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碑变身篱笆桩 两截断碑两头撇

标签:
篱笆墙玉米杆铁丝断碑箫史宫 |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
巨侃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系列报道之十三
本博讯
老石碑藏在一处用许多玉米杆搭成的篱笆墙里。搬开几层玉米杆,用手扒开里面严密地裹着的麦草和干树枝,果然见一个碑头露了出来。从碑头华丽的龙鳞浮雕来看,碑身不会小。几名村民拿来锄头,试图继续往下扒,可当碑身刚露出几个字,锄头就碰到了铁丝,铁丝将石碑和周围的干树枝紧紧箍住形成一个牢固的篱笆,铁丝另一头连着一根电线杆--原来石碑充当了篱笆桩!
要想看石碑,就非得剪断缠在碑身上的铁丝不可,这样子做,玉米杆搭成的篱笆墙整个就得倒掉,代价太大了!村民不得不停下手。
据箫史宫村83岁的白天明老人讲,这是一块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徳教碑,碑主毛老夫子,生前是教师,桃李满门,其中有不少学生在京城做官,后来有学生因参与戊戌变法被杀,他自己也受到了株连,不久郁郁而终。他死后,八十多名学生共同具名,为他树立了这通徳教碑。
徳教碑本来是作为路碑广为彰显的,也许是毛老夫子的后代不愿张扬,也许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一百多年后,徳教碑以这种特别的方式隐藏起来,不管怎样,这种以石碑作桩、以玉米杆作墙实现隐蔽的保护方式,真是很有想象力。
两截断碑两头撇
它俩何时能团圆
本博讯
记者赶到金龙观看到,紧靠公路边的台阶上卧着一只身负残碑的麻石质赑屃,旁靠一刻着“皇清”的碑头,距离赑屃西面不远处新立一块“重修金龙观传记”石碑,碑记讲述药王孙思邈来此地行医,涂救生灵,后人修庙纪念及历代翻修变故情况,上世纪六十年代,金龙观毁于一旦,从1984年至2001年,附近民众捐钱献料,重修金龙观。立碑年代为2005年3月。碑阴刻捐助者有200人之多。
经石碑爱好者赵欣荣指点,记者又在新碑旁边的一棵新栽的小松树下,发现半埋在土里的半截残碑。
“从残碑茬口看,两截残碑可以对起来,实际上就是一块碑。”赵欣荣仔细辨认赑屃背上的那段残碑字迹后说,“上面有‘岁在光绪己丑之春’字样,好像讲的是这一年重修大殿的事,落款有很多人名。这应该是一块清代碑,可不知为啥没放在一起。”
面对新庙、新碑、新树和撇在两边的残碑,赵欣荣感叹:“每次路过这里,都能看到这只赑屃望着公路。咱们有钱修新庙,为啥没钱修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