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厦门——鼓浪屿万国建筑群2

标签:
黄家花园餐厅皓月园郑成功雕像博爱医院海滨旅社领事馆天主堂四落大厝宫保第 |
分类: 旅游 |

菽庄旅游驿站,从此可搭乘岛上观光车返回三丘田码头。

黄家花园餐厅,是黄家花园酒店的副楼。黄家花园现在开放的就是南楼中德记度假酒店(已停业),4号楼是吴家园酒店(黄家花园酒店),北楼和中楼是鼓浪屿宾馆,不对外开放。餐厅旁边是中华路1号林尔嘉先生的弟弟林鹤寿先生的别墅,现在已改成餐厅。

鼓浪屿世界遗产标识牌。鼓浪屿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荣誉。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被台风刮掉的古榕树。鼓浪屿古榕多达140株。榕树那样坚韌,那样盘根错结,最要紧的,是那样大气,那样自由蓬勃地生長,——因为,纵然是物竞天择,也还有天道酬勤的道理。岛上最多的古树是榕树,登记在册的古榕多达140株。

厦门鼓浪屿干部疗养院,建筑为典雅的欧式风格别墅群。

有些意思!

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今天的中华路2号)建于田尾附近,原荷兰安达洋行建筑对面,该建筑用地原购自英商德记洋行,1903年改建,1923年另建二层公寓建筑,安置外籍验货员五户家庭在此居住生活。因为该建筑由五个单元组成,常被称为“五间排”。这是一座两层五单元连排式集合住宅,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东西向长条矩形建筑,正立面朝南,殖民地外廊风格。


林巧稚纪念馆位于鼓浪屿东南部的毓园内,是厦门市人民政府为纪念鼓浪屿的优秀女儿林巧稚大夫而修建的。
中国妇产科学开拓者、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诞生在日光岩下一个教师之家,她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平生挽救过无数濒危产妇,接生过5万余婴儿,有“万婴之母”之誉。

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旧址(两栋)(又称“大帮办楼”),是当时厦门海关高级员工的住宅,由两座建筑组成。作为原厦门海关在鼓浪屿建设的公馆建筑见证了鼓浪屿因其优越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各类驻厦门机构高级雇员前来居住的历史,也反映了鼓浪屿作为当时中外商贸交流重要纽带的事实。

鼓浪屿东南部临海山崖上(今漳州路5号)是建于19世纪,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英国领事公馆。公馆旧址最初为两层建筑,后来改建成现状的一层,建筑主体为砖石木结构,外墙以白水泥涂面,白墙红顶,相映成趣。建筑平面为“L”形,外侧设置外廊空间,“L”形长边外廊内设置卧室,短边外廊内侧设置厅堂,厅堂后面是厨卫等辅助房间,楼中的落地门窗均配备百叶窗以调节光线、阻隔风沙。

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漳州路,年代为1930—1932年。简介:华侨巨商黄奕住于1930—1932年建造,现存鸡冠山蓄水池一座、水泵房及管理房一座、专家楼一座。半地下式蓄水池,花岗岩基础,主体为混凝土(洋灰)结构,长28米,宽15米,高5.2米。蓄水池东北侧水泵房及管理房,单间四层半小楼。

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鼓浪屿分院,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在岛上的教学点,学校是厦门市人民政府和中央音乐学院于2007年合办的公立艺术类音乐学校,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在异地唯一合办的一所学校。
这附近还有鼓浪屿风琴博物馆临时展馆,八卦楼维护,58台古风琴迁至鼓浪屿复兴路69号,临时展馆设有两层展厅,包含8个展厅,共展出58台古风琴。一层主要展出来自19世纪中后期的古典风琴,主要有中西合璧风格的亚历山大风琴、桌面风琴、迪恩街头风琴等;
二层展厅主要展陈藏品,有既实用又象征着上流社会地位的镜子风琴、具有现代特色的电子风琴等。

鼓浪屿东部的覆鼎岩海滨的皓月园,占地3万平方米,沿鹭江之滨铺开,这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始建于1985年,园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皓月园"。

园内有青铜大型群像浮雕“闵海雄风”,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图幅宽广,颇引人注目。园内还有郑成功碑廊(郑成功诗屏、南碑廊)、覆鼎古井(井的水位居然高出海平面,曾是郑成功水师用水之处)、皇帝殿、微雕馆等建筑,票价10元。


夕阳下的世贸海峡大厦和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覆鼎岩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地形险峻,气势磅礴,它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左边就是演武大桥和观景平台。演武大桥位于厦门环岛路海军码头-演武路-白城段,于2003年9月通车。演武大桥建在古演武池、演武场遗址,西侧隔海面对郑成功塑像,因此用与郑成功有关的当地地名“演武”来命名大桥。

石雕下的观海曲桥和皇帝殿。

国家海洋观测站前的鹿耳石。其中一块形似雄鹰盘伏,称为“鹰岩”,另一块形似鹿耳,因而合称为“鹿礁”或“鹿耳礁”;二是因从另一角度看“鹰岩”又形似骆驼,而“骆”与“鹿”音近,因此合称为“鹿耳礁。水码头(海洋观测站)走到海边就能看到一个延伸至海中的建筑,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自来水管线跨海铺设前,鼓浪屿居民饮用水来源,当时每天有水船来往穿梭于对岸水仙宫和水码头之间,把可饮用的自来水运输过来,然后抽到位于漳州路和日光岩附近的两个高低位水塔,再通过环岛向全岛供水。

厦门港边的军舰。

鹿礁路113号“东升拱照”建于1933年,它不似海天堂构、八卦楼那般恢弘大气,也不甚出名,但就是这不过百平方米的小别墅却显得格外精巧别致。


为应对老工艺失传等问题,鼓浪屿成立了鼓浪屿历史建筑修缮工艺研习基地,聘请了十多名老工匠参与建筑修复,并传承老工艺。他们用石雕、石木砖瓦以及堆剪、油漆、彩绘等老工艺,还原老建筑的风采。

不远处的和平码头。

1918年中日共同投资创办“台湾博爱会医院鼓浪屿分院”,翌年又创办附属医学专门学院。中日战争爆发后曾一度停办,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后复办,并将医院更名为“博爱医院鼓浪屿分院”。

博爱医院,建筑费和内部设备共用日金30多万元,折合当时白银80万元。这是鼓浪屿单体建筑面积第二大的建筑,仅次于八卦楼,是上世纪30年代闽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非盈利综合医院。

鹿礁路2号的海滨旅社旧址,与博爱医院旧址隔街相对。该旧址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一幢早期普通的近代日式风格建筑,高三层,通体清水红砖砌成,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正立面设在东南面,总面宽近40米,正中设出入口,但出入口仅是一扇小门,门前置三级台阶,极为简陋,尚不及普通民居气派;三层屋顶突出,立以三角形山墙装饰;二层东、西两旁中部出挑设小阳台,阳台以钢栏围就。建筑东面濒临鹭江,满潮时海水漫堤,小艇可直驶进东门,交通保卫条件优越。因其临海而筑,无城市繁杂、车马喧闹,妙可听潮,清爽幽雅,牵人入梦,颇得旅人青睐。抗战胜利后,海滨旅社一度作为美军教导团的招待所,不久,国民党政府将此拔作为厦门大学的教职工宿舍。今空置。
1945年9月28日,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中将司令李世甲、厦门要塞少将司令刘德浦在此主持受降仪式,正式接受侵厦(含汕头)日军司令、海军中将原田清一及其参谋长等五人的投降。日军交出了军舰4艘、各种枪支1000多杆、山炮数门、中将以下官兵2779名等。这是抗战胜利后,厦门最高级别的受降典礼。1949年海滨旅社充当了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夕押送黄金至台的中转站。1949年4月15日,宋子文偕夫人张乐怡从台湾坐专机到厦门,秘密住进海滨旅社,部署指挥如何将黄金押运至台湾。据说,从这里中转运往台湾的黄金多达80万两。

海滨旅社的原主人是同英布店老板卓全成的二哥卓绵成。卓绵成的女儿卓一龙是世界知名钢琴家,定居伦敦,嫁给了著名的钢琴艺术家傅聪,傅雷之子。这么说起来,傅聪先生也算是鼓浪屿的女婿了。

鹿礁路12号的鼓浪屿永顺卡斯特海景别墅酒店,建于德国领事馆的旧址上,周围有英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西班牙领事馆等领馆旧址。

鼓浪屿钢琴码头,厦门鼓浪屿较早码头,又称钢琴码头,厦门人说他是“张开的三角钢琴”,是琴岛的象征,这正符合设计师的初衷,使游人一踏上鼓浪屿就感受到“音乐之岛”的气息,钢琴码头是鼓浪屿本岛居民码头,不对游客开放。

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位于鼓浪屿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旧址),是介绍鼓浪屿作为“历史国际社区”的发展历程、文化价值的综合性展馆。初建于1863年,现存建筑为1998年重建,2003年作为鼓浪屿景区管委会办公场所,2016年8月改造建成该展厅。

日本领事馆旧址(鹿礁路24、26、28号),建于1897年,为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在厦门设立专管租界的产物。领事馆由中国工匠王天赐设计建成,使用西洋双柱桁架和中国传统的坡顶。据说当时日本什么都学习当时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当时的领事就选址在紧靠英国领事馆的鹿礁路26号,使用了最正宗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样式。领事馆总面积大约600平方米,两层结构,上层居住,下层办公用。
在日本领事馆东侧,为日本警察署和宿舍。建成于1928年,抗战期间,在这个具有东洋特色的建筑的地下室中,关押了很多抗日志士,至今的墙壁上,仍然可以看到被关押的抗日志士写下的抗日标语和斑斑血迹。这些遗留在墙壁上的痕迹,诉说着当时日本当权者的残酷,告诫人们珍惜和平,不要忘记近代中国的这段血泪史。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名政府将日本领事馆及其附属的警察署和宿舍收归为国有。由于当时的厦门大学在抗日战争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政府将鼓浪屿上的这处房产归于厦门大学所有。

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人来到鼓浪屿,他们多为虔诚的基督徒,为了有一个礼拜的场所,他们决定在鼓浪屿建一所教堂,于是各差会的信徒纷纷捐款,在鼓浪屿的鹿礁顶建造教堂。1863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竣工,时称“国际礼拜堂”,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1949年后,协和礼拜堂交由中国教会管理,1951年3月底,协和礼拜堂改由三一堂和福音堂的长执会接管。1952以后,协和堂交给厦门市第二医院使用,1974年,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第二医院药剂房,但在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极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坏实则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边加盖一些楼房,虽然教堂被楼群所遮盖,但却使教堂得以保存。现协和礼拜堂已重新修缮完工,以修旧如旧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

西班牙领事馆,后改为法国的领事馆。1917年建造,后成为鼓浪屿的天主教堂的一部分,现为畲族民俗馆。

旁边就是天主堂(鹿礁路34号),原为西班牙领事馆,后西班牙领事馆撤消,改为法国领事馆。 这座鼓浪屿最美教堂四层塔式尖顶,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耸挺立。中门上方正中,镶一梅花型装饰窗,环以繁花浮凋,窗楣上镌刻中文“天主堂”以及拉丁文“ECCLESLA CATHOLICA”,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

1897年,51岁的叶清池将生意交其弟叶清潭经营,携眷回乡,在鼓浪屿福建路的富人区选址建造了颐园别墅,即今人俗称的“叶清池别墅”。

好高大的榕树。

国民党善后救济总署旧址,负责办理战后收复区善后救济事宜,之前最美转角的宏宁医院就是行政院善后救济署在鼓浪屿指定的惟一一家进行善后医疗救济的医院。

中山图书馆(鼓浪屿分馆)位于鼓浪屿中华路4号(马约翰足球场旁边),原为“海关俱乐部”,图书馆创建于1924年,时称“私立鼓浪屿图书馆”,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图书馆 ”。1953年1月,由厦门市政府接办,成为厦门市图书馆分馆,对外仍名“中山图书馆”。面积1520平方米,设图书借阅区、电子阅览区,藏书20000余册。与厦门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馆区实行计算机联网,借书证通用,图书通借通还。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建于20世纪10至20年代,
原系住宅建筑。该建筑是一座两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积680平方米,该建筑采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红砖墙及哥特式尖券拱窗。另有半地下隔潮层,前有庭院。楼体平面略呈正方形,坐西南朝东北,四面坡屋顶,楼顶正面凸出一小间,有采光、通气窗,也方便维修屋顶。台阶、护栏及墙体下部为花岗岩构筑,墙体上部为红砖砌筑。其窗户形式多样,一楼窗户为尖拱三角形,双圆孔及弧线窗栏,形如鹰首,二楼为二扇拱门加一圆孔,造型别致。

四落大厝,是鼓浪屿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鼓浪屿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闽南红砖厝建筑群。厝,在闽南语中代表房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大夫第民居群,在众多西洋别墅中鹤立鸡群,堪称传统民居奇葩,被列入重点历史风貌建筑,主房时四合院,两侧有护厝相拥,因此叫四落大厝。现在已改为圆洲茶院,,向游客展示闽南民居的建筑艺术和传统功夫茶的迷人魅力。

夜色中的日光岩。

“晴天墙”

鼓浪屿宫保第为雾峰林家第五代传人林朝栋所建,地址在鼓新路67号,由二幢英式别墅组成,位于僻净之地,一度是林资铿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台湾抗法民族英雄林朝栋率领民众和将士抵抗日军,终因寡不敌众,忧愤回到大陆,在厦门鼓浪屿内厝澳,修建了林家别墅,为纪念祖上荣耀,怀念数辈经营的家园宝岛台湾,该建筑也命名宫保第。
后一篇:你好,厦门——曾厝垵、南普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