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人祈福的瓶子

标签:
朱书陶瓶解殃文厌胜宝鸡马俭 |
分类: 民间探宝 |
巨侃

藏友求鉴:我是宝鸡的一名杂项收藏爱好者,近期收到了一个圆口、折肩、折沿、腹部呈上宽下窄的朱书陶瓶,
通高17.5厘米。我发现在陶壁内还粘敷着未碳化尽的谷粒。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瓶子外壁用朱砂书写着56个形似隶书的文字,其中有“雄黄”“曾青”“丹砂”字样,似乎和中药有关。今天请专家解读一下瓶子上的文字,并给瓶子断个年代。持宝人:张继之
藏品名称:东汉朱书解殃陶瓶
品鉴人:宝鸡市收藏家协会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
专家点评:这是一件东汉时期的朱书陶瓶,瓶身上用朱砂书写的文字叫解殃文,解殃即除殃祈福之意,用朱砂书写可以经久不褪色,因此这种瓶子又名解殃瓶、魂瓶。东汉时期盛行道家的阴阳文化,认为灵魂不灭,人死后归阴变鬼是必然归宿,所以人去世后多用解殃瓶作随葬品,目的是为生人消灾,为死人安魂。
这件解殃瓶上的文字算是比较多的,内容如下:“厌以雄黄百祸散亡,厌以曾青百祸不成,厌以丹砂百祸不起,厌以襄草百祸尽除,厌以辟离百祸尽移……”其中每句开头的这个“厌”字此处念ya,通“压”,它是古代方士以诅咒制服人或物一种巫术,叫“厌胜之术”。“厌胜之术”不仅在民间,在宫廷斗争中也常出现,例如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唐高宗时的王皇后事件等等。这件陶器上出现了7个中草药名,意思是用中药来杀精驱鬼,从而实现为生人消灾、为死人安魂的目的。这说明,汉时已经流行利用中药名来安冢避祸,也说明,中药和道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东汉时已到了道巫不分的程度。
还有一个特点是书体上的变化。全文隶中有行,尤其是这个“厌”字,其笔画结构已具有行楷的味道。这让人想起1979年宝鸡铲车厂出土的两件朱书陶瓶,上面的书体,经考古专家马志俭判断系东汉后期出现的行楷体。此前,社会上有一股否定王羲之《兰亭序帖》的风潮,认为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期是隶书时代,不可能出现行楷书体,而早于东晋的汉代人更不会写行楷。两件朱书陶瓶的出土给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实物上的有力佐证。
陶文书法流畅、清晰,不仅是研究古人中药崇拜的物证,更是研究书体变化的重要参考实物,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古代艺术品。
前一篇:从福建带回来的脸盆架
后一篇:新手上路:专家教你盘手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