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巨侃
巨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441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益门堡村有个“小碑林”

(2012-10-29 09:23:18)
标签:

吴玠

关帝庙

重修大王祠碑

宝成铁路

永革陋规碑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巨侃
益门堡村有个“小碑林”
益门堡村有个“小碑林”
益门堡村有个“小碑林”
益门堡村有个“小碑林”

日,神农镇益门堡村村民复立了《禁采兰草碑》,随着古碑复立,有文史研究专家指出,被发现的兰草碑只是益门堡村众多碑刻里的一块,在益门堡村二组的关帝庙里,曾藏有明清时期各类碑刻十几块,堪称现代宝鸡的一个“小碑林”。如若专家所言不虚,那么古碑保存现状如何?碑上都所记何人何事?为什么一座小小的关帝庙,竟藏有如此之多的碑刻?10月16日,记者走进益门堡村二组一探究竟。

 

墙上镶的 地下埋的
小碑林名不虚传

 

脚下流水淙淙,跨过清姜河小桥,进入一个傍山的村落,这里就是益门堡村二组,路旁一户人家门前伫立着一根拴马桩,上下两口,做工、样式都很独特,让记者不觉眼前一亮,看来这里真有“内容”!
关公庙就在距离村口不远的河边。庙门前有个老戏楼,戏楼顶棚已经多半坍塌,两侧的墙也已部分损坏,一排夯土墙上,留着许多弹孔,据守庙人讲,这些弹孔是当年解放军解放益门时,与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战斗时留下的。

记者发现,夯土墙上就镶嵌着一块老碑,这是清朝嘉庆十年二月三十日由宝鸡县令何其英所立的《永革陋规碑》,碑长约70公分,碑文楷书,内容大意是为防止乡役借机克扣乡民,禁止役使乡民上山采兰草。这又是一块地方官员亲颁的禁采兰草碑!与三凤台的禁兰碑不同的是,这篇碑文直指敲诈勒索村民的基层乡保。
现存的关帝庙是个小庙,它坐落在戏楼西面,背后紧偎宝成铁路1号隧道旁,铁路另一边,就是益门古镇的台塬——戬社山。
在庙里庙外记者又看到5块石碑。其中3块碑立在庙门的石阶两侧,有石龟驮负;庙里一块石碑砌在墙上。最后一块石碑所藏位置非常隐蔽,在村民引领下,记者绕出庙门,沿着杂草丛生的铁路线防护网走到庙背后,才看到了这块碑。
碑似乎是青石制的,砌在庙的后墙上,上面的一团墨迹,表明以前被拓印过。碑上具满人名,有徐鑑昭等捐石建庙字样。记者注意到,这个徐鑑昭在前面的两个碑里也出现过,其中一块就是《永革陋规碑》,说明这是一名热心镇上公益和文化事业的乡绅。
这块碑的正面嵌在墙里看不见,但从徐鑑昭先后出现在嘉庆碑和道光碑上可以判断,这块碑应是制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
至此,专家所言的十几块碑记者已经亲见6块,分别是明万历碑,清顺治、嘉庆、道光和咸丰碑,那么其余的石碑在哪里?
“有的上交了,有的丢失了,还有几块残了,就埋在庙里。”70岁的看庙人叶林清说。
叶林清透露,庙里有个电磨坊,还是生产队那阵子,有一年在磨坊里挖了个坑,把很多残碑埋在里面,现在埋碑的具体位置记不清了。
关于那块上交的碑,他回忆,1984年,附近驻军在清理营区时,在关帝庙附近的隧道内清理出明正德五年(1510年)竖立的白鸾政绩碑,后来交给了区博物馆。
审视面积不大的院落,房前屋后都有碑,自己脚底下也许正踩着那些埋藏已久的残碑,看来关帝庙“小碑林”的称号不假。

 

一代武圣 两个兄弟
碑刻演绎益门故事

 

仔细研读这些碑刻上漫湮的字迹,记者不仅对益门尘封的往事有了了解,更对明清两代的地方官员、开明士绅修庙建碑,以此护佑四方百姓的主旨肃然起敬。
记者看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白鸾的后裔白必淳书写并镌刻的重修益门关帝庙碑,其中有赞道:“伟哉!斯宫神。”寄望他“疾病必祷,水旱必祷”,护佑、造福百姓;道光十四年,白鸾十世孙白喜合族捐银再修关帝庙,碑文回顾了关公戎马一生,盛赞关公“神威雄姿,勋德垂史”,希望他以神威之力,保境安民。 
白鸾后人们为何对关公如此厚爱?据宝鸡文史研究者、吴玠后裔吴正茂分析,明清时期,全国各地遍修关帝庙,益门堡也不例外,但是历史上关羽从来没有到过益门。除了当时统治阶级借关羽忠义的大旗加强统治外,益门人也是在通过纪念关羽,来追念益门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清官——曾做过浙江道监察御史的白鸾。
还有一块特别要提的碑是咸丰十年,清代秀才徐联甲撰文的《重修大王祠碑》,楷书碑文洋洋洒洒几千言,碑记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在益门镇抗金之事,表彰吴玠兄弟的功勋,说他“功同武穆(岳飞)”。吴玠逝后被朝廷追封为涪王,被益门当地民众尊称为“宋世大王”。
乾隆辛酉科选贡、今渭滨区神农镇人杨甲木曾作诗赞曰:“高原虎踞万山中,赵宋二吴立战功。西北能争秦栈险,东南可使蜀江通。扼关有将擒千虏,当道无人返两京。试看岩头松燐迹,至今血泪洒秋风”。这首气势如虹的诗作,正镌刻于碑文里。
除了关于三员武将的碑刻,还有一块立于清顺治十年的题名官衔碑,当时陕西总督、三边总督以及肃亲王的特使和分防关西道副使,在巡视益门栈道后与凤翔府、宝鸡县的地方官员共同题碑,末尾有宝鸡知县薛光前署名,部分字迹清晰可辨。这是个军事碑,说明当年作为蜀道北起点的益门关隘重要的军事地位,意义深远。 

 

一座庙宇 一所祠堂
庙堂合祀迫于变迁

 

看完碑刻,记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
庙里关公塑像下置有一关公神位,神位上除了关公外,竟还并列供有“宋世大王”。
“宋世大王”自然是指吴玠,关帝庙里供吴玠,又没有吴氏兄弟的塑像,这是咋回事?
而且,那个《重修大王祠碑》明明是表吴玠的,怎么会出现在关公庙里呢?
叶林清有些无奈地说:“其实当年供奉抗金名将吴玠的吴公祠早已不在了,你看到的关帝庙也只是当年老关帝庙的前厅部分,现在是祠庙合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他告诉记者,吴公祠和关帝庙原来都是建在西山的半山坡上,1955年宝成铁路修建至此时,吴公祠和关帝庙的主殿被拆掉,只留下了关帝庙的前厅。原来祠庙的神像早已损毁,现在的关公像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重塑的,放置在前厅里供人祭拜;吴公祠则拆迁过来,神像一直没有再塑,就是塑了也没有地方去放,只保留下《重修大王祠碑》等几块碑刻。
听到这里,记者方明白,另一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原来是二庙合一,众多的石碑汇集于此,难怪一座小小的关帝庙竟有这么多的碑刻!
吴玠第二十八世孙吴正茂翻译了《重修大王祠碑》全文,碑文的部分内容为我们呈现了当年益门乡民重建吴公祠堂的盛况,特作摘引:“……有庙会的会长刘大文等人,倡议募捐资金,聚集修庙的砖瓦,运输石料,召集匠工开凿石崖,于是创建山门一处。庙的左面旧时建有道厅三间,也坍塌多年,整饬扩充后,移建在山门的右面。同时,在山门的左面,修建两顶五间的街坊,用每年收来的房租与商人的佣金,专门供应大王庙圣会的膳食开支,同时在山门外帮衬修建百丈石崖,修建山门的匠人非常的多,没有多少时间,祠堂就修成了。祠堂的面貌焕然一新,工程于咸丰六年的初冬开始,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竣工了……”
千年历史名镇益门古镇以它的两个标志性建筑,曾经长久地矗立在益门堡村民的记忆里。现在虽然庙残了,祠堂没了,但却留下了记载古镇文明的各种石碑,石碑上工整严谨的书法镌刻,不仅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还像一阵阵清风吹来,伴随着永远奔流的清姜河水声,在你耳边继续诉说益门的往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