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林 巨侃
笔者前不久淘到一只同治款五彩龙纹压手杯 ,杯盏口径 8厘米,高
6.2厘米,圈足直径
3.5厘米,胎体薄白细腻,胎质坚硬,釉面均匀,釉光莹润。杯身饰两条四爪行龙,底足书红彩篆书“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款。该杯以手握之,分量轻重适度,稳帖合手,故民间把这种小杯俗称“压手杯”。
笔者注意到,杯上龙圆头,细腰,状如壁虎,似行走态,龙纹画得绵软无力,和我们印象中的龙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经过观察清朝各个时期瓷器上龙纹的画法,发现龙纹变化和清朝日益衰落的国运有关。清代顺治青花有一种典型的龙
纹绘法,就是画一个龙头、画一段龙身、画一条龙尾,中间的地方都是云彩,好像一条龙被云彩遮挡,露出三段,叫“一身三现”。只有这一朝这么画,因为当时清朝入关不久,国家还不稳定,政治上不是很明朗,龙纹就表现得若隐若现,此外还有“五现”“七现”甚至“九现”的。
康熙时,国家初定,整个国家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龙纹也是最有力、最为凶猛的。龙身呈“弓”字形,腹部有明显下坠感,带有弹性和很强的野性;龙嘴多为“地包天”,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以正面龙居多,宽额上多写有“王”字,样子威武。从康熙龙纹上我们就可以清晰
地看到那个时期国家的强盛。
雍正在位十二年零八个月,雍正时的龙纹特点,基本上继承了康熙时的风格——凶狠。尤其是龙的爪子,刚武有力,并在画法上有了创新;龙角特别突出,增添了威严之势。
乾隆时,天下太平日久,龙纹画得中规中矩,龙鳞一片一片清晰可见,龙头较长,龙尾秃而卷,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龙基本一致。
嘉庆以后至道光、咸丰,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开始发生了转变,龙大大失去了神圣和威严之气,大多有形无神,显得腰硬,胡须下垂,头耷拉着,老态龙钟,四肢无力,身体表面的鳞片也不像前朝那样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些粗糙的仅仅绘网纹。这代表着清朝日益衰微的国力,远没有康雍乾三朝的那种生动、富有神采之感。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外患不断,慈禧当政,却极力粉饰太平,御用文人却称这一时期为“同光中兴”。瓷器上的龙纹成了一种符号,头圆而大,龙身变瘦,爪如棍一样在地上支着,趾只画个形,已无早期的锋利,甚至看不出几趾。龙纹呈现绵软无力的特征。到这时,清朝已风雨飘摇,工匠再无心思画了。
这只龙纹压手杯上的行龙更像是一种符号,但它毕竟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和鲜明特征。清代压手杯常见,但绘有龙纹的、带纪年款的压手杯依然稀有,它不失为清同治年间的一件民窑精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