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德碑上的临死嘱托

(2013-04-02 10:48:28)
标签:

陵辉村

李家塬边

云山古堡

虢镇商会

习武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系列报道之十九
 

巨侃

功德碑上的临死嘱托云古山城残留的城墙。
功德碑上的临死嘱托
功德碑上的临死嘱托
陵辉村路边的残碑。
功德碑上的临死嘱托
李家塬边的功德碑。

武秀才出身,早年当过兵,立过军功;民国时,他因家财过万被推举为虢镇商会会长,秉公持正,推动了宝鸡商业繁荣;在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后,他向自己的异姓世交吐露心声……

 

云古山城残留的城墙

 

日前听金台文化馆的同志说,北塬上的陵辉村有个功德碑,值得一看。记者上塬探寻,一路上却有意外的发现。
在北塬上一个叫河马口的村子,记者碰见一个姓周的村民,向他打听碑的事。这位村民说陵辉村有六七个队,河马口算是陵辉村的一个队,村里有庙有堡还有碑。这里有一个叫云古山城的老堡子,他愿意当向导先领我去看看堡子。

云古山城就在河马口村上面的一处高地上。堡子上有几十亩地,种满了葡萄和一些经济果木,在堡子的北坡下面还有两个养殖场,养着藏獒和一种名叫红嘴雁的鸟。沿路一直往西走是一个关帝庙,过关帝庙再往西就走到了崖边,向导手指崖边的一块凸起的土墙说,这就是当年老堡子残留的一截城墙,它和关帝庙共同见证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那是在清朝同治二年盛夏的一个午后,土匪头子李辉武率领大批人马从金陵川道涌上来,把四面悬崖、人口密集的云古山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土匪纷纷架设人梯和竹梯,妄图攀爬进城抢劫。山城之前有个规定,凡是进堡子避难的四方百姓,必须要随身携带石头和砖块。现在这些武器用上了,只见堡子里的百姓万众一心,用石块、砖头和碌碡向城下砸去,偏巧雷雨大作,土匪胆战心惊,终于溃散而去。事后有人说,这是关帝庙里的关老爷显灵了,助了百姓一臂之力。
记者立在城墙上往下看,底下是一条大深沟,把北塬割成东西两半,上堡的坡势越往上越险,接近城墙的地方几乎达到了90度,看来真是易守难攻之地。

 

从武秀才到地方商业领袖

 

离开云古山堡,我们向北塬的深处走去,果不其然,一路上又看见几块撂在路边的残碑。这些残碑在它们完整的时候,有的曾经铺过路,有的曾经作过水渠盖子,后来,因种种原因,破了,残了,放在一边,没人再去理会。

与之相比,立在陵辉村六队李家塬边的功德碑简直太幸运了!虽然它也断作两截,但碑主的后人将它粘接起来,又在2003年由队里组织村民投资复制了两块碑,一块复制阴面,一块复制阳面,这样老碑和新碑,三块碑并立在村边大路上,青砖砌护,瓦檐覆盖,屋脊瑞鸟拱卫,加上两株挺立的松柏映衬,成了村边的一道景观。

中间的老碑立于民国24年(1935),老碑上刻的字看不清了,从旁边复制的碑文看,该功德碑讲的是原虢镇商会会长李锦铭先生的事迹。

碑文讲,李锦铭先生世居北坡李家塬边,李家家境不错,父辈为人厚道。李锦铭武秀才出身,弓马娴熟,在清朝当过兵,立过军功,朝廷授予他五品守备的官衔,赏戴蓝翎。过去人讲,“学而优则仕”,对李先生来说,则“武而优则商”。李先生一边练武,一边经商,至民国反正时,已经囤积资产过万,被刚刚成立的虢镇商会推举为主席。

 1936年通铁路之前,宝鸡的商业中心在虢镇。据陈仓区政协文史资料记载,虢镇是个货物过往必经之地,过栈货物,源源不断。东方各省运往四川、云贵等地之物大都在此落庄换驮;南方四川、云贵等省出来的各种商品、物资又在虢镇卸驮装车。在此期间,虢镇每天约有三百多头驮骡和一百多辆马车装卸货物。当时的丰记、益记商号,由四川驮出的红白糖、卷烟等货物,其先头已在虢镇落脚卸驮,而其后尾才从益门镇出口,驮队之长,货物之多可想而知。那时虢镇最盛的商号是裕祥店,日纯收益红利平均约五十两银子。为此,曾有人编了一个顺口留:“能立裕祥店,不坐宝鸡县”。

李先生管理的这个商会,下辖行栈、烧酒业、药材、花布百货、油、盐、印染等12个行业公会,他宫谋筹划,推动虢镇商业走向繁荣。这个人人缘特别好,待人接物把自己放得很谦卑,性情又和蔼忠厚,人无论公私,事无论大小,都秉公持正对待。而且这人没有啥不良嗜好,有钱了也不赌不抽大烟,一切时尚交际从不参与。除了做生意,唯一的爱好就是他的老本行--习练弓刀:每天黎明即起,终生恒无间断,练武练了一辈子。

 

两个异姓手足的约定

 

李老先生在他76岁那年,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就在某日上门找到了撰碑人杨兆璜,这杨先生和他是世交,他说,我已经76岁了,你刚过花甲还正当年。我想把我的身后事托付给你老弟。接着他嘱托,他看好了一处地方,一直想把父母的坟茔迁过去重新立石,他死后,愿和父母团聚,父母坟茔左面葬他,右面葬他三弟,将来儿子们依次类推,并且安排了风水、朝向,请杨先生务必为他写碑记之云云。杨先生笑说,这种将来的事情,何必这么着急?李叹曰,生死本一瞬间!没想到一语成谶,1933年7月12日,李老先生突然逝去。杨先生奉嘱为之撰文书丹立碑完命。李锦铭生于1857年,卒于1933年,享年76岁,留下四儿九孙继承其产业。

李锦铭能把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一个外人,足见两人的关系不一般。从碑文看,李锦铭乃系杨父的得意门人,杨兆璜和他是世交;而杨先生也是宝鸡县的地方名流,当过宝鸡县自治会会长、教育局局长、财政局局长、禁烟所所长及车骡处、粮秣处处长等官职,在民国18年(1929),曾听从李锦铭规劝辞掉繁杂公务一度赋闲在家,自称和李为“异姓手足”。

据宝鸡文史研究者吴正茂介绍,杨兆璜又名杨先征,秀才出身,他是宝鸡县有名的私塾先生,擅长书法和写对子。
1926年中秋夜,吴山王友邦匪徒袭击位于长寿山的宝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劫去了大批师生作为人质,后来15名学生不幸死难,消息传到宝鸡后,杨兆璜等撰写呼吁召开追悼会的启事,文中他激愤地说:“六骨雪埋,七尺蒿填,生者仍拘,泪洒冰天。遥望家乡兮杳茫!盼马生角兮何年?悲连城之壁堕于地下,慨明珠之光毁于荒山。岂造物者之不仁,实匪心贪欲之无厌。银洋几丈不足,割耳逼赎实惨,见者肝胆俱裂,闻者泪流鼻酸,酷刑拷打,铁佛视之泪流,哀声乞救,金人闻之口颤。同人等义属同乡,情逾骨肉,何忍视之漠然!”并在追悼会上书写挽词:
“白浪为虐,泮水池边中秋夜,黄金莫赎,吴山顶上梦里人。”
悼词、挽词情真意切,闻者无不动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