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凤酒 老陕的勾魂汤

(2014-09-04 17:22:12)
标签:

西凤酒

柳林铺

陕西

李白

上海

分类: 文化

巨侃

句老话说:胃最思乡。意思是一个人想家,无论是想家乡的人也罢,事也罢,风情也罢,种种想念归根结蒂都要寄托一物,即家乡的美食。美食乃思绪的“根”,没有这个根基,胃里面空空落落,无种无芽,万种情感无从生发,这好比宏伟壮观的楼宇无法建在海面上一样。西府人对臊子面、擀面皮、醋糟粉的感情自不必说,就连那些曾经在宝鸡待过几年的人,提起这些西府美食来也是舍内生津,嗷嗷待哺,恨不得立马穿越空间,赶过来“饕餮”一番!记者的一名儿时伙伴,寓居京城多年,前日忽然打来电话,兴奋地宣布:“我在石景山超市里发现了新上架的‘西凤年份原浆’,二两半包装,靠!味道太好了!你赶紧买来尝尝!”记者身为老陕,身处酒乡,喝酒还要靠北京人提供线索,惭愧之余,满街找这个“西凤年份原浆”,终于在大庆路某小超市寻到了!二两半下肚,总算是把西凤“喝齐”了。还有“阿拉”上海的同学,每每组团回宝,西凤酒那是点名必备的。最早从高瓶西凤喝到“七两半”、“螺纹钢”,现在是“柔西凤”“七彩虹”和“金友缘”,男同学喝得人事不省,女同学喝得打吊瓶,下次相约再来再喝。所以记者以为:胃最思乡,酒最勾胃。西凤酒—— 咱老陕第一酒,外地游子的第一勾魂汤,总让人想之念之,寤寐求之。

 

西凤最早名叫“醪”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酒。西府雍州的沃土,孕育出西凤美酒,自周秦肇始,源远流长,一直流淌至今。
据《凤翔县酒业志》记载:公元前20世纪,雍州甘氏开始酿造黄酒和白酒。医学名著《素问·汤醪醴液论》中记有皇帝与岐伯关于酿酒用于医疗的对话。周代移民自迁移到岐雍之后,当时雍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超过了东方以农业为主的诸侯国,生产的粮食自给有余,为酿酒业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以酒业为主的其他手工业作坊迅速兴起,开始制照原始古老的酿造酒器。凤翔县境内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有大量的酒器酒具,如盛酒的尊、罍、盉,还有加热酒的爵以及饮酒用的觚、觯等,并有较精致的陶玉等酒具。大孟鼎铭文就有“为酒为醴”的周代诗文。1986年挖掘的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中,也发现了春秋时代的不少酒器酒具。由以上史实可见,春秋时代,秦人造酒、饮酒比较普遍,饮酒风俗也十分讲究。
历史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秦人饮酒的故事。《酒谱》里说,一次秦穆公讨伐晋国,晋人打了败仗逃过了黄河,秦军追到河边停下了,穆公命人抬来一只大酒钟准备劳师班军,大臣骞叔劝他说:“兵太多,美酒太少,你怎么分呀?”穆公想是呀!就问骞叔咋办?骞叔说,“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意思说,这样的美酒,就是投到黄河里也是佳酿!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记者以为,此处“投之于河”,并非真的把酒倒到黄河里,如此岂非太浪费粮食?可能是拿河水掺入酒中之意。这就是历史上秦晋韩原大战获胜后秦穆公“投酒于河以劳师”故事的真实记载。
《史记》里另一个故事说,一次秦穆公的马丢了,打听到马被盗马人吃了,参与吃马的人有三百多个。手下抓住这些人准备重罚。穆公阻止,说:“我听说吃马肉不饮酒,伤身体,给他们再赏赐些美酒吧!”后来秦国攻打晋国,这批特赦者闻之纷纷报名参军,冲锋陷阵,彪立军功,以报效穆公宽大仁慈的恩德。此即春秋时代秦穆公赐酒为盗马“野人”解毒的历史典故。
这两个典故说明:一,当时所用之酒,米为原料,此酒即为雍地出产的古老佳酿——醪,据考证,醪与西凤酒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二,善饮美酒的秦人,自古就大气、敦厚、有远略,用现在话说:思想境界比较高!

 

西府佳酿有绝活


远在西周初期,雍水河中游一带,柳树成荫,田间平整,水波浮影,风景秀丽,柳林因此得名。据《史记·秦本纪》载,位于秦都雍城以西18里处的柳林,有一神泉,水味甘美,泉水喷涌如注,故名“玉泉”。百姓每遇疾病,即求饮玉泉之水,病患便随之而解,用此泉水所酿造的柳林酒,醇香典雅,甘润挺爽,在当时已被称为绝高佳酿,与秦国骏马一同被称为“秦之国宝”。在柳林镇西侧的雍山,山有五泉,为雍水河之源头,其源流从雍山北麓转南经柳林镇向东南汇合于渭水,其流域呈扇形扩展开来,地下水源丰富,水质甘润醇美,清洌馥香,酿造、煮茗皆宜,有存放洗濯蔬菜连放七日不腐之奇效。现代经化验测定水质属重碳酸盐类,富含钙镁铁锌等营养元素。用它作酿造之水,非常有利于曲酶糖化;加之本地土壤属黄棉土类中的土娄土,适宜于做发酵池,用来作敷涂窑池四壁的窖泥,能加速酿造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促使脂酸的形成。这些,都是酿造西凤酒必不可缺的天赋地理条件。
 西府佳酿如何酿?记者采访了一位李姓西凤酒老工艺酿造师,他介绍说,西凤酒经过三千年无断代传承的沉淀和现代工艺技术的不断升级,现代已逐步形成大曲发酵、酿造独到、储存创新的工艺特点,产品清亮透明、醇厚丰满、绵柔爽净,诸味谐调,饮后“不上头,不干燥,回味愉快”。至于具体工艺流程,涉及保密问题,只能说个大概。
西凤酒采用续渣配料老五甑法发酵(连续发酵法),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第一年九月立窖,第二年七月挑窖。全生产过程分为立(立渣)、破(破渣)、顶、圆、插(停止投粮)、挑(糟醅)六个过程。发酵制曲是酒之骨,西凤大曲采用大麦、小麦和豌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粉碎加水、搅拌、机械成型后经高温发酵制成。西凤酒使用泥窖发酵,且每年更新一次。发酵期最少为18天到21天,如今延长到30天。延长发酵期可以增加发酵物在窖池里的酯化时间。反应时间长,香味成分越多,喝起来越醇厚,味道更丰满。这一工艺保持了凤香型白酒的独有风格。
听闻酒界有“十年出个太医,二十年出个酒师”的谚语,对此老酿造师评论道:“制西凤酒,凭的是眼力、手感、味觉、嗅觉和心断,这种经验,积累了几千年,在西府代代相传。”

 

诗仙喝的是西凤?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这首诗仙李白的千古名作《月下独酌》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当时李白正在长安宫中待侍。所谓“待侍”,说白了就是皇帝需要时招来,陪皇帝作诗解解闷的活。在这首诗中,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达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记者感兴趣的是,李白既在长安,那他喝的这一壶酒,是什么酒呢?
“李白作《月下独酌》这首诗时,极大可能喝的是西凤酒!”宝鸡文史研究者吴正茂说。
他讲了一个典故。据《唐会要》记载:唐仪凤三年(678),吏部侍郎裴行俭沿丝绸之路护送波斯之子俾路斯回国途中,行至今凤翔县城以西的亭子头附近,突然发现路旁蜂蝶坠地而卧,顿感奇怪,就命驻地郡守查明缘由。当郡守沿途查询至柳林铺时,方知一家酿酒作坊刚从地下挖出一坛窖藏陈酿,醇香无比,原来是此酒味随风飘荡至五里之外的亭子头,使这一带蜂蝶闻之皆醉,纷纷卧地不起。郡守即向裴公禀报了实情,并将陈酒送与裴公。侍郎官闻到醇香的酒味,顿觉倦意全无,精神焕发,即兴吟诗一首:“送官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裴公回朝时,命郡守将此酒运回长安,献给皇帝,受到皇帝的赞赏。自此以后,柳林酒以“甘泉佳酿,青洌醇馥”的盛名被列为贡品。酒品远销中原,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诸郡。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在凤翔领略过此酒的的甘美风味,留下了“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的诗句。
“早在唐贞观年间,柳林酒就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赞誉。《唐会要》这个典故说明,唐代自高宗后西凤酒就作为朝廷贡品,不仅走向长安,走向全国,更走向世界。西府距长安不过百八十公里,当时的水路比现在要发达,长安宫廷用酒,西凤必然是首推。而李白好酒,唐玄宗召见他时赐金赐酒,他能喝不到西凤?退一步说,李白在长安一待数年,酒仙出身的他能不闻凤翔柳林酒的名气?恐怕他闻着味道就过去了!或者托友人捎几坛子也未可知。”“县志王”吴正茂分析得有情有理。
看来,有理由相信,诗仙、诗圣们在陕西时,喝的都是咱老陕的西凤酒!他们的许多旷世名作,都乃“酸而不涩、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呛喉”的西凤酒结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