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县创立义学记
(2013-09-02 13:29:08)
标签:
凤县留凤关知县义学废邱关 |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系列报道之三十六
巨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道理不光今人懂得,古人更懂得。228年前,李如桐知县在凤县东南的废邱关建起了一所免费学校,专供当地的贫寒子弟上学就读。看到山里的孩子们有学念了,李知县欣慰之余,命人刻了一块创立义学纪念碑,现在学校不在了,这块碑还在,陪伴它的,还有一棵五百岁的古柏。
碑文精神是我们必学的内容
留凤关在李知县那会儿,还叫废邱关,1862年,一个叫毛震寿的布政使来这里考察,看到东北霸王山,西南汉王山,双峰嵯峨,二水争流,一片山川形胜,就寻思,好好的地方,咋叫“废邱”这么个名字?又观其界处于留(坝)、凤(县)之交,遂取“凤兮,凤兮,有凤来仪”诗意,更名为留凤关。
留凤关把凤凰留下没不晓得,倒留下来一块碑。在留凤关镇政府院内一棵古柏之下,荫庇一块老碑,碑高1.2米,宽0.5米,碑上文字好像现在的作文本一样打上了许多格格,“作文”名字叫“废邱关创立义学记”。
可以看出,该“作文”用标准楷书写就,甚是工整清晰,不得不承认,古人的书法,看着就是舒服。
“不光看着舒服,念起来也朗朗上口——‘古者建国,君民首先立学,唐虞三代以来,乡学与国学并重,良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逸居无教,难望其相与有成也……’这碑文是当时我们学生上课时必学必背内容。”留凤关镇58岁的党策说,他小时候就在这里上学,当时学校共有5间平房教室,教室地面铺有方砖,学校四周古柏环绕,相当得气派。
往下看,碑文落款刻着“凤县知县李如桐主建三岔驿丞程宣创立”等字样,还有立石时间“大清乾隆五十年四月”。党策说,此碑为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为纪念当地官员及百姓共同集资创办学堂而建,他们当地人称办学功德碑。
“逸居无教,难望其相与有成也!”记者揣摩意思,是说一个家族有了富足安逸的生活而缺少教育,家族后继无人,也难以兴旺发达。可见,立碑人非常重视教育。
探究清代民办免费学校义学
在介绍李知县创办义学之前,先要明白“义学”这个概念。
宝鸡古代私学(即民间办学)的办学形式种类繁多,称谓不一。从总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私塾、经馆和义学。
私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至小学教育阶段的私学,教育程度较低,是古代私学的主要形式。按办学人或投资人的经济实力分,可分为门馆、东馆、联馆等几类。区别是前两类在自家里办学,后一类是在庙宇祠堂办学。套用现在的投资行话说,前两类叫“自投”(自有资金),后一类叫“风投”(他人资金)。
古代私塾先生来去自由,学由师设,有师则存,无师则消,流动性很大。塾师地位在民间颇受尊崇,有“一日为师,终身如父”之说,与“天”、“地”、“君”、“亲”并提。四时八节,学生必向先生敬奉节礼,以谢师恩。民间有“清明一斤油,端阳一份礼,冬至三斤肉,腊八一升米”的说法,就是挨了戒尺,礼当也要照送,可见当时私塾教师地位有多高!
经馆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或高于中学程度的教育阶段,这类私学以传授高深学问为主,老师叫经师——当然你不要以为是念佛经的老师,而是讲解经史子集的名士硕儒。
如曾在绛帐设学的东汉著名经学大师马融,他由于生徒众多,就挂了个帘子,将学生分为“帘内重点培养”和“帘外挂名”两类,出现了“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之别。
义学即私人集资或用宗祠、地方公益金为贫寒儿童所设立之免费民办学校。
宝鸡地区的义学不多,据考,凤翔府在清时,府、县义学只有七处。各州县义学,多在县城及大村镇,利用庙宇、祠堂或官署故址设立。其费用,或地方官府拨付,或学田收租,或社民统筹,或社会募捐。
一所供贫寒子弟念书的学校
李知县山西人,1783年来凤县上任,他痛心地看到:因处穷乡僻壤,看似聪明机灵的孩子却不知读书为何物;风光秀丽本应出俊杰的地方,家家户户却无诵无弦。于是他决心成立一个专供贫寒子弟念书的免费学校——义学。
办学校不容易,需要资金需要地皮,县政府是个穷衙门,中央不拨款,地方配套资金又少得可怜,咋办?
正当李知县为这两项犯难时,凤县三岔驿丞程宣给他献策,说咱这有个崇隆道院占地挺大的,为何不用它闲置的地皮建个学校?至于建校资金嘛,可以发动居民集资,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李知县听后大喜,因为办学不是一时,学校既然是给大家办的,维持学校经营必须要有一个长远之计。
方略定了,接下来召集大家开会。碑文记:“居民闻之,大悦,踊跃捐助。有家道殷实而输以财者,亦有无余资而充以工者。”
学校很快建起来了,共计七间房,划定了校院的四至走向,约定每年每户向学校缴纳膏火费八钱五分六厘四毛,以维持基本开支。
乾隆五十年四月某日,李知县在学校立起个碑以记其事,在碑文结尾他发出感叹:“师道立而善人多,不信然乎!”在他看来,不仅建了个学校,还教化了民众。
附图:义学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