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老头村的脱口秀老达人

标签:
扶风沟老头村刘民录顺口溜文化 |
分类: 文化 |
两眼老花,戴一副泛黄的圆框石头镜,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上排牙齿几乎掉光,耳朵也不太好使,但您可别小瞧他,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而是一名自学成才的“老达人”,在扶风县段家镇沟老头村,他靠着一项说顺口溜的绝活声名鹊起,附近的十里八村都知道他的大名。他的顺口溜“脱口秀”,见啥说啥,张口就来,气势足、音量大、节奏快,滔滔不绝,令人惊叹。
一口气儿创作十四句
12月3日,在沟老头村五组的一户农家里,记者见到了“脱口秀老头”刘民录。
在记者及周围村民“先秀一段”的请求下,刘民录二话不说,坐在条凳上就开“秀”了:
“高级袜子特种服,头上鲜花红又红,招来群众围圈圈,先看新娃的脸蛋蛋……”这是村里迎娶新媳妇时说的顺口溜。
“……不买卖不包办,两人亲自把面见,两口子自由谈恋爱,现在互把花儿戴。”这是倡导移风易俗的顺口溜。
“天增岁月人增寿,万古长青田地久。老人生在寿年丰,命有福寿满堂春……”这是他为村里老人祝寿时说的吉祥话。
“……看了好戏多拍手,演员越唱劲越有。坐鼓的、拉弦的,包括所有演员的。唱生的、唱旦的,都是经常见面的。我把咱们夸又奖,群众鼓掌更肯响。”这是村里唱大戏时,他在戏台子上的“脱口秀”。
记者不信,请老人为我们的到访编段话。
老人略作沉思,然后就张口一气说了一段十四句话的迎宾词,“千里有缘来相会,今天来者很可贵,我为兄来你为弟,好比桃园相结义……走江湖游四方,保你出门很顺当!”语言还颇为生动诙谐,反应速度更是令人惊叹。
“你们咋不早来采访他,要是放在几十年前,他说得比现在还好!”几位村民纷纷说,刘民录老人还是个娃娃时,顺口溜就已经说得溜溜的了!
77岁的杨凤莲老人回忆说,刘民录家里有弟兄三个,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小学才上到三年级就退学了,但他自小语文学得好,记性也好,就把说顺口溜的特长坚持了下来。
在他人眼中,刘民录老人可以说是个“顺口溜迷”!有时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当他沉浸在自己的乐趣中时,别人跟他说话他都好像听不到。这种执着与沉迷练就了他的说话绝技,“不知咋的,自幼就喜欢说这玩意!”刘民录说。
记者疑惑,这样的人,一定是博览群书吧?可是,随后记者便否认了这个想法。老人屋里既没有字画对联,也没有几本像样的书,老人说,他知识和灵感的积累来自看大戏、听广播以及和各种各样的人“谝闲传”,总之是来自生活和实践。
最让老人引以为豪的是一本《沟老头村村谱》的旧书,这本书里辑录他早年创作的几首“结婚礼仪词”顺口溜。其中有一首听起来很俏皮:“炊事人员打探呢!执事人员乱转呢!来客等着拉面呢!把我说得冒汗呢!一个手巾没见呢!这个手巾织的岁,不怪女婿怪他姨,想给女婿撑体面,再拿一个试试看!”。
“他编顺口溜简直是个天才!”几个村民由衷地夸赞道。
靠说顺口溜盖一套房
说顺口溜改变了老人的精神面貌,让他思维敏捷、头脑清晰,同时,还给他的家庭带来了财富。
他的妻子说,老伴儿手部有些残疾,干不了重活,可却用顺口溜的绝活给家人带来了不小的收益,改善了家人的生活条件。镇上谁家娶媳妇、盖新房、过满月,都爱叫上刘民录过去说几句,增添喜气,表演完后,人们一般都会给他付上一定的酬劳。
老人说,其实,在他年轻时仅仅是把顺口溜当作一种消遣,从未想过说顺口溜能改变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因为说一句“公共食堂真是好,四两榛子吃不饱”还受到了批评,付出了代价,以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他都不敢说顺口溜了。可是到了今天,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开放了,禁锢少了,他创作的题材和范围一下子广阔多了,任何社会现象,好的、坏的,都可以通过顺口溜来表现。他现在感到心有余而精力不足,真想再年轻20岁!
在采访结束前,他很有节奏地说了一长段话:“牢记当日苦,常思今日甜;当今政府好,群众奔小康……”他说,对于未来,他仍然满怀憧憬,并期待创作更多合乎事宜、紧跟形势的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