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酌慢品得真味,
左顾右看信天游。
抖落浮沉三生累,
远山听雨鼋山修。
在友人的茶杯上看见这首诗,感觉还好,就随手写了下来。
品读着诗文,我已被它深深的染动了。在这喧嚣的都市里,已寻久不见的徐徐清风、古风妙雅,像农家少年清纯别致的双眸;又似山林间一泓清碧蜿蜒的泉流,开始慢慢地浸润着我的心田;渐渐地占据着;洋溢着......
循着它的意境,那里的一片天地;在许久以前就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觉得现在是个自由的人,日常中所要想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静静的独处的妙处。
不知是相通还是耦合,万籁俱静与曲径通幽的境地;总有着某些时空的相似;个中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近半个世纪以来,自清先生的独处;终究没有走出清冷的月色,显得有些莫名的抑郁而孤寂.......
终于,我已坚持不住;无端的无法抗拒了,决意抖落半生的劳累;去掀起她的头纱,探寻她长久以来隐居休憩的踪迹,去品酌受用这神慕已久的山色。
“山似祥龟、神泉长流”。到了枣庄新城,顺着导游的指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酷似万年祥龟的大山,远远地望着祥龟的头颈手脚和龟背上清晰可现的八卦纹,车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怔怔地看着远处,久久的默无声息,又都回过头来默默的对视着,好像彼此的眼睛里才能找到这神奇的答案。车外的喧泄声这一刻也变得异常的宁静,好像通晓我的心意。。。
这是一条幽静的柏油山路,像是走在龟壳的边沿,很少见到有人过来。我们走的应该是景区的入口通道。山路蜿蜒起伏但很顺畅。很久没有感到这么舒适恬静的驾感了,竟然不由的兴匆匆了起来。
转过了山脚,隐隐约约的可见峭壁上“远山听雨”四个腥红的隶书,印在翠色山体的怀中,像是跳动的她的心脏。我决意下车步行,去慢慢的走近她、靠近她。
渐渐的感到迎面扑来的阵阵清凉,像夏日里不经意闯进了水果冰窖的库房,已分不出是哪一种的清心果香,生怕又错过了机会,贪婪的吸吮着,使劲的做着深呼吸。
曲折的步道旁边;散落着许多叫不出名的花草和妙手园艺,一个个像形态轻盈的迎宾女子;像宽厚热情的睿智老人。遥望的是雾气中隐现的楼阁,楼房有多种样式,有民国时期的精致建筑,也有时尚风格的现代楼阁,隐现于花草树丛之间。
这时发觉,一起来的同伴,早已走散了,想是大家的心意也是不谋而同,都愿独自享受这独处的妙处;各得其所来领略这处山水的独到之处。想到这里,也不再去找他们。独自思量,不知能否在午餐前,先于他们找到这处山水的妙处,也好汇聚时;对酌品茶论道神采飞扬了。
古色的长廊悬绕着镶嵌在山腰中间,在烟雾中好像官袍上的玉带,长廊的两面高高低低都是形态各异的美树,银杏与杨柳较多,古朴的青檀格外的飘逸;雾气中的柳身,摇曳着;愈发显得婀娜多姿。这些树将长廊重重围住,在层层的树中间,错落地点缀着些各色的花族,有高兴地昂首竖立的,有安静的打着盹儿的;有羞涩的躲在老树后的,花头上顶着粉色的水滴,又恰如出浴而来的美人。微风拂过,送来缕缕的清香,已分辨不出是哪位仙子的眷顾了。
眼前的雾气更浓了一些,像是从脚下的廊低飘出的,渺渺的青雾缭绕在长廊里,透过树梢,隐隐约约的是大写意、小写意的群山。拂着缭绕的雾气,觉得自己的双腿变的轻盈了起来,索性少年似的摇摆着双臂,似乎已在云台中漫步逍遥了。
长廊的两旁各伸出了几处宽敞的方亭;一侧依山傍林可临山慕色;一侧悬于山外可凌空逍遥。亭内备设了茶台书案,也可以叫餐,用具精雅考究;风趣迥然。
一张青藤的罗汉床让人觉得格外舒适,仰坐在亭内,随意的翘着双腿;放松全身;微闭着双目,平日里不厌其烦的啧啧的嘘茶酢口的声音;这时好像很有了节奏感。林中鸟儿的叫声愈发的清脆;一唱一和的在议论着什么。好奇和笑声总是属于年青的女子,一阵微风拂过;一枝伸进亭内的花枝;一块远处奇异的山石,总会传来她们惊叫逗趣的笑声。
太阳温和了许多,绕过树叶轻轻地洒在了脸上,暖洋洋的;微辣的,象父亲粗糙变形手指的抚痕。
不由地想起了云台山的事情来了。云台山也叫覆釜山,唐朝又称覆釜山为茱萸峰。不知是因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王维诗句而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于云台山,那是一个山水好景色;闲云野鹤般的风流季节。他的《饭覆釜山僧》说的好:
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敞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篙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磐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王维精通佛学禅宗,雅号“诗佛”,所以有高僧名儒不辞劳累;欣然乐往去云台山来访问他,即可同领如画的山水风情,也可一起焚香看道书......
远古高仕的云游交往,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神之以往的事情,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是无福消受了,可是,好在我这里还有“远山听雨的鼋山修”,还有今晚的鼋山夜色;和明天可以消受的“神泉长流”....
注:鼋(yuan)即万年龟,老鳖。神异志中说为九龙之一。
在当地有个神美的传说,已很少有人知道,在特别的天气和地方可以看得见它的身形。
此山
古称:鼋山,
现改名:袁寨山,
海量以为还是称为:鼋山
好些。
二零零九年九月枣庄远山听雨生态园修建中心
http://s4/bmiddle/69452d6cg8af5165a8a93&690
青纱掩黛弥踪迹 半月娥眉神息凝
http://s14/bmiddle/69452d6cg8b5e91aedc6d&690
翠林幽幽几重天
醉侣携程何思还
http://s4/bmiddle/69452d6cg89d7273082f3&690
这里的山村静悄悄,太妙了 !
真可惜!照片有一点小小的瑕疵
http://s6/bmiddle/69452d6cg89d7295e0ef5&690
曲径通幽兰草馨
闲亭信步心旷怡
http://s15/bmiddle/69452d6cg742f202e444e&690
亭台倩影碧波漾
芳草兮兮仙侣游
http://s10/middle/69452d6cg89d72bdcc1d9&690
不识鼋山真面目
只因身在雾中休!
http://s13/middle/69452d6ch9ed90df2cfec&690
http://s15/middle/69452d6cha203a50a6d2e&690
http://s12/middle/69452d6cha203b3196d8b&690
《抖落三生累》报载文评赏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