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沙与海》:艰苦的生活
(2011-07-29 21:43:26)
标签:
肖非凡的博客影评沙与海沙枣树平行蒙太奇小女孩电视纪录片 |
《沙与海》这部纪录片看过之后,感觉它的内容很简单,主要展示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但是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人,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它注重对于人性的把握,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既有对自然的忍让和谦和,又有顽强的生存意志,展现了人类的坚韧不拔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片也就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增添了一份色彩,同时编导更是体现出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老百姓生活的一种艰苦状态。
从造型语言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象征性的造型语言,本片的题目就已经将其体现出来,沙漠就象征着牧民顽强的生存意志,海洋象征渔民宽广的胸怀,这也是该片的艺术基调所在;另一种是隐喻性的造型语言,主要体现在对沙漠那棵沙枣树的描写,这棵树无论生存条件多么恶劣,每年都会开花结果,以其来隐喻沙漠上的牧民如同这沙枣树一样,不管生活空间怎样严酷,依然顽强的拼搏并绵延着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是对于人性赞美的具体体现。
良好的结构是一部纪录片必不可少的框架,它为之创造了一种形式美,但要使纪录片鲜活生动起来,还必需要有丰富的细节与之附丽,就这部片子看,主要有三点,首先应该是对牧民大女儿的描写,一开始,她站在黄色的泥墙边纳鞋底,记者随意的与她聊天,此时她显得非常的开朗,但当记者问到你愿不愿意离开这里时,她纳鞋底的手忽然停了,镜头给了两个特写,一是她的手不停的捏拿着那支针,然后是她的脸,此时画面采用的是同期声,没有任何语言,似乎很长一段时间后,音乐语言才参与近来,从她的脸上我们就可以读出:她是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的,虽然这里很贫穷,但毕竟是生她养她的土地,还有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她舍不得,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女孩子长大了,对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她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她又希望能够离开,如此复杂的内心,编导就用简单的画面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第二点是刘则远夫妇打枣的片段,那株沙枣树不知是人为种植还是自然生长的,没年都会结果,刘泽远担心风沙过后一切就都没有了,于是每年都会和妻子去打枣,他们将一块花毛毯铺在地上,然后趴到树上将枣打下,镜头由特写拉开到全景,开始时是一颗一颗的小枣落到毛毯上,慢慢的越来越多,形成一片,最后镜头拉到大全,两个佝偻的背影在那里拣枣,身后是一株挺拔的沙枣树,优美的音乐也跃然响起,使我们很自然的就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并能感受到那种坚强的生存意志。第三点是小女孩划沙的那个片段,导演采用了仰拍的手法,将小女孩孤单的形象映衬在蓝天之下,摄相机伴随小女孩的跑动而移动,跑了一段距离之后,停下来,将自己的两只鞋子划下沙丘,而后自己也划下来,这一连串的动作充满了童贞童趣,导演没有用任何的解说词,也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她孤独的写照,寂寞的象征?是生活的情趣,可爱的童心?抑或生命的颂歌,意志的礼赞?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模糊的意象,却将其思想融于其中,应该说这是一段视觉的诗,也是本片的抒情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