键柱原址。
广州“有史可考”的阶段始于秦汉时期。《史记》记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此为岭南首开郡县、广州初建古城。广州古称“蕃禺”,文献上并未言明城址位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和考古工作的展开,位于老城中心的南越国宫署遗址逐渐露出真容,为研究秦汉蕃禺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南越国宫署遗址叠压自秦至民国共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和文化遗存,既是南越国、南汉国两朝王宫所在地,也是自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官署所在地,城市中心历经2200多年而未变,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实,这里就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原点”

清代广东承宣布政司署抱鼓石,石鼓外侧雕兽面铺首,基座面饰莲花纹,正面饰龙纹。布政司署后被法国强租为领事馆被毁,只留此遗物。
自此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游览完毕,总体感觉宫苑遗址面积不大,虽还有些建筑遗址被现代建筑叠压,但岭南自古为蛮荒之地,人口稀少,没有中原经济那么发达,自然发展也要差些,从宫苑可以看出,建筑规模复杂程度和精致性上不能与中原正统王朝相比,虽然南汉穷奢豪华,但个人感觉只是虚浮之语却只是极少的宫殿如此,并不能说明其就比唐宋皇城宫殿奢华多少,而且南越、南汉皆为短命王朝,可聚集财富和艺术成就有限,从发掘出文物就可以看出,只是作为南方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其建筑融合中原和岭南特色上还是有些值得一看的地方,许多东西都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再加上现在广东因开埠后经济发达,对遗址保护得力,展示上也费了一番心思,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点,却被列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可想之重要所在,愿广东能继续努力将这两千年的历史与现代多方交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后一篇:广州印象——南越文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