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厦门——菽庄花园、钢琴博物馆!

标签:
港仔后沙滩及海滨浴场菽庄花园四十四桥钢琴博物馆十二洞天 |
分类: 旅游 |

回望日光岩。

港仔后沙滩及海滨浴场,毗连菽庄花园。港仔后的海面又名金带水,港仔后宽阔沙滩上,砂质细软、坡缓浪平、海水流速小,没有鲨鱼出没,每年有5个半月海水温在20以上,泳季可达半年之久,每日有两次潮水,宜泳时间六个多小时,是天然海滨浴场。在它的右边就是厦门陆军特勤疗养中心(原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再过去就是鼓浪洞(这是一座千百年来被海浪冲击穿透的风化石岩洞),美华沙滩和鼓浪石(唐宋时称“圆沙洲”、“圆洲仔”,乃是因为小岛呈椭圆形,四周遍布沙滩,形象而称之)。
这里也被称为延平公园,延平公园是厦门最早的公园之一,为纪念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郑成功而设。
该公园上接日光岩、英雄山,下括港仔后海滨浴场,左邻小浪洞山,右接菽庄花园,是一个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景观节点;而作为鼓浪屿申遗的核心要素点之一,这座公园所承载的历史内涵对申遗而言也十分重要。该公园原为黄仲训的地产,后全部捐献辟为公园。

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岛南部,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1955年,园主亲人将此园献给国家。
门票价格30,比起日光岩50个人感觉要划算多了。“菽庄”园匾原为徐世昌题写。



景色不错。在四十四桥旁礁石上有三方石刻,园主林尔嘉的两方分立两侧,中间一方为尔嘉夫人龚云环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刻。石刻最早一方刻于己未年(即民国八年,1919年),乃林尔嘉刻于菽庄花园建成七年之际,其旁为其夫人赋诗。

枕流石横卧于菽庄花园内的四十四桥上,上刻“枕流”二字,背面刻着“海阔天空”四个大字(仿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笔书)

远看厦门港务海通码头。

四十四桥中的渡月亭,呈半月形,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

好漂亮的夕阳,远处就是漳州港。

招凉亭,面对大海,凉风习习,且亭子造型如折扇,更有招凉之意。远处就是观海别墅和观海园码头。别墅坐落在田尾西的海角尖上,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挪威籍经理的公寓,1918年建成。1920年黄奕住买下了这幢房子,花了45070银元,在楼前4600余平方米的旷地上增建了一个小花园、迷宫和观海台,并给别墅取名叫“观海别墅”,专门用来观海、听潮、休息;尤其是夏天,到此沐海弄潮更为理想。这是黄奕住160多幢别墅楼房中他自己比较心爱的一幢。
“千波亭”亭下,粼粼千层碧波,亭右前方的后山坡石上,刻有“印心”,水清可洗印心灵。


十九世纪英国科勒德钢琴,上门雕花采用细木手工镶嵌。

德国格尔斯卡尔曼,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家李嘉禄曾使用过此钢琴。

1864年美国施坦威钢琴。

1827年英国克鲁兹钢琴。

胡友义和19世纪德国舒维登钢琴,此琴的琴键采用乌木和象牙制作,吸汗又防滑。

钢琴制造大师舒楠1906年制作的双键盘的古钢琴有4套琴弦,8个踏板,两层琴键,且黑白琴键颠倒。

德国罗西尼钢琴。

漂亮的台阶。

英国布罗德伍德钢琴。


2001年12月22日,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二期新馆开幕。

19世纪英国立式钢琴弦列架。

最早的立式钢琴——英国科勒德钢琴,19世纪法国立式钢琴弦列架。

爱尔兰伦德塑料钢琴。

许多钢琴经历两次大战岁月,作为装饰物的烛台灯饰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参观一次钢琴博物馆,等于浏览了一遍世界钢琴发展史。

波兰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演奏用的施坦威钢琴。

澳大利亚克莱格钢琴。这架艺术钢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克莱格,1977年,产于澳大利亚,胡友义先生特地为博物馆定做的,世界上仅此一架。琴身上面的花草虫鸟图案都是澳洲所特有的动植物,用澳洲细木纯手工镶嵌上去的。它是模仿十六、十七世纪的羽管键琴制作而成,声音比较细腻,同样这架琴也有两层琴键,黑白键的颜色跟钢琴相反。

菽庄花园内设置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听浪阁、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观潮楼、小兰亭等十景。
"眉寿堂"位于入园庭院右侧,表示祝愿长寿的意思。又名"谈瀛轩",因台湾古时称瀛州,此乃表示怀念台湾的意思。眉寿堂临海两边有曲堤,每逢大潮,坐在堤上俯身可以掬水,倘在月夜,又可领略"掬水月在手"、"满目飞明镜"的意境。

四十四桥,凌波卧海,设计者根据石坡、礁岩的大小高低,利用海湾、山谷,为台为亭、为阶为池,联以曲桥,宛若游龙,使小巧玲珑的花园,一下子拓展数倍。

建设菽庄花园总投资25万银园,民国十八年(1919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及民国二十年(1933年),进行修算和扩建。菽是豆类的总称,算是农作物的一种,当年林尔嘉的祖先是以垦殖发家而富甲台湾的,“菽庄”在这儿寄托了花园主人的归隐田园之意。

景色不错。在四十四桥旁礁石上有三方石刻,园主林尔嘉的两方分立两侧,中间一方为尔嘉夫人龚云环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刻。石刻最早一方刻于己未年(即民国八年,1919年),乃林尔嘉刻于菽庄花园建成七年之际,其旁为其夫人赋诗。

枕流石横卧于菽庄花园内的四十四桥上,上刻“枕流”二字,背面刻着“海阔天空”四个大字(仿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笔书)

远看厦门港务海通码头。

四十四桥中的渡月亭,呈半月形,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

好漂亮的夕阳,远处就是漳州港。

招凉亭,面对大海,凉风习习,且亭子造型如折扇,更有招凉之意。远处就是观海别墅和观海园码头。别墅坐落在田尾西的海角尖上,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挪威籍经理的公寓,1918年建成。1920年黄奕住买下了这幢房子,花了45070银元,在楼前4600余平方米的旷地上增建了一个小花园、迷宫和观海台,并给别墅取名叫“观海别墅”,专门用来观海、听潮、休息;尤其是夏天,到此沐海弄潮更为理想。这是黄奕住160多幢别墅楼房中他自己比较心爱的一幢。
观海别墅原来曾设想与菽庄花园的四十四桥相接,因大北公司的阻挠而未能实现。别墅东侧原有一栋两层楼房,曾经是法国领事馆,1947年,观海别墅曾作为“海疆学术资料馆”。1950年,“海疆馆”搬至西林别墅后,这里由驻军入住,并在观海台上建了观察哨塔。1964年,观海别墅划归福建省鼓浪屿干部休养所,不对外开放。

“千波亭”亭下,粼粼千层碧波,亭右前方的后山坡石上,刻有“印心”,水清可洗印心灵。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于2000年1月落成,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占地450平方米。博物馆,分上下两层,两座馆楼,博物馆里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

十九世纪英国科勒德钢琴,上门雕花采用细木手工镶嵌。

德国格尔斯卡尔曼,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家李嘉禄曾使用过此钢琴。

1864年美国施坦威钢琴。

1827年英国克鲁兹钢琴。

胡友义和19世纪德国舒维登钢琴,此琴的琴键采用乌木和象牙制作,吸汗又防滑。

钢琴制造大师舒楠1906年制作的双键盘的古钢琴有4套琴弦,8个踏板,两层琴键,且黑白琴键颠倒。

德国罗西尼钢琴。

漂亮的台阶。

英国布罗德伍德钢琴。

齐克宁 (Chickering)
四角钢琴及琴键系统,产于1866年,它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四角钢琴,这是美国第一家钢琴厂。

2001年12月22日,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二期新馆开幕。

19世纪英国立式钢琴弦列架。

最早的立式钢琴——英国科勒德钢琴,19世纪法国立式钢琴弦列架。

爱尔兰伦德塑料钢琴。

许多钢琴经历两次大战岁月,作为装饰物的烛台灯饰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参观一次钢琴博物馆,等于浏览了一遍世界钢琴发展史。

波兰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演奏用的施坦威钢琴。

澳大利亚克莱格钢琴。这架艺术钢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克莱格,1977年,产于澳大利亚,胡友义先生特地为博物馆定做的,世界上仅此一架。琴身上面的花草虫鸟图案都是澳洲所特有的动植物,用澳洲细木纯手工镶嵌上去的。它是模仿十六、十七世纪的羽管键琴制作而成,声音比较细腻,同样这架琴也有两层琴键,黑白键的颜色跟钢琴相反。
右边是十九世纪上半叶产于英国的“科勒德”钢琴,琴上的图案是收藏家胡友义先生请澳洲著名工艺师设计镶嵌的,琴身上的红鸟现已绝迹,它的形象出自于我国五代西蜀时著名花鸟画家黄筌仅存于世的《写生珍禽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胡先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自豪之情。胡先生出生于鼓浪屿,几十年的异乡生活使胡先生的思乡情结更加强烈,因此,在琴的侧身还精心镶嵌了两只厦门的市鸟——白鹭,并深情地把这架琴称为“思乡琴”。

德国布鲁斯纳钢琴。

罗杰斯钢琴。1853年产于英国,也称“长颈鹿”钢琴,表面以“中国风”装饰,琴身形如“四扇屏”,上面绘有中国的工笔画:八宝瓶、山水、杨柳、花鸟等,具有康熙年代的典型特征。19世纪欧洲贵族兴起“中国风”热潮,贵族均以拥有中国家具,瓷器等为荣,所以此琴处处带有中国元素,为我们留下了当时欧洲人心中想象的中国风情。这架琴是2010年胡友义先生在澳洲苏富比拍卖行竞价拍得的,展示的这一张是2010年苏富比拍卖行藏品图册中的照片以及购买时的发票,总额为172020澳币。

台湾富绅林尔嘉。林尔嘉1895年随父回鼓浪屿定居,1905年任厦门总商会总理,1914年任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1915年任厦门政会会长,对厦门建设多有贡献。曾连任鼓浪屿工部局华董14年。他是清末举人,1937年凇泸抗战时去了香港,抗战胜利后回台湾1951年去世,终年77岁。

蛇岭花苑与听涛轩下面的琴廊。

德国布鲁斯纳钢琴。

罗杰斯钢琴。1853年产于英国,也称“长颈鹿”钢琴,表面以“中国风”装饰,琴身形如“四扇屏”,上面绘有中国的工笔画:八宝瓶、山水、杨柳、花鸟等,具有康熙年代的典型特征。19世纪欧洲贵族兴起“中国风”热潮,贵族均以拥有中国家具,瓷器等为荣,所以此琴处处带有中国元素,为我们留下了当时欧洲人心中想象的中国风情。这架琴是2010年胡友义先生在澳洲苏富比拍卖行竞价拍得的,展示的这一张是2010年苏富比拍卖行藏品图册中的照片以及购买时的发票,总额为172020澳币。

台湾富绅林尔嘉。林尔嘉1895年随父回鼓浪屿定居,1905年任厦门总商会总理,1914年任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1915年任厦门政会会长,对厦门建设多有贡献。曾连任鼓浪屿工部局华董14年。他是清末举人,1937年凇泸抗战时去了香港,抗战胜利后回台湾1951年去世,终年77岁。

蛇岭花苑与听涛轩下面的琴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