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立禁采兰草古碑   益门村民竖起一座文化碑

(2012-10-29 09:11:06)
标签:

兰草

益门村委会

复碑

三凤台

三霄庙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两个马姓人,素不相识,个性迥异,一个护碑,一个修碑;一名爱兰女,名中有兰,梦中有兰,送水送饭,伴碑左右;一届村委会,追慕遗风,开拓雄镇,原址立碑,皆大欢喜。噫!一块兰草碑,多少有缘人!
 巨侃 
                 
    
 块清代古碑,一段兰草史话,一波连锁反应。本报9月7日刊发的报道《清代禁采兰草碑重现宝鸡》,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益门堡人第一时间回应媒体:不等不靠,不依赖政府,自筹资金,修碑立碑。10月12日,兰草古碑已在原址复立。那么,古碑修复过程中有什么故事?对于古碑旧址复立这件事,社会各界如何评价?日前,记者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自筹资金重立古碑

    一条曲折萦回的山路通向益门堡村三凤台。
    三凤台位于益门堡村东南部的山坡上,山坡架在一道舒缓的梁子上,梁子东面和神农氏炎帝长眠的常羊山相接。翻过梁子,沿一条大沟往南走,是一片丛林茂盛之地,当地人把这条沟叫宋家沟。隔沟对望是邵家山别墅群,再往南看就是绵延不绝的秦岭山脉。遥看西面的清姜河,河水自秦岭腹地流出,把益门古镇和益门新村分为两半。
    古镇已矣,古碑犹存,被益门人称作风水宝地的这片热土,就是当年禁采兰草佳话的发生地。而三凤台,据益门堡村现年82岁的吕老汉回忆,他很小的时候在台上见过这块碑,碑就立在三霄庙的前头。
    离三凤台不远处果然有座三霄庙,庙里塑的三个封神女将清秀俊美,不同凡响。据守庙人讲,这里老早就有庙了,现在的三霄庙大约是上世纪30年代,在老庙的基础上修建的。
    一座小亭子伫立在三凤台的“龙头”位置,与三霄庙面面相对,古碑修复现场就在这里。
    10月8日,记者在这里看到,禁采兰草碑正面的文字已经复原,背面的一株兰花图案也被錾刻出来;旁边搁置着一块新制的青石副碑,碑面新刻数列隽秀小楷字,碑题书“复立兰草碑记”,记载古碑的发现及修复过程。
    亭子周围的空地刚刚铺上了崭新的仿古砖,向台下望去,原先上山的三百余米土路也被仿古砖铺成的台阶替代,台阶左侧砌上了一排整齐的扶手,环绕山路一侧怪石林立、树木繁茂。
    戴着一副眼镜、长相颇为儒雅的益门堡村村委会主任马小峰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他几乎每天都要上山看看,组织并协调工作的整体进度。马小峰透露,在立碑原址三凤台,村委会还将择日举行隆重的兰草古碑复立仪式。
    说起来,马小峰和兰草碑有缘,对益门堡村亦有很深的感情,从他嘴里听到最多的词,就是“益门雄镇”这四个字。
    据宝鸡地方志记载,益门雄镇作为古代益州的门户,蜀道的北起点,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亦为南北货物主要集散地。谈起益门雄镇的辉煌历史,马小峰的声调不觉高出许多,两眼放出光彩,投向远处的清姜河岸,那里,一座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古镇又浮现出影子来。
    “益门堡村有底蕴!我们这里虽然还不富裕,但民风淳朴,文明程度高,村民对立碑的事很热情,很支持!”他讲,兰草碑被市民发现后,从村民到村干部,一致认为这是借助兰草古文化、重振益门雄镇的良好契机,所以村委会决定,不等不靠政府,村上自己筹资,铺设上山路,在三凤台原址复立兰草古碑。
    马小峰指着清姜河西岸的关帝庙说:“关于禁采兰草的碑刻,我打听过,全国罕见,而我们益门堡村就有两块!一块在这里,另一块就镶在关帝庙的墙上,这说明益门堡村和兰花有缘,更说明宝鸡自古就有革除陋规的遗风。兰草碑修复后,我们还将着手修复残存多年的关帝庙,庙里石碑众多,专家学者叫它‘宝鸡的小碑林’。我们不光是为了保护关帝庙和庙里的古碑,更是为了保留益门雄镇留给后人的印记。”
    由此看来,兰草碑重立后,益门堡村委会还有下一个展望。

                          民间力量功不可没

    兰草古碑发现者马珂于益门堡村道发现古碑时,还不认识村委会主任马小峰。
    马珂是位民间书画家,热爱碑刻艺术,艺术家的嗅觉总是特别灵敏!他几乎是嗅着益门古镇那幽远飘渺的兰香一路走来,找到石碑的。石碑上模糊的文字告诉他,这个石碑很特别,很有味道。
    他问了几个村上人,没人知道石碑的来历,也不知道碑上记的啥,只晓得大概是一块老碑。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学生高蓓。高蓓是个80后女孩,在市林业站工作,她的网名叫“渭水依兰”,是个地道的兰迷。当听到“兰草碑”这几个字时,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她建议马老师,能不能把碑买回来,将上面的字填出来,然后找一处地方,建个亭子把碑立起来?
    马珂很赞同这个想法,他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他找到益门堡村三队的队长,提出要买碑。队长后来给他答复:村主任不答应。
    村委会主任就是马小峰。其实马小峰知道这块碑,几年前就是他和几个村民把石碑从磨坊抬到这里来的。有人说把这破石头扔了算了,他却说不能丢!马小峰和村支部书记徐明强商量,虽然不知道这碑的年代,有啥价值,但老祖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卖!
    事情看来到此打住了,两个姓马的有缘人从此不可能见面了。可是,随着马珂的妻子玫君坚持不懈、四处寻找兰草碑的线索,终于在民间碑文辑录里找到了石碑全文,原来这是一块佚失多年的清代禁采兰草碑!事情有了转机。
    马珂把他的发现告诉媒体,经本报宣传并积极“做媒”,“二马”牵手,很快达成以下共识:马珂以发现者的身份为益门堡村修复碑文,尽量还原兰草古碑原貌;益门堡村负责在三凤台旧址立碑。
    一段佳话再续!
    夕阳的余晖落在马珂的山羊胡上。他紧匐古碑,一手握锤,一手攥錾,一点一点凿刻。古碑是麻石制的,表面坚硬而脆,修复起来挺吃力。为保持古碑碑文原貌,他先在旧痕上描出字来,然后下刀慢凿,谨慎小心。经过近一个月的辛劳奔波,复原古碑碑文百余字,新刻副碑碑文三百字。现在复碑工作结束,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他说几十天来的心血没有白费。
    最高兴的还是“渭水依兰”,眼见自己当初的想法步步成真,她说她做梦都梦见兰草碑立了起来。一个月来,她抽空就往山上跑,给马老师送水送饭,成了一名兰草碑的志愿守护者。
    还有的志愿者闻讯上山,有的送水,有的送烟,有的甚至要帮他刻……
    更多的人给媒体打电话,除了关心复碑进程,还有人表示,愿意捐出工资立碑……
    一块兰草碑,多少有缘人!

                        社会各界盛赞立碑

    古碑重现后,引起了中国兰花协会、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宝鸡市林业局、宝鸡市收藏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和团体的关注,更有兰友准备上山寻找二叶红门兰的芳迹。对于益门堡村自筹资金复立兰草古碑一事,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兰花协会在给益门堡村委会回函中,认为禁采兰草碑的发现并重立,对当代人保护兰花等珍贵植被、珍惜生态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前局长张润棠说,不管是搞旅游开发,还是村容村貌建设,复立兰草碑都是个好事,花不了多少钱,社会效益明显。这件事让他想起了山西长治老家有一块民国时期立的禁约碑,即禁止放牧、砍伐树木碑,长治县志上有记载,这块碑也被村民很好地保护起来。
    兰草碑能重见天日,无疑是幸运的,许多散落在田野的古碑还未能得到保护,对此,张润棠评价说:“我们地方文保单位现在有个误区,重视周秦大文化,忽视地方小文化,只对青铜重器感兴趣。其实,不光周秦文化,地方文化也应该好好挖掘和颂扬,因为这才是一个民族最鲜活的部分!我不赞同总拿经费不够说事,把碑拉回来,能花几个钱?其实经费不是难事,关键是想不想去做。”
    宝鸡文史研究者吴正茂先生一直关注着禁采兰草古碑的发现和复立进程,他曾协助媒体找到兰草古碑文的出处,益门堡关帝庙墙上的另一块禁兰碑《永革陋规告示碑》,也是他发现并告知媒体的。
    对益门人自筹资金、复立禁采兰草碑这件事,吴正茂认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肯定,应该大力提倡。“啥是文化?这就是文化。”他说,一块看似普通的石碑,实际上传承了中华文明。古人的善良、勤政、爱民和革新全都刻在上面,等待后人去解读,所以保护石碑不光是充实地方志、补正历史文献的问题,还有一个现实意义,那就是以史为镜,树立自己为官的标准。
    面对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应,益门堡村委会发出邀请,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兰友届时参加立碑仪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