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印象——洛阳古墓博物馆.王城天子驾六!

标签:
老雒阳面馆牡丹燕菜洛阳古墓博物馆妇人启门图北魏宣武帝景陵王城公园“天子驾六” |
分类: 旅游 |

河南十大经典名菜:洛阳燕菜。又名“假燕菜”,历来被列为洛阳水席(“洛阳水席”起源于唐代,有1000多年历史,全席24道菜,有八道冷下酒菜,四道大菜、八道中菜、四道压桌菜)中的首菜。据说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二是所有菜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1973年10月14日,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下榻当时的友谊宾馆。据《友谊宾馆志》说,中午周总理宴请加拿大客人,上了几道洛阳水席中的菜,其中就有流传千年的“洛阳燕菜”。当周总理看到“洛阳燕菜”,以及菜品上友谊宾馆大厨为了突出洛阳的特色,用蛋黄蒸糕精心雕啄雍容艳丽的牡丹花时,风趣地说:“洛阳牡丹怎么飞到桌子上来了?”在服务员介绍菜名“洛阳燕菜”后,周总理笑着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应该叫‘牡丹燕菜’。”满座都鼓起了掌。自此,洛阳水席的菜谱名称发生了变化,从此“洛阳燕菜”改名为“牡丹燕菜”。这真可谓“菜以花名,菜以花传”,周总理的改菜名,让洛阳水席名声更隆。

成品洛阳燕菜只见一朵洁白如玉、色泽夺目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菜香花鲜,其中有萝卜丝、香菇丝、笋丝、豆腐丝、海参丝,鱿鱼丝、火腿丝、鸡丝等各种丝配以胡椒汤底,糊辣甜嫩很爽口。

浆面条,又称浆饭,中华名小吃之一,和不翻汤、杂烩菜、牛肉汤一样,是河南省洛阳市的一道独有的地方小吃,这里的浆面条选用绿豆浆,面酸汤浓香气四溢。

糊涂面,以玉米面汁为底料配花生碎放以萝卜、芹菜、黄豆和面条煮熟,口感浓郁,面条软嫩顺滑,如稀豆粉般甜稠。

配送的炸馍片,酥空金黄特别香。

传承菜:铁锅凉粉,粉焦香微辣,肉香鲜嫩。

洛宁蒸肉,由猪肉片、大葱、地瓜粉条、面酱、调料、玉米面粉搅拌笼蒸而成,味香色正,油而不腻带卤香味。

糊涂面可配凉菜食用,就是份量太多,吃不完。

笑脸迎客。

民国木质二层食盒。

浆面条制作工艺。

这里是中华餐饮名店、河南省老字号、河南省豫菜金牌企业、河南省著名商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听说还拥有家河南老雒阳饮食文化博物馆呢。

还出报纸。

第二天清早来到洛阳北邙山的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参观,这里占地面积130余亩,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主体部分为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1987年建成开放。“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这里历代古墓葬星罗棋布,在此建立的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墓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

进入博物馆后正面就是序幕厅——太虚殿,这是一座仿汉五脊重檐歇山式建筑,左边有夏鼐先生亲书“洛阳古墓博物馆”的汉白玉雕。

殿中置“洛阳历史墓葬分布图”模型,上面有多媒体视频对洛阳古墓博物馆所处地北邙山的介绍。

青铜壁雕。

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大厅顶部为北魏元乂墓天象图复制品,此图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河南省孟津县前海资村北魏元乂墓出土,真品已移至洛阳古墓博物馆收藏(据《中国出土壁画全集》载录,未见真品)。天象位于墓室顶部,图中间绘一道弯曲的银河,横贯南北。以朱线勾出银河的两道边缘,内绘淡蓝色波纹。银河东西两侧绘朱色星辰300余颗,有的星辰之间有连线,以表示星宿。据研究,大多星宿可以确认,这也是我国年代较早、幅面较大、星宿较多的“天象图”。元乂墓中的天象图比起汉墓中的天象图更理性,更接近实际星空,比苏州的《苏州石刻天文图》早500年,比《敦煌星图》早400年,是非常珍贵的天文图像资料。

历代墓葬前的石雕。

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分为生死求索、聚族而葬、王者归处、彼岸丹青、魏碑唐志五个部分,依托洛阳的考古发现,利用文字、图片、文物、模型等布展方式,展示古人对墓葬营建的执着和重视,解读不同时期墓葬建筑、壁画、雕塑、器物、装饰、铭文背后的含义。

之前介绍过的西朱村曹魏大墓(魏明帝平原懿公主墓)介绍。

洛阳东汉帝陵介绍

曹魏帝陵介绍。

洛阳北魏帝陵介绍。

明代藩王墓介绍。

东周王陵介绍。

殷墟王陵介绍。

汉墓壁画残块。

历年来发掘墓葬位置模型。

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看完地上部分,转至地下,这里就是《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将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代表性墓葬25座,按照时代顺序分为青阳古冢、荆棘铜驼、烟云邙岭和古墓丹青四个篇章,搬迁复原至此,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向观众讲述洛阳古代墓葬的演变发展以及墓葬中蕴藏的时代信息和文物故事这里,陈列文物总计约600件。

金代砖雕墓,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南壁开墓门,其余七面均镶砌砖雕格子门。每面两扇,雕花各异,格眼地纹也不尽相同,以柿蒂纹居多,也有亚字、万字和龟背纹。腰花板皆雕牡丹花。障水板上雕饰有牡丹、芍药、菊花、莲花四种。在八面墓壁的相接之处,砌有八根转角柱,每根高1.1米。柱头上各砌一朵单抄、单下昂,五铺作重栱计心造斗栱,毎朵斗栱全高约73厘米。斗栱以上砌砖逐层内收,将墓顶建成穹窿顶。墓顶表面自下而上,共用小砖雕砌成六周交错叠涩、向外凸起的花瓣形装饰,使墓顶像一朵巨大而倒垂盛开的牡丹花,别开生面。整个墓室建造的象一座八角亭阁,其设计之巧妙,雕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北宋砖室墓,墓室周壁砌倚柱,各柱联以栏额,上砌普柏枋,枋上转角处的柱头上砌斗拱一朵,再用板瓦组成屋檐,檐上用条砖砌成覆钵状墓顶,最高处留一圆形小口,用方砖封盖。墓壁砌有假门假窗。棺床正面雕有牡丹和山羊,暗寓富贵、吉祥之意。

北宋壁画墓,墓门为砖筑仿木结构门楼,甬道用小砖券砌成拱形结构。墓室平面呈八角形,除南壁开墓门外,其余七面均有壁画或砖雕装饰。入墓门自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壁上雕假窗,下绘牡丹;第二壁为砖雕双扇格子门;第三壁上雕格子窗,下绘牡丹仕女,二侍女站立桌子两端,桌子有瓶插牡丹花;第四壁雕绘著名的“妇人启门图”,图上门扉半掩,一女子欲启门而出,犹半遮面,极富生活气息;第五壁上雕格子窗,下绘“交租图”,一人坐于靠背椅上,后站侍女,背有屏风,前有二人,一老者恭身叉手而立,另一人肩扛一杆,杆头缠绳。这似为佃户交完租后来向主人告别的场景;第六壁为砖雕双扇格子门;第七壁中间为浮雕圆几,两边各绘一站立侍女。

金代邹复墓,在墓室周壁的青石上都刻有画像,内容有:西壁杂剧;北壁桌椅;东壁女主人家居生活和煎茶;在南壁墓门上方、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的石壁上刻出11幅孝子故事(每幅画像上均题有人物姓名);墓壁下部的须弥座和六根倚柱上刻有牡丹、葵花、荷花、忍冬等花草枝叶。雕刻手法为阴线刻或减地加线刻。每幅画像线条流畅,构图疏密有致,显示出刻工高超的水平。墓室西壁的杂剧图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一幅画像,图高56、宽111厘米,共刻十一人。中间两人形体较为矮小,似在起舞,其余九人皆为司乐,分立舞者的两侧,司乐手中的乐器有筚篥、节板、杖鼓、大鼓等。它表现了金代杂剧的演出面貌。

北宋宋四郎墓,墓室内部遍施彩绘,呈现出富丽豪华的气派,八面墓壁,除一面为墓门外,其他七面均有壁画和砖雕门窗。入墓门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壁上为直棂窗,下绘牡丹图;第二壁雕双扇格子门;第三壁上雕格子窗,下绘“交租图”,图中四男子姿态服饰各异,一人头顶盆,一人从口袋内向外倒米,下有一锅;第四壁正对墓门,绘有“夫妇对饮图”,又称“开芳宴”,为整墓壁画的主体。画面绘夫妇二人左右端坐,身侧有一男一女侍立,中间一桌,上有果品和酒器,背有帷幔,桌后站立一侍女;第五壁上雕格子窗,下绘“庖厨图”,画面上二女仆在厨房内操作;第六壁雕双扇格子门;第七壁上雕棂窗,下绘“杂剧图”。

该墓墓门是砖筑仿木结构门楼,犹如地上富家宅院大门,古朴典雅。其上部正中镶砌正方形铭砖,铭

北宋砖雕墓,此墓中除有大量砖雕外,墓室内几乎遍施彩绘。墓室北壁为5个格扇门;西壁浮雕“开芳宴”图,夫妇二人对坐椅上,椅后分立男、女仆,其外各浮雕有折枝牡丹二枝,栏额上亦饰有三枝折枝牡丹。该墓仿木结构斗栱与砖雕别具特色。其16朵斗栱的独特设计与精心制作,在整个洛阳地区同类墓葬中是罕见的,充分显示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砖雕在工艺上融浮雕、减地浮雕、透雕等技法为一体,繁而不乱。在题材上,牡丹的集中运用,更是此墓的特点所在,有盆花、折枝、朵花等类别。最令人惊讶的是,全部近30幅牡丹作品,竟无一雷同。因此,此墓对研究宋代的建筑、雕刻及牡丹题材的装饰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唐安菩夫妇墓,此墓保存完好,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共计129件。按质地可分为唐三彩50件、单釉器61件、陶器2件、瓷器11件、金器1件、铜器3件、玛瑙1件,其中以唐三彩最为珍贵,有体形高大的文官俑、武士俑(高达1.12米),有狰狞可怖的镇墓兽,还有栩栩如生的马、骆驼、牵马俑、牵驼俑、男女侍俑、鸡、鸭等。墓中出土的一枚东罗马帝国福克斯时期所铸的金币,是唐代中西方商贸繁盛的产物。

唐李嗣本墓,该墓保存完好,出土大量的随葬品,有陶俑、陶器、铜器等,共计122件。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制作精美的陶俑是该墓随葬品的一大特色。正对墓门处是一对高达70厘米的镇墓兽和两对90厘米的文官、武士俑,其后是牛车、男女侍俑、侏儒俑、骑马俑等,陶制的井、磨、碓、鸡、鸭、猪、狗、羊等模型散落其间。面向北壁、背对墓门的是一排体态高大的骆驼、马和牵驼、牵马俑。另有一合墓志,内容丰富详实,极有史料价值。墓志盖雕饰精美,以减地平雕技法雕刻十二生肖、仙人擒虎、二狮相争、怪兽扑羊、卷叶、卷云等等图案,是精美的唐代石刻艺术品。

北魏元巶墓,墓室西北部为土台式棺床,长3.5、前宽2.38、后宽2米。此墓解放前已被盗掘,墓志载元巶是北魏孝文帝之孙,丞相、清河王元怿次子。该墓出土随葬品115件,其中彩绘陶俑最具时代价值,有文官、武卫、骑士、侍从、贵妇、女仆、伎乐、昆仑奴、牛车和骆驼等造型。

曹魏正始八年墓,该墓曾遭盗掘,出土时随葬品已经散乱不全,有陶质的罐、瓮、碗、案、盘、耳杯、博山炉、灶、甑、釜、井、仓、磨和男女侍佣以及狗、鸡、鸭等模型。其中出土的玉杯,高13、口径5厘米,通体用晶莹透亮的白玉雕成,造型简洁美观,俊美舒展,是一件无价之宝。铁帷帐构是墓中出土的最为重要的物品。其中一件帐构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铭文,确知这是一座三国魏主齐王曹芳时期的墓葬。正始八年即公元247年。这是洛阳目前所见的唯一一座有确切纪年的曹魏时期墓葬。

墓门处置两扇石门,门框也由青石扣合而成。

新莽壁画墓,该墓四壁和顶部都绘有壁画。壁画内容有门吏、乐舞、宴饮、天象、瑞兽等。其具体分布为东壁墓门两边各绘一门吏,南壁绘乐舞图,西壁绘墓主人形象,北壁绘舞蹈、宴饮观舞图,墓顶绘日月星辰、四神和瑞兽图。北壁宴饮图保存最好,画面上绘有3人。中间一人拱手倚几,盘腿坐于黑色圆垫上。其身体肥大,头部有呈
“品”字形耸起的黑发,双目圆睁,面目丑陋。在其左右各跪男女一人,其中男子手持一黑色大棒,女子双手托杯盘。

西汉画像石墓,由两个单棺墓室和一个墓道耳室组成。墓主夫妇左右并列,各占一室,中间为一堵隔墙隔开。左墓室长3.66、宽0.88、高1米。墓室左、右、后壁各用长方形素面石板垒砌,墓顶用长方形素面石板封盖。前部为墓门部分,门楣上刻粗线条菱形纹,左右石门上刻有对称的图案。石门上部刻弧垂的帷帐,下悬玉璧,其下刻人物、大树下栓骏马以及狗、仙鹤等;右墓室形制、尺寸、花纹与左墓室基本相同。

西汉空心画像砖墓,墓门左右立柱是两块特制的柱形空心砖,上面模印柿蒂、菱形和龙纹图案。门楣正中浮雕鹿头,表示祥瑞。门额由两块花纹对称的空心砖拼合而成,上有朱雀、扶桑树、虎、鹤等图案。墓室顶部是用“亚”字型空心砖与坡面的长方形空心砖扣合而成。墓室部分全部用画像空心砖砌筑。空心砖面上模印有人物、马、虎、树、鸟等图案。

东汉天象神兽壁画墓,壁画绘于前室墓顶和墙壁。墓顶绘天象图,有太阳、月亮,并间以彩云和飞鸟,墓顶后部绘朱雀,前部绘白虎。墙壁上,在墓门两侧分别绘一侍卒一侍女,前堂后部的左右两壁绘珠树。后甬道绘云气纹。前堂墓顶上所绘的朱雀、白虎,是我国古代表示西方和南方的神兽。

东汉砖石混作多室墓,墓中的两道石门上都刻有画像。第一道石门门楣正面刻有一龙二鱼,龙生双翼,长颈修尾,面对飞龙、正当龙口处有两条跳跃而起的鱼,门板刻铺首和朱雀。第二道石门门楣正面一字排开刻三条鱼,背面刻二龙交尾,门板正面刻铺首、朱雀和白虎,背面刻门吏。该墓在设计建筑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新颖独特的建筑方式,特别是墓顶的结构,采用了多达三种的结顶形式,耳室用弧劵结构,甬道是正方形穹窿顶,前堂及后室是长方形穹窿顶。而建筑墓室的材料除用普通的长方形小砖外,还运用了一种特制的砖——子母砖。这些在汉代其他墓中极为少见。

古墓丹青——汉代壁画墓在维护暂未开放,只能看下旁边的汉画像石展。

河南古代壁画馆。这里共展出河南地区从两汉到民国18组65幅185平方米的古代壁画。壁画墓的墓主人上自皇帝、嫔妃、达官贵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壁画题材内容宽广,涵盖天文、地理、人事、神灵,堪称一部用图像写就的中国历史。展区还提供电子图书、电子拼图、动画、影像资料等,帮助游客解读展览,增加知识与趣味性。

汉代天界图

偃师东汉墓葬出行图壁画。

邓州学庄南朝壁画墓出土仪卫武士壁画。

唐胡人牵驼壁画。此壁画出土于唐代安国相王李旦(唐睿宗)孺人唐氏壁画墓,此次共发现了两幅骆驼驮丝绸壁画,这一重大发现为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的说法再添力证。该馆还藏有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发掘出土的壁画,但也未得见。

济源明代壁画墓:吉日高照壁画

洛阳关林宋墓备食砖雕。

回到地面看到的仿北魏建筑的壁画馆。出来后感觉空气好许多,在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因为客气不流通,加上墓室多为迁藏,空间狭小,霉菌较多,气味难闻,再加上多为小墓室,观赏性差,拍摄效果欠佳。最关键的是并不是每个墓室都开放,落锁的为多数,想来了全部看到很难,而开放的有些墓室只能观看布局,个别的可观部分随葬品摆放。总体感觉不是太好。

博物馆内北魏帝王陵——景陵,封土呈圆形,夯土堆直径110米,现高24米,气势壮观,结构完整,墓室内风格朴实,色调雅素,可使人们系统了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对北魏时期的葬俗及陵寝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寝,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亡于洛阳,葬景陵。
在景陵地宫入口处南侧约10米,发现一尊俯卧于地面残高约2.9米的石刻武士雕像。它的头部残缺,颈部以下完好,身穿广袖袍服,双手平举胸前拄剑。如今,经过修复,安装头部,将这件石人竖立于地宫入口处西侧。同时,根据这件石人,复原了一件相同的石人,安放在地宫入口处东侧。

地宫深藏于封丘之下,构造复杂,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全长超过56米,墓道壁前段为土坯,后段为砖。景陵曾多次被盗,发掘时仅出土一些器物残件,其中有北宋钱币和白瓷碗,说明景陵在宋金时期即遭到盗掘。

穿过墓道和前甬道,迎面出现两件高约1.5米的武士俑。它们是根据北魏出土陶俑制作的复制品,身穿披风和铠甲,手执长剑和盾牌,怒目圆睁,威武勇猛。在武士身后,后甬道尽头,镶嵌着一座石门,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当时,发掘此墓的时候,只有门下坎保持原位,其他石构件胡乱堆放在墓室南部的地面上。

穿过后甬道,走进石门,便是墓室。这里平面略呈方形,四壁中部稍向外弧,最大边长约7米,面积约46平方米。墓室内部,分为东、西两半部分,分别摆放随葬品和石棺床。在石棺床上,摆放着一件石棺,并非景陵地宫内出土的文物。由盖、底、左右帮、前后挡等六块石板组合而成,体形厚重,前高而宽,后窄而低。

墓顶四角攒尖,为一座大穹顶空间,青砖逐层砌筑,结构严密,非常坚固。

盗洞。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里自古汇聚帝王将相陵冢,不仅帝王将相,寻常百姓死后也都葬于北邙山,北邙山上的墓从商周到上周都有,可谓跨越年代最为久远的墓地。这些墓葬都是经历了前朝厚葬被盗经历改为薄葬,甚至不封不树,可这数千座墓葬还是因战乱不止,朝代更迭,再加上构造简单,保护不力,大多都已被盗,可谓痛心疾首。
整个博物馆整体感觉没有太多经验的地方,墓葬多为普通墓室,即便是皇陵和贵胄墓葬也多为被盗,可以看的东西太少,虽然不收钱但比起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和汉代帝陵外藏坑、唐代那些陪葬墓来说差的太远了,完全没有可比性,只是这里历代墓葬比较集中,可以了解整个从汉至宋金的普通墓葬发展,这些来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接着我们来到洛阳市中心的王城公园,这里有著名的“天子驾六”博物馆,现在看到的就是“天子驾六”铜塑。

第一展厅《王城春秋一东周洛阳文明展》

这里有洛阳地区二里头遗址(夏都)、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雒阳城、隋唐洛阳城等5大古都与当今洛阳相互位置关系的缩微沙盘,详尽地展现了洛阳地区的山川河流与城建沿革;东周王城概括,以考古实测图为背景,以考古发现为依据,标明了城区内各个功能区的部位,还展示了几件陶质建筑材料;东周王陵考古的探索与发现,这个板块以考古发现为主,重点介绍了王城陵区的情况,有模型展示的洛阳市二十七中“亚”字形天子大墓、西小屯“甲”字形积石积炭墓和复原展示的解放路大型器物陪葬等重要遗迹,另以图片的形式简要介绍了金村大墓和周山陵区的状况。“王作”铜鼎复制品,真品现藏洛阳市博物馆,此鼎2001年发掘于洛阳市第二十七中院4条墓道的亚子型大墓,大墓被盗严重,据此鼎铭文“王作宝尊彝”考证,此墓可能就是东周第一代王周平王的陵墓。

墓葬复原。

周山,位于东周王城西南约3.5公里,因山上葬有周王的陵墓而得名。在今三山村西的周山之巅,现存有4座高大的陵墓,依山势东西排列,雄伟高峻,气势壮观。西边的一座大冢为“周灵王陵”,呈覆斗形,保存较为完整。在周灵王陵东约625米处,有三座大冢东西紧密相连,名为“周三王陵”。这三座王陵的外观状似“山”字形,保存较为完整,均为覆斗形,用夯土筑成,封土转折处明显,顶部较为平坦。据考证系周定王,周悼王,周敬王墓,俗称“三山”。

中国古代车马介绍。

随后到了车马坑原址展示区,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广场区域内,发掘清理了17座车马坑(马坑),原址保护展示在这里的是其中的2座。其中北边一座长42.6米,宽7.4米,葬车26辆,现存马匹一共68匹,规模国内少见。当年,考古发现的大量墓葬和车马坑均已回填,只保留下来西区6号马坑和中区5号车马坑。
在西区6号马坑内,只发现两匹马骨架,头朝南,尾朝北。在类似的马坑内,一般陪葬1—6匹马,大多数马被杀死以后有序放置,也有个别马被捆绑起来活埋的,依次摆放,互不叠压。

在中区5号车马坑内,发现70匹马和26辆车,乃这里目前为止发现规模最大、气势最壮观、车马数量最多的一座东周车马坑遗址。这座车马坑平面呈长方形,长约42米,宽约8米,深约3米。

在中区5号车马坑南部,有两座东周时期的墓葬,从上向下打破了坑内的车马遗迹,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平方米。从东周时期,这里就开始遭到晚期活动的破坏。

在中区5号车马坑内,车马被分为东西两列,车头朝南,依次摆放。其中,东列12辆,西列14辆,除了西列5号车的车舆为圆形以外,其他车辆的车舆均为横向长方形结构。这里的70具马骨头朝南,侧身背向车辕对称摆放。在马的头部,有骨裂现象,推测被钝器重击头部昏迷或死亡。在一些车舆的下方,还发现有犬骨,被活体埋入坑,姿态各异,奋力挣扎。

驾二(两马拉一车),应为士大夫所乘。

“天子驾六”,这里的车辆大多为二马驾一车或者四马驾一车,只有西列2号车为六马驾一车,被烘托出独一无二的王者之气。这辆车现存半个车轮和车底部,车轨距离为2.04米,车轴直径0.07米,车轮直径1.2米,车辕长3.5米,车舆底部的长宽分别为1.24米和1.17米。六马驾一车遗迹的发现,也证明了“天子驾六”的文献记载。

感觉颇有气势,就是30元的门票有些贵了。

从另一面看“天子驾六”。

“驾四”(四马拉一车),周代诸侯乘坐四马拉车。

中区5号车马坑中部,还有六条现代的污水管道。这些污水管道呈“之”字形,破坏了原有坑内的布局。

当时发现车马坑时,在中区5号车马坑西南约30米处,曾经勘探发现一座“甲”字形墓(XM153大墓),墓道长达68米,应该是周王陵。根据距离判断,中区5号车马坑应该是这座周王陵的陪葬坑,印证了《逸礼·王度记》中的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这座与另外发现的XM66均属于周王级大墓,可惜现在被现代建筑叠压,暂无法发掘。
前一篇:河南印象——偃师唐和陵、唐恭陵!
后一篇:河南印象——洛阳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