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一起上过的大学

标签:
宝鸡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金属工艺学农机系师范学院 |
分类: 文化 |
近日有消息传出,宝鸡要在宝鸡文理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宝鸡大学,这个传闻已从宝鸡文理学院得到证实。“教师节”这天,文理学院老牌系——机电工程系的系主任赵迎祥告诉记者,宝鸡文理学院筹建并更名为宝鸡大学已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照更名为大学的标准,宝文理预计最快在5-8年后更名为宝鸡大学。
听到这个消息,老宝大的老学友和老教师们感慨万千,五十年光阴荏苒,他们由当年的风华少年,变成现在的苍髯白首,那所曾经燃烧着一代人青春激情的宝鸡大学,从记忆深处浮现,渐渐清晰起来,鲜活起来——
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走进大学
“我是1959年从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宝大的。”76岁的老宝大教师王钟宇告诉记者,宝鸡大学成立于1958年,当时党中央在经济工作上提出了“超英赶美”的目标,为了给遍地开花的各类工业项目培养人才,陕西建立起许多高校,宝鸡大学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国家紧缺农业机械人才,而全国的高校,有农机专业的很少,在这种背景下,陕西省和宝鸡专区共同领导建设,宝大应运而生,特设农业机械和化工两个专业,四年全日制本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宝鸡诞生的第一所地方性大学。
王钟宇被分到了基础部数理化教研组担任组长,尽管对于宝鸡这边的艰苦情况略有耳闻,但报到头一天亲眼看到的景象还是令他大吃一惊。不要说图书馆和实验楼,就连最基本的办公楼和教学楼都没有,学校只能暂时租用长寿中学的西楼来办公,宝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室也被借来当作上课的地方。寄人篱下的学习生活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拥有自己的校园,一直是师生们的渴望,以至于在一年后,当看到学校土地倍增时,他们欣喜若狂。
王钟宇说,当年的宝大教职工队伍是非常专业的。教师们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像王钟宇这样的有过夜校代课经历并且反响不错的大学毕业生;二是省委指派来的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航空学院的支援教师,多系所在院校的业务骨干;三是宝鸡国防工厂的老工程师;四是宝鸡高中抽调的资深教师。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些教师不少是背负着“家庭成分”不好的包袱,但是有了这样一个能够施展才华、一展所长的讲台,这些知识分子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
我们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国家
强祥鹿,75岁,1958年9月入学,学机械制造工艺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他可以算是在宝鸡大学待的时间最长的学生,甚至比一些老师待的时间还要长。
强祥鹿回忆说,“学校总共两个专业两个班,每个班学生不到40人,生源大部分都来自本地。虽然学校起初的条件不好,但学习氛围非常浓厚,那时候的学生很纯净,一门心思学习,不像现在的学生有包袱,总是想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我们从进大学校门那天起,就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国家,心无旁骛,学校叫干啥就干啥。”
5年校园时光,老师们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和扎实精湛的教学水平给强祥鹿留下了深刻印象。
“《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等几门课都用俄语讲,那时候俄语流行嘛,学生在这种氛围引导下听得津津有味!教《高等数学》的老师,备课很认真,讲课时从来不看教案,也没有多余的话,板书逻辑性非常强,那种对知识驾驭自如的程度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每一名同学!”强祥鹿感叹。
有限的教职工队伍跟不上学校日益扩大的规模,学校急需从学生中选拔人员从事教务工作,刻苦好学、比同龄人略显成熟的强祥鹿1960年被学校相中,派往西工大进修,回来后以助教的身份带薪读书,成了半个老师、半个学生,其间他曾到学校的农场参与后勤保障工作,用他的话描述那段日子,“管过食堂,喂过猪,放过羊,开过地”,啥都干,无怨无悔,组织上叫干啥就干啥,根本没有讲条件的想法。1961年他获得宝鸡大学“生产劳动红旗手”的荣誉称号。因这段经历,他的课业被耽误了一阵子,所以他比同届同学晚毕业了一年,1963年9月,在宝大即将解散时毕业,怀揣本科文凭告别校园,分配至天津设计总院。后来又调至设在重庆的机械工业部第三设计院,1974年,他回到了家乡宝鸡。
“我们那一批学生工作分配得都不错!有研究所的,有设计院的,也有到高校当教师的,还有到工厂企业里搞技术的,分配方向除了宝鸡,还遍及四川、黑龙江、上海、西安等地。能完整地读完4年大学并从宝大毕业,我很幸运!”强祥鹿说。
大学在一片惋惜声里戛然而止
从一无所有到白手起家,宝鸡大学终于可以独立行走了,一切看上去似乎蒸蒸日上,可惜,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国家随之而来的困难时期让振翅欲飞的宝鸡大学戛然而止,地方财政不堪重负,省上投资又捉襟见肘,1962年,省委不得不宣布,撤销宝鸡大学,没有告别,没有解释,一片惋惜声里,宝鸡大学宛若流星从天际划过。
可是,还没修完学业的三届学生咋办?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转入西北农学院机械系继续学习,大三学生只剩下一年就修满学业了,难道真让他们拿着专科文凭、带着遗憾和伤感离开校园?
不能!得想办法,那就是利用暑期突击学完余下的课程!学生心很齐,老师们心也很齐,延至1963年,本该1964年毕业的这批学生将所有课时全部学完,实验、毕业设计也做好了!只有毕业实习实在没时间完成。可是,所有努力白费,发给他们的还是大专文凭。怎么能让这批学生蒙受这样的损失?强祥鹿向记者披露了后来鲜为人知的结局。
学满本科学时,拿到的却是专科学历,学校代表学生向高教局提出建议,高教局派出工作组调查属实,决定换证重发本科学历,可这时学校已经解散,“宝鸡大学”公章已经销毁,学生也分配至全国各地了,覆水难收!高教局没有放弃,以省高等教育局盖章文件发往各个学生单位,言明学生学历改专为本,各单位务必以本科待遇视之,单位自然接受并遵从,此事算是圆满解决。
学校解散后,王钟宇到毗邻的长寿中学任教,后转至1975年成立的陕师大宝鸡分校,1978年,宝鸡师范学院在相家庄成立,王钟宇又调进师院,直到1992年,师院和1984年组建的新宝鸡大学(职业大学)重组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王钟宇用半个世纪的迁徙辗转,见证了宝鸡几所高校艰辛的组建历程,他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老人”。
追念宝大及宝鸡其他学校的创办历程,这位“大学老人”凭拳拳之心,一吐衷言:“在艰难岁月下我们同舟共济,我和学生做过‘人造肉’,吃过‘蒸碗米饭’,买过小米糠掺糖精做的‘点心’,但我们依旧深深地怀念那个校园。宝大如果像当年的汉大一样,咬咬牙,坚持下来,想一想,现在是什么样?当时不是没有机会,农机部曾想接管宝鸡大学,教育司司长也来考察过,可惜,种种原因,机缘错过,一所初具规模、欣欣向荣的农工专业高校突然被废弃,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可喜的是,现在宝鸡文理学院能秉承宝大薪火,我认为不仅仅是五十年时间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将宝大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创业精神薪火相传,一个名号背后的内容比名号本身更重要,我们要更加注重宝鸡大学的实至名归。”