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狄家坡上的守望者

(2013-04-02 11:09:19)
标签:

狄家坡

金台村

大轰炸

雷神洞

八角寺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系列报道之二十
巨侃

狄家坡上的守望者
五圣宫民国碑。
狄家坡上的守望者
八角寺乾隆碑。
狄家坡上的守望者
狄家坡上的守望者
台阶上不知名的两块石碑,碑上有篆字。
狄家坡上的守望者
狄家坡的这棵皂角树活了300年。

们是历史长河的守望者。它们伤痕累累、却无法磨灭的身躯,让人想起了安徒生笔下坚定的锡兵。

如今,它们正在见证宝鸡狄家坡历史上的一次大变迁。它们或拼凑起残躯,像一名拄着拐棍、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一样默默伫立,凝望坡下;或昂然挺立于庙堂古刹门侧,像庄重威武的列兵,以一种超然的、甚至不屑的眼光审视脚底下的变化;还有的担负起工兵的角色,以残背断身,作为铺路石把自己填进坡间小道之中,千踩万踏无人识;当然更多的被大自然、被人类以各种方式掩埋于地下,它们在地下吟唱,就像一名沉睡而无法死去的士兵。它们就以这种奇特的形象,守望着狄家坡的昨天和今天。

 

一次滑坡,巩氏祖先碑埋于土中

 

2011年秋季,一场暴雨突袭位于市区北塬的狄家坡。暴雨产生的后果让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巩正荣非常揪心。
暴雨导致了滑坡。一块存放在狄家坡二排顶西头那块空地上的清代巩氏祖先碑,被突然坍塌的泥土掩埋。
这块先祖碑是旅居大庆的巩正荣在十几年前回乡探亲时发现的。那是1992年5月24日下午,利用出差机会回到宝鸡的巩正荣听族人说,二塬麦场有一块巩家先祖的传世碑。过去一看,发现这块碑被当做垫脚石,铺在麦场保管室的大门前。用水刷洗后,碑体字迹清晰,保存完整。后来又去看了几次,巩正荣和巩姓族人决定把它挖出来。
据巩正荣后来编写的巩氏家谱记载,这是一块墓表碑,刻石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讲叙狄家坡巩家第五代传人巩固及元配贾氏一生及上下谱系。同时,在保管室屋檐下还找到了另外两块巩氏墓碑,一块宣统碑,一块民国碑。以三块碑上的记载为依据,从未有编写家谱经验的巩正荣凭借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历时四年周转和心血写出了巩氏家谱。
碑挖出时,正值宝鸡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改狄家坡为金台村并在二排顶西头那块空地上竖了一块“金台村”字样的石碑之时,于是,这块无坟碑就被拉来放置在这里,准备找个机会立起来,没想到……
狄家坡所在的金台村处于市区北坡地质灾害治理的中心位置。据地方史料记,狄家坡最早可追溯到1368年狄姓人在“三丰真人”修葺金台观时,与之同时入住该村。这里自古有观有庙,有佛有道,宗教文化积淀深厚,同时,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相伴村民数百年。从2007年6月开始,金台村实施整体搬迁工程,截至今天,村里的大部分人家已迁往别处居住,现在村里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
关于石碑的下落,巩姓村民们在滑坡清理时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但他们知道,石碑一定躺在脚下的某个地方。在行将告别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家园时,他们真的不愿意带着遗憾离去。

 

飞机轰炸,五圣宫成了战时避难所

 

一块立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的老石碑,此刻静静地伫立在五圣宫内。
五圣宫位于狄家坡西面的一处山腰上,它西依八角寺,南瞰市区,东邻金台观,北接雷神洞。宫内以敬仰供奉张三丰塑像为主,间杂道、佛、儒及历代圣贤。五圣宫里有神洞,当然所谓神洞实际上是抗战时修的防空洞。这块石碑的竖立就和神洞有关。
据碑文记载,五圣宫最早修建于明朝,每逢古历十月初十日举行庙会。在1938年的时候,日本人的飞机多次轰炸宝鸡,第一次飞来36架,在市区滥扔炸弹,居民死伤者众。当时的陵塬顶上,虽有三处国军高射炮,但装备陈旧,命中率几乎为零。为了躲避炸弹伤害,市区人们纷纷上到此坡,躲进五圣宫神洞中。此后每当防空警报响起,人们都进入洞中避险。轰炸过后的人们一致祈祷五圣神灵呵护,于是许愿、还愿,四处募捐集资,扩掘神洞,上规模,升档次,在洞中重塑五圣全身,供奉香火,自此年复一年,风俗日隆。到了1944年,终于重修了五圣宫建筑,并创建藏龙观。
现在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雨剥蚀,神洞已坍塌将半。唯有记载它历史辉煌的石碑,像一名老兵一样,还是那么神采奕奕。

 

屹立不倒,雷神碑凝望坡下

 

在五圣宫北面的更高处有个修于山洞之中的雷神庙,洞外院子里的一块石碑,伤痕累累,仍屹立不倒。你看,它被护架支起来,拼凑残躯,活像一名拄着拐棍、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默默伫立,凝望坡下。碑上的文字非常模糊,据宝鸡文史研究者郭应文考证,该碑立于嘉庆十四年,石碑内容记载雷神庙重新修葺的过程。
郭应文在《佛教在宝鸡掇拾》一文中说,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即在此处开始供奉洞中雷公神位了。当地人们注意到,每到风起云涌的阴雨天气,就有电光、吼声自洞而出,人们感到十分奇异,既而敬畏、尊崇,后来建了庙,多有感应。每于大旱时节,自此兴云,雷声随闪电声震四方,天降大雨,滋润稼禾,乃获丰收,当地人多得福于此,于是雷公传得愈加灵验,供奉者愈来愈多,雷神洞在宝鸡声名远扬了。到了嘉庆十四年,又重新修葺,并勒石刻字记录重新建庙的经过。此后又过了五十多年,雷神洞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壮观,于是在咸丰六年的时候,当地的乡亲父老自发组织起来,四处募捐,又对雷神洞进行修葺,重换屋檐,新饰画栋,更新神像,又铸了一口大钟,挂在楼头高高的木架上……
郭应文评论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们信奉雷神一概斥之为迷信,此中寄托着人们对于大自然——当然包括雷神的敬畏,对一切假丑恶的有罪之人,“付五雷斩勘,先斩其神,后勘其形,勘形震尸,使之崩裂”的庄严惩罚的愿望,代天执法,主持正义,个中分明响彻着人们对于世道公平、公正、正义的呐喊与呼唤。
每次凝望着这块位于狄家坡最高处的石碑,都不由使人肃然起敬。

除了这些老碑,在狄家坡的坡上坡下,记者还找到了乾隆年间重修的八角寺碑,当然它身后的八角寺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听金台村空洞寺寺院住持讲,寺里原来还有一块年代久远的空洞寺碑,多年前被埋藏在金台村蓄水池旁边的小路下,现在庙搬迁至更高处了,他每天都要向那个地方眺望一下……
“那里——在红色门楼的后面,有条小石阶路,我还发现了两块当做铺路石的碑,上面有篆字……”寺院住持指着坡下的一处地方说。
大搬迁之中的狄家坡,满耳是喧嚣,处处是展望,繁华落尽,接着还是繁华,唯有石碑,亘古不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